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识别伪鸡汤

2023-11-22小A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哲学系信条纪晓岚

小A

国产剧集《天才基本法》中,哲学系毕业的女主角林朝夕被迫参加了一次相亲。为拉近跟她的距离,相亲对象说:“我对哲学也颇有研究。”接下来他讲了几个“哲学信条”,并称它们引领他度过了前半生。林朝夕委婉地指出,他讲的内容不是哲学,属于心灵鸡汤。相亲对象说:“有什么区别吗?你们哲学系的老师能说出更有道理的话吗?”他这种将哲学等价于“有道理”的观点,让两人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哲学区别于心灵鸡汤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思辨性。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研究生卢凌煜说:“心灵鸡汤虽然也谈论精神、自我、人生等大问题,但往往是用经验总结的方式去回答,而不是像真正的哲学那样,试图从本源的意义上去追问。心灵鸡汤喜欢下定义和提出命题,但一般仅限于一个断言,没有进一步的思辨和论证。”

我们不妨试着总结一些“伪鸡汤”的元素,以便让更有价值的哲学信条走进生活。

绘声绘色的名人故事

比萨斜塔伽利略、落樱神斧华盛顿、画蛋神人达·芬奇,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人们对纪晓岚的印象,首先是铁齿铜牙、英俊潇洒,其次得有个土肥圆的和珅作为背景板。尽管历史上的纪晓岚是个口吃(口吃善著书),颜值低下(貌寝短视),人丑只能多读书,而和珅号称“满清第一美男子”。要戳破谎言也不难,名人传记里就能找到答案。

以假乱真的名校传闻

与名人类似,名校也是伪鸡汤的重灾区。比如“哈佛凌晨4点半”的传闻,说的是凌晨4点半的哈佛图书馆依然座无虚席,学生们都在废寝忘食地学习。很多中国留学生现身说法,甚至展开调查,证明哈佛图书馆系统中的80多家图书馆几乎都在零点前闭馆。挑灯夜读的校园神话,满足的是自我鸡血的精神需求。

错位的名人名言

前不久,一篇题为《福柯写给儿子的信》的文章被亲子类自媒体频繁转载,哲学与文艺学界陷入惶惑:福柯什么时候有个儿子了?“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说这是才女林徽因的经典摘录,总有人转发,反正他们不会去查阅她的文集。

结果决定过程

你可能也听过一个职场故事:老板对面试者说,不要推开房间的门。多数面试者乖乖坐在座位上等待,只有一名年轻人推开了门。结局是年轻人被录用,原因是他不循规蹈矩。在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中,年轻人想推开门,一位长者劝他不要这样做。年轻人依然被录用,原因是他遵守规则,善于听从他人的建议。假设同样的场景在我面前重现,门推还是不推呢?伪鸡汤中,“鸡精”加得太多,其间断裂的逻辑也就不易顯现了。

被断章取义的哲学信条

一是语义产生歧义。比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里人尽皆知的“存在即合理”,它的意思是一切存在都有原因,而不是伪鸡汤描述宽容时说的“正确”。另一种是取一句完整句子里的一部分,导致整体语义相反。比如卢梭的“人生而自由”,但后面还有半句:“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观点混乱的叙述

这类伪鸡汤,人人都能从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观点。有一篇文章写道:“人生必须至少有两次冲动,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你觉得太文艺、太任性?没关系,作者接着说:“有多少钱就去多少钱的地方,只要你有梦想,就去实现。”但你也许并不想旅行,作者也考虑到了:“旅行其实没那么浪漫,那些看到的美景也许根本没有意义,拍下的照片可能就放在角落里了。真正重要的是,旅行能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总够诱惑了吧?他又说:“其实,只要心中有梦,在哪里都是修行。”那么问题来了:我的人生还要不要“必须至少两次的冲动”呢?

资料来源:知乎、《三联生活周刊》

猜你喜欢

哲学系信条纪晓岚
居家信条
七月记事簿
坦然接受自己的变化
丸子的朋友圈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刺客信条
纪晓岚的行酒令
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欧阳康
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
迎新年
神机妙算纪晓岚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