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记作家高端论坛:陈为人专题研究”会议在北京大学举行

2023-11-22本刊编辑部

名人传记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传记文学传记作家

本刊编辑部

2023年9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山西省作家协会与河南文艺出版社在北京大学外院新楼联合主办“传记作家高端论坛:陈为人专题研究”会。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赵白生教授发起并组织。

陈为人生于1950年,二十多岁时即开始发表小说,五十岁后开始从事传记写作,写出《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马烽无刺——回眸中国文坛的一个视角》《最是文人不自由——周宗奇叛逆性格写真》《山西文坛十张脸谱》《兼爱者——墨子传》《特立独行话赵瑜》《柳宗元传》《冯霞是谁》《撇捺人生王秀春》等人物传记,以及《摆脱不掉的争议——七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台前幕后》《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弦断有谁听——世界文豪自杀档案》《红星照耀文坛——苏维埃八位文化人的命运》等传记随笔。本刊亦曾发表陈为人先生的作品。

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阎晶明,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许华伟分别做基调发言。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赵瑜,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传记作家周宗奇,《北京青年报》副刊部原副主任、学者陈徒手,清华大学副教授、生态评论家宋丽丽,《炎黄春秋》原执行主编、学者丁东,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杜甫文学奖得主郑雄,山西省文联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葛水平,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家杨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赵白生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与会者围绕陈为人先生的传记写作,当代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现状、创作理论,传记文学创作的甘苦等问题,展开了真诚而严肃的探讨。

与会人员普遍认同,人物传记通过记录人生历程揭示生活真谛,触摸历史脉搏,反映时代风貌。传记作家应不断挖掘具有先进文化思想、在社会各界富有影响力的精英人物,以他们朝气蓬勃的进取面貌和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揭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使我国的传记文学写作始终保持较高的文学品位。

《名人传记》自创刊以来,始终秉持可读性、知识性、权威性的办刊宗旨,以历史视角、文学笔触,讲述历史与时代优秀人物的生命故事,真实反映人文思想、文化精神与时代脉动之间多层面、多维度的关联,引领、推动中国传记写作,发表了一大批优秀传记文章,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

培养传记作家的身份意识

【赵白生简介】

赵白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哈佛燕京学人奖、朱光潜美学与西方文学奖、赵萝蕤英美文学奖等。专著、编著、译著、合著有《生态学与生命写作》《东方作家传记文学研究》《哈佛读本》《欧美文学论丛第四辑》《传记文学理论》《肖像》《元首传》等。

开门见山,首先要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地举办“传记作家高端论坛:陈为人专题研究”?我所写的会议邀请,也许提供了部分答案:

传记作品车载斗量,传记作家却凤毛麟角,为何如此?深究起来,原因颇多,但是,最根本处,在于写传记者,没有传家意识,缺乏专业训练。为此,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山西省作家协会、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传记作家高端论坛”。论坛将聚焦当代中国有实力的传记作家,特邀文学领域有影响的作家、学者,从事学术上有深度的专题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培养传记作家的身份意识。

本次“传记作家高端论坛:陈为人专题研究”,专门探讨山西传记家陈为人先生的传记创作,特别是其几部代表性作品,如墨子传、柳宗元传、赵树理传、马烽传、周宗奇传、赵瑜传等,以期归纳当代中国传记家的艺术成就、学术功力、传学贡献等。

此外,召开“陈为人专题研究”会,还有两个背景:一个是世界大背景,一个是北大小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曾在北大预言,21世纪是传记文学的世纪。众所周知,当预言家,相当危险,特别是在自己家里当预言家,尤其危险。但是,21世紀过了五分之一,我的预言,不能说完全兑现,可在世界范围内,传记文学的热点效应,风起云涌,令人刮目。政治家传,如克林顿的《我的一生》、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等,独占鳌头,引领风潮。奥巴马的几部自传,更创造了传记史上的奇迹。一本书销量达千万的现象级作家,往往是传记作家,如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的《乔布斯传》,不仅是畅销书,而且是长销书。这本传记刷新了世人的科技创新观,影响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轨迹。为此,艾萨克森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传记作家获此殊荣,实属罕见。

