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视角下的小城镇城乡空间规划
2023-11-23梁炎
梁炎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0 引言
全域视角下的城乡空间规划强调整体性和协同性,超越了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它将城市和农村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通过合理的土地使用和资源配置,全域视角下的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全域视角下的城乡空间规划还注重小城镇的特色和差异化发展。每个小城镇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因此,规划应该根据每个小城镇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通过保护和挖掘小城镇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规划可以提升小城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全域视角下的城乡空间规划还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它鼓励居民、企业和政府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共同制定和执行规划。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规划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同和支持。
1 传统小城镇的规划特征
1.1 重镇区,轻镇域
镇区指的是城乡发展相对集中、经济实力较强的核心城镇,而镇域则是指与重镇区相对应的城乡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实力较弱的周边地区。这种重镇区与轻镇域之间的失衡现象,往往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首先,重镇区过度集中资源和人口,造成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化,而轻镇域则缺乏相应的人才和资源支持,发展空间受限。其次,由于资源和人口的不均衡分布,重镇区过度繁荣,而轻镇域则经济相对落后,形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村人口流失加剧,城市居民则面临着生活成本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此外,由于重镇区的资源独占,轻镇域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影响着整个地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也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增加社会治理的难度。
1.2 乡村地区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
传统小城镇的城乡空间规划往往缺乏整体规划思维。在没有系统性规划指导下,城乡空间布局常常呈现无序和混乱的状态。小城镇中的村庄、农田、工业区和生活区域之间缺乏协调配套,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传统小城镇往往忽视了城乡发展的均衡性。由于规划缺乏合理性,城市扩张往往过度集中在某些区域,导致资源不平衡分配。一些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而城市中心区域则面临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增加的问题。这种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城市功能的减弱[1]。
传统小城镇的城乡空间规划往往缺乏对自然环境的合理考虑。在规划过程中,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往往关注不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往往忽略了土地利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给城乡空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1.3 割裂镇区与乡村的联系
在过去的城乡规划往往将城市作为中心,将乡村作为城市发展的辅助和资源供给地。城市和乡村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通道,导致交通不便,交流合作困难。这种规划思路下,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乡村却逐渐被边缘化,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力。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原本独立的乡村地区逐渐被城市吞噬,城市扩张的土地不断侵蚀农田和自然环境。乡村资源被剥夺,农民失去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面临着就业、教育和医疗等问题。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社会服务设施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常常拥有较为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而乡村地区则缺乏这些配套设施,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这也导致了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城市居住,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空间的割裂。交通条件的限制也加剧了城乡空间的割裂。由于交通设施的建设滞后,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薄弱,导致了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交流受阻。乡村到城镇的交通方式单一,交通时间长,不方便居民前往城镇就医、购物等需求。同样,城镇居民也很少有机会到乡村感受自然风光和农村文化[2]。
2 全域视角概念解析
2.1 空间全覆盖
空间全覆盖是全域视角下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指的是城乡空间规划应该涵盖整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以确保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协同发展。空间全覆盖需要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的差异性和城乡融合的需求,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相互支持、相互依赖。
在实现空间全覆盖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交通布局、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首先,城市的功能定位应该因地制宜,并考虑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次,土地利用应该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农村保护要求进行合理配置,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交通布局应该便捷高效,使城市与农村互联互通。产业布局应该注重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是空间全覆盖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
实现空间全覆盖还需要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城乡空间规划的引导力度,完善相应的规划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对规划的监督和评估,及时修正和完善规划方案。此外,还应该加强城乡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城乡规划的专业化水平。
2.2 要素全耦合
要素全耦合意味着将城市和农村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发展体系。这种全耦合的规划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城乡空间的有机整合和协同发展。多要素导向的城乡空间规划关系如图1所示。
要素全耦合在土地利用方面体现。传统的城乡空间规划往往限于城市范围或农村范围,忽视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全域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更加注重城市和农村间的连片布局和辐射带动效应,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更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
要素全耦合在交通规划方面发挥作用。城市和农村交通的联系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全域视角的规划,可以更好地衔接城市交通网络和农村道路网,提升交通便捷性,加强城乡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通畅。
要素全耦合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优质的公共设施是城乡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全域视角下,需要将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城乡空间整体布局相结合,合理配置各类设施资源,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
要素全耦合还需要在产业布局和就业安置方面得到体现。传统的城乡规划往往偏重于城市工业发展,对农村产业和就业问题关注较少。而全域视角下的规划,应该注重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城市农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3]。
2.3 类别全策动
类别全是指在城乡空间规划中将不同类型的区域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在类别全的解析中需要考虑城市、郊区、乡村等不同类别的区域所拥有的资源和功能。例如,城市可以发挥集聚创新和经济中心的作用;郊区可以承担生态保护和生产服务的职能;乡村则可以发展农业和休闲旅游等产业。通过类别全的思维可以实现城乡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
策动是指在全域视角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实施。策动的解析需要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的差异性和需求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可以通过优化城乡交通网络,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农民就业创业等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3 全域视角下小城镇城乡空间规划策略
3.1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小城镇的城乡空间布局应该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可以通过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城市规模扩大,将农村地区与城市区域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在城乡空间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并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合理划定城市建设用地、农田保护用地和生态绿地等功能区域,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提高生产生活环境,并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城乡空间规划中,应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通过挖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城市居民前往乡村旅游,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4]。
3.2 优化城乡交通网络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小城镇应建设综合性的交通枢纽,包括公路、铁路、轻轨、长途客运站等,将各种交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并且方便居民出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交通网络布局。在城乡空间规划中,应合理规划道路、桥梁和隧道等交通设施的布局,重点解决城乡间的连接问题。通过打通农村公路,缩短城乡交通距离,方便农民进城务工和农产品运输,增加农村地区与城市的互动与交流。
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提升城乡交通管理水平。通过智能信号控制、车辆定位和智能导航等技术手段,实现交通拥堵监测、信息发布和优化路线导航,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在城乡空间规划中,应注重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城市公交、城际轨道交通和县乡公交等。优化线路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车辆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
加强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协调。在城乡空间规划过程中,要将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并布局交通设施。考虑到城乡发展需求和人口流动趋势,合理规划道路宽度、停车场、步行街等交通配套设施,确保城乡交通的有序和便捷。
3.3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交通、供水、供电、通信、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确保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同时,要注重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合理规划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设施,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需求。在城乡空间规划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采取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措施,提高基础设施的环保水平。例如,在交通建设方面,可以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减少车辆排放,增加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提倡绿色出行方式。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金融支持等方式,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符合相关规范,确保质量和安全[5]。
3.4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制定统一的城乡规划标准和指导意见,将城乡发展纳入一个整体框架,确立城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同时,注重挖掘和利用小城镇的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形成城乡产业互补发展的格局。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特色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产业发展环境。提供完善的网络覆盖和信息服务,推动数字农业和智慧农村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建立健全城乡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在全域视角下,城乡空间规划需要注重城乡一体化的原则,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同时,要充分考虑城乡发展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制定灵活的政策和措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联系和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此外,全域视角还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协同合作,形成跨部门、跨地区的合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小城镇城乡空间规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