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穿刺在预防透析患者早期内瘘血肿中的应用
2023-11-23张丽琴姜美娟毕明明
张丽琴 姜美娟 毕明明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首选的长期血管通路应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常被称之为MHD患者的“生命线”[1]。AVF在所有血管通路中的占比应>80%,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应<10%[2]。新建的内瘘因血管内径较细,压力高、脆性大,在穿刺早期极易造成局部血肿,严重者血肿机化,使血管内膜增生,形成狭窄,造成血流量不足、内瘘闭塞等严重并发症。我院对血透患者早期内瘘采用减压穿刺法预防血肿的发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我院血透室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MHD早期内瘘使用患者52例,均神志清楚,病情稳定,可正常沟通,患者自愿加入,无肢体感觉障碍,内瘘成熟且术后≥8周,静脉条件允许常规穿刺,在我院完成前10次血液透析。本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内瘘首次使用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
1.2 穿刺方法
两组均为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穿刺均由3名5年以上高年资护士负责,每位患者均为每周3次规律透析。血液透析机为日本东丽,内瘘穿刺针均为日本川澄(KAWASUNI)17G穿刺针。
1.2.1 对照组
常规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穿刺针,且夹闭穿刺针夹。根据一问、二视、三触、四听评估血管通路的状况,摸清血管走向,确定穿刺部位,因新内瘘早期扩张不明显,血管显露不清,需在穿刺点远端轻轻扎止血带充盈血管,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两遍以上,待干后,操作者左手固定穿刺点下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针柄,针尖斜面向上穿刺至皮下,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5~30°角,针头进入血管后放平穿刺针,继续平行轻轻推入血管,松开止血带,用手捏穿刺针皮管见回血,确定穿刺针在位,胶布固定。先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
1.2.2 观察组
先用一次性10 mL注射器连接穿刺针尾端,穿刺针为空针不需要预充生理盐水,并将注射器活塞回抽至针管刻度的4~5 mL处,同时穿刺针夹为开放状态。评估及穿刺方法同对照组,但穿刺时不扎止血带,若患者血管显露不清,可请第二人用手在穿刺点上方压迫,但不宜过紧。针尖进入血管后血液会自动流向注射器(此时穿刺局部压力降低),放平穿刺针,平行轻轻推入血管,胶布固定。先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
1.3 观察指标
两组因穿刺而发生血肿例次,比较两组血肿的发生率,记录血肿的大小。皮下血肿:血液渗出于血管外积聚在皮下组织,局部有隆起或有波动感。血肿大小估算:正常,穿刺点周围无血性渗出物,局部无隆起或有波动;小血肿,局部隆起直径<5 cm;大血肿,穿刺点周围血量较多或隆起的直径≥5 cm。血肿发生率 = 血肿发生例次÷总例次×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原发病、血肿发生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平均(64.8±15.4)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46.2%),糖尿病肾病10例(38.5%),高血压肾病2例(7.7%),多囊肾肾病、ANCA相关性肾炎各1例(各3.8%)。观察组男20例,女6例;年龄平均(60.4±13.7)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50.0%),糖尿病肾病8例(30.8%),多囊肾肾病2例(7.7%),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梗阻性肾病各1例(各3.8%)。两组性别、原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19、0.46,t= 1.09;P>0.05)。
2.2 两组血肿发生率比较
每例患者统计前10次穿刺例次,每组各260例次。观察组发生血肿5例(1.9%),均为小血肿。对照组发生17例(6.5%):小血肿15例,大血肿2例。两组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84,P<0.01)。
3 讨论
对于MHD患者而言,血管通路对其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动静脉内瘘的功能良好能提高透析充分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血肿是内瘘使用寿命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闭塞率是无血肿组的5.688倍[3]。血肿形成后,不但会影响下一次的穿刺,且肢体肿胀,引起患者疼痛,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血肿的存在会影响内瘘的扩张,延长成熟的时间。同时,血肿可激活血小板生长因子,使血管内膜增厚,造成血栓、狭窄,甚至闭塞,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增加患者住院率。刘勤等[4]发现,内瘘发生血肿后,出现血流量不足、内瘘狭窄、内瘘闭塞、血管硬化、动脉瘤的概率在23.5%~29.4%。
内瘘发生血肿的原因有很多,穿刺因素被认为是最主要原因,前5~10次的穿刺期为早期内瘘的启用期[5]。此时,内瘘未完全动脉化,血管壁不仅薄而且脆,充盈度不明显。使用传统穿刺法时,用生理盐水预冲穿刺针,夹闭穿刺针夹子,用压脉带环扎穿刺点上方,此时因压脉带压迫,阻碍了部分血液回流,使血管内压力增加。当穿刺针进入血管时,血管内压力进一步增高致血管破裂,引起血肿。除此之外,我们通常会在穿刺后捏穿刺针软管以确定有无回血,这也是使血管内压力增加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早期内瘘的失用率在5%~24%[6]。而我们使用减压穿刺法,即先将一次性注射器连接穿刺针,并将注射器活塞回抽至针管的4~5 mL刻度处,穿刺时不扎止血带,若患者血管显露不清,可请第二人用手在穿刺点上方压迫,但不宜过紧。当针尖进入血管后血液会自动流向注射器,此时穿刺处的血管压力被释放减轻,减少了因血管压力过大而导致血管破裂的可能。而且穿刺者能在第一时间确定穿刺针是否进入血管,掌握穿刺的深浅度,避免穿刺过深而穿破血管后壁,这样血肿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采用减压穿刺可以更好地把握穿刺深度,在穿刺针进入血管后第一时间确定,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