今年,2023年,可谓世界传记的大年。新年伊始出版的《备胎》(Spare),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了非虚构类图书英美加首日销售一百四十万册的纪录。传记大片《奥本海默》7月发行,立即产生“核爆效应”,迅速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仅三个月左右,这部传记片的全球票房竟然超过九亿美元,创下两项纪录——票房最高的二战片和票房最高的传记片。这两部巨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的幕后操手都是普利策奖得主:《备胎》的捉刀人是大名鼎鼎的墨林蛰(J. R. Moehringer),而《奥本海默》则取材于普利策奖获奖传记《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成功与悲剧》(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炫目的业绩背后,都离不开一双双看不见的手——传记家的手。可见,传记杰作之所以大红大紫,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传记家。因此,培育传记作家的身份意识,尤其关键。这是举办“传记作家高端论坛:陈为人专题研究”的世界大背景。

北京大学跟传记文学的渊源,可谓深矣。约一百年前,北京大学即开设传记文学课。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提倡传记文学,更是不遗余力。他甚至颇富远见地指出,中国领袖人才的缺乏,跟我国传记文学不发达关系密切。建设新文化,需要新传记。所以,他逢人说“传”,催生了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一波高潮。他的传记文学习作课上的学生邓广铭,后来成为传记大家,其《岳飞传》,洛阳纸贵,影响深远。北大涌现的传记作家,还有季羡林、张中行、乐黛云、钱理群等。新的世纪,传记学登堂入室,四面开花。北大课堂上,传记文学大课,常常爆满,一座难求,曾经有学生在BBS(论坛)上抱怨,选课之难快赶上春运抢票了。学生培养上,一批硕士、博士专攻传学,成果喜人。毕业之后,他们奔赴全国各地,传记文学的种子因此广播九州。学术研究上,无论西方传记还是东方传记,北大均有专门的研究。其中,《东方作家传记文学研究》入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我们先后创建了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国际传记文学协会。目标是立足校内、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从而奠定中国传学的国际地位。但是,我们始终认为,传学研究的核心工作,是通过研究传记家来培养传记家意识。这个北大的小背景,是我们承办“传记作家高端论坛:陈为人专题研究”的内在原因。

与有趣的灵魂相遇——河南文艺出版社的传记出版

【许华伟简介】

许华伟,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出版界),第四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劳动模范,中原文化名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河南文艺出版社主要出版现当代文学艺术作品、文艺理论及文化类图书,兼及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外国优秀文学图书。其中传记图书,一直是我社的重点出版领域之一。我社主办的期刊《名人传记》,是国内著名的人物类期刊,多次入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曾被评为“被转摘率最高的十佳杂志”“中国最美期刊”等。

我们秉承“做有价值的出版”理念,追求精品,近年来在传记、纪实领域出版有“中国创造故事”“思想者自述文丛”“世界名人名传”“十大华人科学家”“世界十大科学家”“历史文化十讲”“中国当代作家评传”等系列丛书,以及历史人物、现当代人物传记图书,包括《宋高宗传》《李煜传》《崇祯传》《尽忠报国——岳飞新传》《商人相国——吕不韦传》《张伯驹与故宫国宝》《在一切潮流之外——张爱玲传》《一袭优雅独芳华——杨绛传》等。其中,“中国创造故事丛书”中的《逐梦蓝天:C919大型客机纪事》入围2017年度“中国好书”,“思想者自述文丛”中的《梦与真——许渊冲自述》获得2017年度“中国好书”。我们还正在与赵白生教授一起策划出“世界著名汉学家传记”丛书与“她传”(女性人物传记)丛书,其中“世界著名汉学家传记”丛书已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作为出版人,我们认为广大读者需要阅读能真实生动地反映名人人生的传记文学作品,也真诚希望以我们的出版工作推动中国传记写作,繁荣中国的传记文学事业。

