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电工:绵延丝路上绽放着两代长江人的芳华
2023-11-23荣凤兰
荣凤兰/文
喻梅与父亲翻看老相册,一起重温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岁月
说起丝路10年,你首先会想到驼铃相闻、舟楫相望的古老传说,还是相遇相知、心心相印的崭新故事?对重庆长江电工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喻梅来说,她同父辈经历和书写的,是两代人双向奔赴的故事。
两代人的别样共舞
2016年,喻梅第一次来到非洲,与项目组成员按合同约定对某国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此前,外方工厂因生产线升级改造进行了国际招标,长江电工最终成为承建单位。
在为期5个月的海外任务中,项目组马不停蹄地安装和调试设备,培训外方员工,生产验收产品。身在异国的喻梅丝毫没有觉得枯燥,反而感到非常亲切。喻梅说,那是因为30多年前她的父亲曾在这里工作,眼下她和同事们加以升级改造的,正是父辈们当年建起来的生产线。
20世纪80年代,喻梅的父亲喻启贵与上一辈长江人远赴非洲建设的生产线,是长江电工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生产线,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特品成套生产线外贸项目。当时,长江人来到这里开展援建工作,历时多年建成的生产线填补了该国的行业空白,为其特种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两国合作的典范。
喻梅家里的一本老相册珍藏了这段旧时光,翻看微微发黄的老照片,父女俩的记忆闸门缓缓打开。那时候,喻梅刚刚进厂成为生产线上的一名女工,喻启贵作为技术员随专家组到非洲投入紧张的工作,直到生产线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年轻的喻梅一边上班,一边帮妈妈照顾家庭,闲暇时,常常牵挂远方的爸爸以及爸爸建设的那些生产线。
跟喻梅一样,同在一个项目组的黄勇智也是“走出去”的第二代。黄勇智说:“我是听着父亲讲的援建故事成长的。长大后,我也和父亲一样成了公司的技术员,这些年我多次出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执行海外项目任务,其中两次升级父亲当年亲手建设的生产线。”
喻梅和父亲喻启贵,黄勇智和父亲黄发元,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长江人,在“一带一路”时空里深情接力,足迹交汇的地方,绽放的是两代人的芳华。
两代人的海外知交
“走在厂区的道路上,当地人会用汉语问候我们!”
“工作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对方立刻就能明白我们的需要!”
“这里的人们淳朴热情,他们总是以最真诚的方式待我们,和他们相处非常融洽非常愉快!”
……
这是喻梅和同事们在国外工作感受到的友好。不仅如此,在这块深情的土地上,还一直流传着关于长江电工、关于长江人的传说。因为双方长期合作,公司员工常常与当地人并肩工作,经年累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项目结束后,一别多年,这里的人们攒满了对中国老朋友的挂念。
喻梅见证了这温暖又绵长的友谊,感人肺腑的场面常常与她不期而遇。
一次,一名长期配合项目工作的外方老工人捧来一顶帽子,说这是长江电工的胡师傅送给他的礼物,十几年了,他一直保存着,不知师傅现在如何。“我们认识,他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很好。”得到答案,老工人嘴角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
又一次,对方工厂的一名负责人希望我们转交一张照片,那是1985年他与项目组专家的合影。照片上,两个异国年轻人并肩站着,两张肤色不同的脸庞上洋溢着笑容,身后是他们并肩工作的地方……多年过去了,照片上的小伙子已经年过半百,不再年轻的他一再嘱咐我们,一定要把这张照片交到专家手上。
还有一次,在项目回访的时候,外方工厂一个叫大海的小伙子通过回访人员的微信,辗转给公司项目负责人发来问候,他用流利的中文说很是想念,有机会到中国一定要来看望大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2013年,大海正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留学,学成回国后担任这个项目的联系人,他的学习和工作与“一带一路”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顶帽子、一张照片、一条微信,见证了合作各方的友谊,这友谊从深情的“一带一路”中走来,也必将在绵延的“一带一路”上历久弥香。
两代人的梦想花开
沿着丝路接力耕耘,合作各方不仅收获了深厚的友谊,还实现了美美与共的发展。正如后来成为劳动模范的喻梅感慨的那样,“我们拥抱‘一带一路’,真的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精诚合作开启一片蓝海。2012年,某国际项目作为精品工程打造完工,该国总统出席验收仪式,对项目质量赞不绝口,还为项目组成员颁发了勋章。闻此项目建成,有意升级改造同类装备的邻国前去参观,随后又率高规格访问团来公司考察,最终达成合作。长江电工装备制造的品牌效应,使其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壮大。自那以后的10年间,公司又陆续签订了14个国际装备项目和200多个外贸产品合同。2023年5月,公司还签下国内同行业最大的产品订单。这些合同订单从传统市场逐步转向中高端市场,客户也从单一的非洲国家辐射到5个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是这10年,公司搭乘“一带一路”时代列车,积极与沿线各方加强合作,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国际项目签约量、销售收入、盈利水平、市场渠道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除了共赢发展,对参与项目“大合唱”的个体来说,其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公司至今流传着一段佳话:某国代表团来公司考察寻求再次合作,公司惊喜地发现,代表团里的一名厂长30多年前来过公司,而且在公司学习培训过一段时间。其中提到的学习培训,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公司为合作方培养大批技术人才的往事。当年参加培训的学员,时隔多年大多成长为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到访的这名厂长就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这些项目也是滋养公司员工成长的沃土,员工们从各自的岗位切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商务谈判、装备制造、安装调试、技术培训等工作中快速成长。随项目出国的员工中,已有3人成长为公司级领导,20余人当选公司劳动模范,不少员工成长为关键岗位的技术能手。员工们行走“一带一路”,也看见了亮丽的人生风景。
心有山海,赤诚满怀。站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长江电工的丝路旅程,可以发现“合作”“发展”“接力”“成长”和“友谊”这些朴素的词语,辉映着长江人在“一带一路”上的且歌且行。长江人将带着这份情怀一直走下去,从喻梅家的第一代、第二代,直至长江电工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
项目完成分别在即,双方成员依依话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