APP下载

中国文化的静美“击中”了年轻人

2023-11-23

读报参考 2023年33期
关键词:插花古琴年轻人

三五好友穿着古朴,点一炉香,品一盏茶,有人抚琴,有人画画……类似的景象,不仅出现在古装剧中,也成为一些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是技艺,是一整套审美

中国文人自古追求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九大雅事中,“香事”常常被今人忽略。而意外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香。

打开各大平台网站,许多年轻人“打香篆”的视频扑面而来,可以刷几十页。购物平台上,出售香具的店铺不下千家。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吴清说,近几年报名参加他的研修班的,清一色都是年轻人。这个相对冷门的项目,正以一种低调的方式流行开来。

“00后”小安身边一直有朋友玩香。他们会在喝茶闲聊时,点上一炉。香云缓慢升腾,逐渐悠远,仿佛脾胃都被打通。看到吴清的香学课程双休日招生时,她立即心动报名。

近几年,市面上的香学班不少,价格都不便宜,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商机凸显。而吴清的课被评价为难度较高的那一类。他教授的不只是制香技艺,更是一整套江南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

课程先从香文化知识开始讲起,制香技艺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包括香事器具考辨、香料辨识、用香方式实践、香室陈设、香席插花、品香香料分类与鉴别、香席品香流程与仪范等。

除了分门别类的十几次小考外,最后的“毕业”大考十分有趣。每个学员需要筹办一次香席、雅集。为了这场考试,有学员不惜拉着行李箱过来。打开后,只见各类古色古香的用具、艺术品。从表面看,这是考察学员独立完成一场传统香席仪式的能力,但实际上,比拼的是每个人的综合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吴清介绍,一个完整的“香席”并不是简单拿炉点个香,它有很多环节。插花、喝茶、欣赏艺术品,渐入佳境之后,才是入香室品香。香室布置也自有一番讲究,入室务必心静。一炉香传三遍,换炭,再换一炉香。三炉香就是九遍。九圈香品完,进入“坐课”。人端坐于椅上,双手平放于腿上,微微闭目,以鼻息回味品过的气味,甚至以耳“听”香。20分钟左右“坐课”毕,用笔把品香心得写到“香笺”上。

整套仪式貌似繁琐,但真正体验之后,每个人凝神专注、平心静气,烦恼被暂且抛下,状态妙不可言。不少年轻人正是在第一次接触过打香篆或香席活动后,立即萌生兴趣。有时候,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只差一次接触机会。

每堂课后,吴清会给学生开书单,如《长物志》《东京梦华录》《李渔随笔》《玉台新咏》等,他希望学生能熟悉甚至背诵《香乘》《香谱》《新纂香谱》中古人的香论及香方。仅文言文阅读这一项,就不是一些经历文化断层的上代人能够“吃得消”的。反倒是现在的年轻人,整体文化素养、文言文水平相对较高。

比如,有一位专程从北京赶来拜师的年轻人,按书单要求背完《考槃余事》的论香部分,再背宋代丁晋公撰的《天香传》,还嫌不够,希望吴清再开书单。吴清问:“你会背什么?”年轻人回答说:“我会背《香乘》。”《香乘》可谓集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之大成。单从体积上看,一套《香乘》就有整整几摞。

有趣的是,香事课中,还会安排单独的插花课。与西式插花不同,江南文人雅集中的插花讲究雅致,不喧宾夺主。上课时,花材也不统一。吴清笑言,公园里随处捡拾,就地取材也可。学员们按自己心意挑选品种,插完后,吴清会一一点评作品,并进行调整。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点点微调,美感就有高下之别。

如果非要提炼什么统一的插花原则、方法,则很难。每个学员花材不一,风格大相径庭,手法也不拘泥。真的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与讲究手法的日本香道有所区别,中国自古以来不尊尚程式化,意境和品格只能追慕,得其气韵、神意,而不在于形上效仿。”吴清强调。

正是这股走向内心的文化力量,吸引了今天忙碌和焦虑的年轻人。

不是知识点,是心灵上的契合

小吉正在纽约的一所大学攻读环境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她自感读博压力很大,尤其当实验作不出、数据不理想时,心情特别焦虑。

经过香事的学习后,她发现自己重新找回了平常心。但这种短暂的抽离,是不是一种逃避呢?“当我再回到现实中,心态会产生变化。”她解释说。传统文化的滋养,让她意识到“心无所住”“境随心转”。烦恼还是烦恼,该做的事情还要做,但心可以不随事起伏,淡然处之。

原来,很多人并没有学会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在传统文化的仪式感中,点香、写字、画画、插花的过程中,身心之静,是对现代生活节奏、工作惯性的一种矫正。“我开始感受到人之为人,不仅仅是活着的动物、跟着事情转的陀螺。”她解释道。

与此类似,近几年来,古琴在成年人中一直十分流行。不需要考级,不需要炫技,成年人学古琴究竟图什么呢?“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钟之岳说。他是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新加坡古琴协会会长。

钟之岳回忆,20年前,古琴乏人问津,要不是他在上海音乐学院专修古琴专业,市面上几乎很难找到老师。毕业后,他顺利考入新加坡一所民乐团,成为新加坡较早一批教授古琴的老师。他的学生中,除了华人外,还有日本人、越南人、马来西亚人、印尼人、法国人等。

2019年,他作为引进人才,回到上海任教。他发现,国内与新加坡的情况类似,无论来自哪里,成年学员们都是因为真正喜欢传统文化,从中获得某种心性上的力量,才来学古琴。

在民族乐器中,古琴的地位独一无二。它是文人雅士内心的表达,不为取悦他人,只为悦己。一首古曲《酒狂》由点及面,钟之岳可以讲解3个小时,延伸出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

古琴学习热潮的爆发,就在近10年。现代社会越是诸事繁杂,人们越感焦虑,就越容易被古琴吸引。有人只会拨一下弦,听一个音泛出涟漪,以此作为修行。

小雨此前一直在国外留学、工作,美国、英国、新加坡都呆过。她特别喜爱书法、国画。2018年的一天,她和一位朋友在一家小茶馆里写书法。两人写了整整一个下午,甚至忘了吃晚饭,全程没有看手机,没有回邮件,光阴瞬逝,心如止境。事后想想,她觉得那天的状态“超级无敌幸福”,于是从新加坡一家大企业毅然辞职。

此后,她跟随钟之岳学习古琴。因从小有钢琴、小提琴的基础,古琴上手很快。但那种感觉,与小時候学西洋乐器不同。虽然西洋乐器给她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但她无法从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或者说,回应不了自己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需要。

从小时候起,小雨就会想生死之事。爷爷临终前在ICU住了4个月,身上插满各种管子,整个人不能动弹、不能言语。这究竟是活着吗?小雨想。陪伴爷爷的日子引导她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以及度过怎样的一生才能降低对死亡的恐惧。

她熟读西方哲学史、西方艺术史,也受过现代科学体系的知识和思维训练,“但最后发现,能够跟你在心灵感知上,而不是在知识点上契合的,还是传统文化”。她说。

(文中小安、小吉、小雨均为化名。)

(摘自《解放日报》龚丹韵)

猜你喜欢

插花古琴年轻人
插花吟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年轻人如何理财
插花由易到难
年轻人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