对于“真”与“实”的尊崇与追求

【阎晶明简介】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与研究,著有《十年流变——新时期文学侧面观》《批评的策略》《独白与对话》《我愿小说气势如虹》《鲁迅还在》《鲁迅与陈西滢》《须仰视才见:从五四到鲁迅》《艺林观点》《千面足球》《文字的微光》《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等。主编有《鲁迅演讲集》《鲁迅箴言新编》等。

我跟陈为人先生有比较特殊的渊源关系。我们原来是老同事,我也曾经担任过他任过的职务——山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在太原时,我们同住一个楼,称得上曾经朝夕相处。

在当时的我看来,陈为人在作家协会,主要是搞行政工作。把他与创作联系起来,主要是在我离开山西作协之后。2002年,陈为人重新开始专注于写作,而且将写作重点转向了纪实文学创作。说实话,我甚至没有想到他会产生今天这样的影响。二十多年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为人在传记文学创作上达到的成就,是他个人创作的新高度,在中国的整个纪实文学界,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同道,我向他表示敬意。

我同意丁东先生的意见,陈为人在2002年写成的传记处女作,已经比较全面地体现出他在传记文学方面笃定要走的路。这既是一个高度,也反映出他对创作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一种对“真”与“实”的始终不渝的坚持。

陈为人在追求纪实的真实性方面,可以说付出了不计得失的努力。我个人有一种看法,我们习见的传记文学,绝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写作者出于对传主的敬仰而去立传,导致写作者会成为传主的颂扬者、维护者、辩护者。我们写人物传记,立传就是要起一个树碑的作用。这很合理。不是出于足够的敬仰,怎么会费心耗神去研究一个人并为其作传?但是,陈为人的创作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是要为传主树碑。他确立了一种求实的精神。这种求实甚至到了严苛的、冒险的地步,作品呈现出围绕传主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评价,甚至传主的家人,在书写成以后,也产生过不同意见。这就是陈为人的坚持,这在今天看来是非常难得,也很难做到的。我认为,陈为人在传记文学上的这种对于“真”与“实”的坚持,这种甚至不顾及传主“面子”的坚持,是最值得肯定,值得珍视的。他写传记,反映出了一段历史。他写的不仅是传主本人,他还要写出传主所处的时代环境,而且尽可能将采访到的情形完整地、原本地去写。下得了这样的狠心,才有可能写出真正引人关注的好作品。

陈为人纪实文学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传主的选择。即既要想好“怎样写”,还要想好“写什么”。谁是最好的传记对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陈为人找到了最佳的“相宜性”。陈为人和他选择书写的传主有交往,有感情,其写作因而有了不可替代的基础。通过写一个历史上身份特殊的人,而透视一段历史的风云,进而展开更广大的现实画卷,产生一种超过对具体个人评价的价值和意义。陈为人对传主的选择,或许是一种机缘,但作品呈现的结果,可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还是一个有特殊价值的选择。

我认为,陈为人在写出传记处女作之后,选择多位山西作家作为下一步的传记写作对象,就近采访,及时整理,趁热推出,虽含着友情的成份,但我相信或者希望,在未来,这些书写成为用文字记录历史的重要一部分——今天的一点小事,再过二十年,也许会因某个偶然的因素,意义被放大。

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作家自己的选择。我所能建议的是,写作者需要和传主之间发生某种特定的“化学反应”。唯其如此,方可达到新的境界。

晋文化传统与当代传记文学写作

【鲁顺民简介】

鲁顺民,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其报告文学《380毫米降水线——世纪之交北方的农村和农民》《天下农人》获赵树理文学奖;《天下农人》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送84位烈士回家》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根据该报告文学改编的广播剧《英烈回家》获2012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山西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其獨一无二的精神格调,在构建中华文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山西作家汲取这块土地上的古老文明,密切关注现实,热情书写时代,与时俱进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一批批优秀作品,其中传记文学更是独树一帜,涌现出了赵瑜、周宗奇、陈为人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传记作家。在中国作家协会的中国百名文化名人传记工程中,山西作家承担了其中十分之一的写作任务,足见山西传记写作力量之强大。

陈为人老师的作品以书写山西和与山西有关的当代文坛重要作家为主,描绘出一位位作家真实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图谱,为文坛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一份份珍贵史料。其传记文学写作颇具个性特点,不仅从各个角度展示传主的个人世界,同时在方方面面的记叙与关联中,体现出时代、社会与个人及其复杂的丰富性,成为中国传记文学领域特色鲜明、成就较高的重要作家。

试说陈为人的双转型

【周宗奇简介】

周宗奇,曾任《山西文学》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著有《中国文字狱纪实·清代卷》《荣辱之间》《三个红色殉道者》《清凉的沙河水》等。短篇小说《新麦》获赵树理文学一等奖。

我认为陈为人有两次转型:一是迷途知返,壮士断腕,从官场回归文坛;二是审时度势,发挥优长,小说转为纪实。

陈为人天资极高,从政从文皆有潜质。20世纪70年代,他从太原市工人文化宫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进了党组,当了秘书长,搞起了“作家企业家联谊会”。行政事务烦琐,十多年间,陈为人基本上停止了文学创作,直至90年代开始,陈为人回归文坛,重出江湖,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转型。

巨变的20世纪90年代给了纪实文学产生的土壤和历史机遇。面对如此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风云,陈为人审时度势,有了新的思考。他说,纪实文学创作追求的是社会的真实,是无数的大脑在想。而且不是简单地坐在这里讨论,而是各种力量为了生存,在相互争夺,在搏斗。他还说,小说家最为之得意的是想象力,好像纪实作家就没有想象力。这是一个误区。正史中留下那么多的遮蔽和空白,你缺乏想象力,就难以还原历史真相。加上陈为人阅读经历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涉猎广泛,融合中西,不仅对中国经传诸子、名家名著多所研阅,而且对欧美、苏俄文学也颇多积累,特别是在结识了唐达成(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先生之后,阅读质量更上层楼。以上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促成了陈为人小说改纪实的第二次转型。

当然,要转型成功,成为一流的纪实作家,还必须有一个内部因素,即一个纪实作家的天赋资质。除了要有胆识、有担当、富于正义感和怜悯大情怀之外,他还得具备富激情、敏感、勤勉笃行。而这些得天独厚的优长,陈为人一应俱全,特别是他的激情、敏感、勤勉笃行,明显异于常人。

陈为人与中国文坛

【赵瑜简介】

赵瑜,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作家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2005年后的十年间,陈为人先后创作和发表了有关赵树理、马烽、胡正、孙谦、李国涛、田东照、周宗奇、韩石山、钟道新、潞潞、焦祖尧、张石山以及我本人的多部著作,影响越来越大,各方面评价较高。这一作家人生系列,大致上贯穿着一条反抗、叛逆的主线和一条妥协、求荣的主线,两条主线在陈为人的系列著作中拧为一股,构成繁杂悲痛的情景剧,让人叹息不已。

陈为人先生的当代作家系列纪实,史实详尽,案例繁多,诉说内容丰富。在中国当代文学体制历史的背景下,研读陈为人先生笔下“同一系统”诸多作家,我们会看出很多的“趣味”来。所有这些作家的抗争与妥协,矛盾与混乱,一时的成功与长久的失败,都是在这一体制背景下发生的。陈为人先生以一己之力,十多年风雨兼程,完成着和正在完成着中国文坛真面目的人物画卷,很不容易。

陈为人先生作品的史家风范

【陈徒手简介】

陈徒手,《北京青年报》副刊部原副主任、学者。著有《人有病 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

这些年来,陈为人老师的传记文学作品是我时常捧读的著作,有时会读一些片段,回味其间丰厚的韵味。对我个人而言,这种阅读作用是增强记忆,打开门闸,加大思考力度,同时也磨炼技艺,琢磨作品的布局、节奏转换、语气变化,从中感受和欣赏写作的秘诀。

我认为,陈为人老师的采访极为细致,提问直率,能够有效地问出真实情况和个人想法。我喜欢陈为人老师凌厉的发问句式,相互间“质疑”、冲撞,构成了最为迷离、透出历史底蕴的风貌。这是别人很难达到的访谈境界,也让我们这些写作者羡慕万分。这一靠真诚,二靠技巧。陈老师采访和写作的举动,让人尊敬和钦佩,大家都愿意配合,愿意当面倾诉,毫无保留地各自说出事实的真相。陈为人老师的传记作品中还常常有一些闲笔,这些闲笔多是从采访者得来的素材,经过精心的铺排,在书稿中得以从容展开,所具备的历史含金量闪闪发光。

陈为人传记写作的叙事特点

【宋丽丽简介】

宋丽丽,清華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批评与环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专家智库委员会研究员、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会会员、NGO(非政府组织)绿家园特聘专家。

读完陈先生的《山西文坛十张脸谱》和《红星照耀文坛——苏维埃八位文化人的命运》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文学共同体的选题很有启发意义。两本书都为读者展现了文学家共同体。他们共享一个时代的风貌,一段历史的风云变幻,一个空间的相互联系,一种政治环境和气候。共同体内部作家们之间存在着互动与联系,用文字生发出同一时空下,同一共同体命运下不同的生命的主动与被动的样态,及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与联系。而维系这个共同体完整性的就是合集作者陈为人先生的叙事。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作品展现了陈为人先生交响乐式的声景叙事。声景,即声音的景观,是生物声学术语。陈先生的传记合集就给了我声景叙事的感受,即通过多种不同声音的共时空展现烘托出人物的形象。合集中的多种声音包括传主的叙事声音、传主周围人的各种声音以及适时进入的文本传达出来的声音。传主的声音时而为和声之一,时而为主调,铿锵有力,突出个性。传记作者则起到了宛如乐队指挥的作用,在观察协调中把不同声音连接起来、接续下去,并加以补充与完善,以保证个体人物出于整体而又在整体之中,个体与整体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在对立统一的语境中,个体形象全面且真实地完整呈现。

智慧通达的执笔人

【葛水平简介】

葛水平,山西文联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著有中篇小说《喊山》《甩鞭》《地气》《天殇》《狗狗狗》等。

陈为人先生是一位人格统一、个性鲜明的作家,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开朗的心情,从未见他愁眉苦脸过。他五十一岁提前退休,开始全身心致力于创作。人生峰回路转,写作似乎才是陈为人先生的生存方式,是他活着的一个必要证据。基于这样的信念,陈为人先生绝不将文字看作一项简单的手工活或生活处于无聊状态时的消遣。他竭力从中抽绎出某种隐秘却包含着神性的东西,从小说回归到纪实,以小说笔法写纪实文学,这是他的成功原因之一。饱读诗书,学养深湛,且眼界极是宽广,从《诗经》开始的中国文学传统,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欧洲文化传统,他无不涉猎,这是他的成功原因之二。他的逆生长,厚积厚发,把朝霞和晚霞的概念完全混淆,只留下了同样的灿烂,这是他的成功原因之三。

传记文学写作使陈为人先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找到了观望世界和让世界观望的窗口。祝愿陈为人先生健康、快乐!生活一如既往地舒心、自在、满足!不管走到哪里,都能享受到天赐的美好、人间的温暖,感受到身边亲友的陪伴与支持!

试谈传记品质的提升

【丁东简介】

丁东,著名文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炎黄春秋》执行主编。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午夜翻书》《思想操练》《精神的流浪》《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书,致力于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及口述史学。

陈为人的传记写作,我认为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称为自选动作,第二种称为规定动作。

自选动作是发自内心冲动,自己想写,不吐不快,但没有任何外部经费的支持。这些自选动作的传记,含金量最高的部分是他的独家采访,提供了以往历史没有记载过的细节,因而超越了平庸。为写唐达成传,陈为人和夫人严淑鹤到北京、上海等地采访了七十多位知情人,旅差费都是自掏腰包。且陈为人选择的采访对象,有传主的朋友,也有传主的对头,让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说法在同一个平台上交锋,呈现出历史应有的丰富性。

陈为人写作家传记,不是仰视对方,一味吹捧,而是平等对话,有褒有贬。有的印出来,激怒了传主,甚至对作者挥拳相向。有的印出来,家属不满意,要求化为纸浆。有的成稿后,至今压在手里,不能面世。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这些自选动作的传记代表了陈为人成就的高度,是读者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所在。

规定动作则是出版社的约稿。作家出版社约他写墨子传,北岳文艺出版社约他写柳宗元传。这些传记,先付启动经费,许以较为丰厚的版税。但这些选题和史料毕竟不是独家发现,其成就不能和自选动作相提并论。

陈为人的传记写作持续了二十年,一直在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的两难之中纠结。他向往更高的境界,也不得不对现实做出某种妥协。所幸的是,他的大部分传记成果,还是以不同方式,和不同范围的读者见了面,也得到了文学界、史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让历史说话

【杨遥简介】

杨遥,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家。著有《二弟的碉堡》《硬起来的刀子》《我们迅速老去》《流年》《村逝》《柔软的佛光》《闪亮的铁轨》等小说集和长篇小说《大地》。

陈老师的创作是种开放式的创作,不断开拓研究领域。我觉得陈老师的创作有个大致的规律——由近及远、由熟及生、由今及古、由中向外,写了古今中外、当代古代一大批有标志性的人物的传记。这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熟能生巧的过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陈老师治学严谨、踏实,又极富雄心,他已经不满足研究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他迈向更广阔的空间和人群,探讨人类的命运。

陈老师的作品有个特点,资料罗列很详细,经常大段大段引用原文,这些引文五花八门,有档案、文件、手稿、书信、笔记、日记,还有很多口述史。这些资料需要从故纸堆里搜寻,需要想尽办法记录。陈老师很多作品中的内容,都来自他对人物的采访和人物口述的实录。有时为了发现真相,他把互相抵牾的材料一一展示给读者,让读者越读越糊涂,也越读越明白。

陈老师在创作中坚守的立场不光对古人,对同事、朋友、领导也这样。读《山西文坛十张脸谱》时,我经常有个疑问,他这样写传主看了会不会不高兴?因为好多传记文学作者对传主一味溢美,陈老师却写出了许多不足以为外人道的事情。陈老师的创作具有问题意识,讨论了许多真问题。以《赵树理传》为例,陈老师通过种种史实,探讨了讲真话的艰难,讲真话的遭遇,讲真话的问题;探讨了文艺通俗化、大众化和精英化的問题;探讨了怎样处理生活中的悲剧情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哪一个拿出来都值得不断讨论,陈老师在一本书中讨论这么多问题,使作品承担了很多任务,书也显得厚重起来。

陈为人作品:传记写作的成功样本

【郑雄简介】

郑雄,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非虚构作品写作者,出版、发表作品百余万字,著有《苍凉的辉煌:清华国学研究院和她的时代》等。

选择传主,陈为人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他选择马烽、赵树理和其他作家作为传主,不仅仅因为这些人是他熟悉、认识的人物,更是因为他关注这些人物背后时代、历史的内容,牵连到的社会、文化背景。他写墨子,是要“打捞思想史、科技史上的失踪者”;写中国历代改革家,是要写他们背后的时代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写作家,是要写他们的“三观”对其命运带来了什么,个人与环境有什么矛盾和冲突。选择即思想。陈为人几乎是靠直觉解决了传记写作的思想性问题。

陈为人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他本人的强烈感受。他往往并不直接记述和解读传主所处的时代、环境,但传主命运的起伏跌宕,本身就是时代、环境变化的真实写照。他写马烽、赵树理、唐达成,写内心的矛盾、坦荡、坦然、痛苦,体现了作家的敏感和对传主内心的极度关注。当年,沈从文指导汪曾祺写作时说,“要贴着人物写”。陈为人有这种自觉,他甚至是要钻进人物的内心去写。对于传主,他充满了同情的理解。

陈为人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文献学家。他下大功夫去采访传主和了解传主的人,田野调查非常扎实,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成机制、文学史、文学机构的变革,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所以我想,陈为人先生其实是给传记写作者提供了一个参照、一个样本,也给传记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某种话题。

作为传记文学的编辑,我期待更多传记作家,能够用冷静、睿智的头脑,选择那些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人为传主,用心灵去抵达传主的心灵,像歌德在《诗与真》里所讲的,“把人与其时代的关系说明,指出整个情势阻挠他到什么程度,掖助他又到什么地步,他怎样从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反映作为艺术家、诗人或者作家又怎样把他们反映出来”,精心选择,精心结构,精心表达,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传记之真谛:为人的艺术

赵白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

传记的真谛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为人的艺术。

普鲁塔克在其泰摩利昂传里,这样写道:

我开始着手为英雄豪杰写作传记的目的为了他人,但是等到献身写作中不能自拔,才知道所有一切完全是为了自己。这些伟大人物的德行对我而言就像一面镜子,以人为鉴主要是指点我们的人生道路。(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席代岳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443—443页。)

传记到底是为人的艺术,还是为己的艺术?在此,普鲁塔克只讲了传记真谛的二重性:传记始而为人,终于为己,既是为人的艺术,也是为己的艺术。“以人为鉴”,“指点我们的人生道路”,难道不是“为人”——为了来者,即未来的读者?“献身写作”“不能自拔”,“所有一切完全是为了自己”,最好不过地诠释了传记作家通过作传成就自己的过程。其实,“为人的艺术”还有一重含义:为人作嫁。它跟树碑立传,异词同义。替人立传,为人立言,究其目的,不外乎崇仰善行,还原真相,创造审美。教化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三足鼎立,缺一则跛。读陈为人的众多传记,我的一大体会是,他把握了传记之真谛,把“为人的艺术”做到了一个极致。

陈为人传记有三大特点。

其一,“传路”宽。陈为人的众多传主,涉及面广。可以说,古今中外一网打尽。古人有墨子、柳宗元、李斯、蔡京、严嵩等,今人则更博富,包括唐达成、冯霞、王秀春、钟道新、潞潞等。陈为人的传主虽然以晋人为主,但是他笔墨所及,绝非限于一隅,陷于一国。他不但擅长写中国人,外国人也是他笔下的常客。

其二,“传性”强。所谓传性强,即传记特性强。具体说来,陈为人的传记,最大特性,就是富有文学性,具有地方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杀的世界文豪,都是文人。写文人,写文人的文学性,是陈为人的特长。但他最大的特长,是写山西文人。他的传记里所体现的地方性,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山西性”。山西作协的几代作家,生于20世纪初的赵树理、生于20年代的马烽和胡正、生于40年代的周宗奇、生于50年代的赵瑜,莫不成为陈为人长篇传记的传中人。陈为人写山西作家的“山西性”,既身在其中,冷暖自知,又超然局外,能见其全。

其三,“传类”全。纵观陈为人创作的十几部传记,长传短传,专传群传,类传评传,一应俱全,应有尽有。但是,真正让陈为人立足传坛、确立他传坛地位的,是他的长篇传记。他试图把地方性与世界性、传主个性的特殊性与万物之理的普适性并置,观其叠影,察其多维。他不是传记家大军里的光明党,也不是其中的两面人,而是追求“叠影”与“多维”的“立体派”。他的“立体派”,首先体现在传记文本的立体化。细读他的一些作品,我们会发现,简直是文类交汇的万花筒:日记、书信、诗歌、评论、文件、名人名言、作品摘要,错综编织,令人目眩。当然,陈为人的绝活,是传记中无处不在的铺天盖地的访谈录。

“交响传记”的境界,是不是陈为人所追求的境界呢?

我写人物传记的甘苦

【陈为人简介】

陈为人,传记作家。曾任太原工人文化宫主任,山西作家协会、山西作家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

2005年,在丁东的鼎力促成下,我到天命之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此后十多年,我“面壁十年图破壁”,一直寻求有所突破,虽然写了十几个“山药蛋”作家群的系列传记,也写了《柳宗元传》《墨子传》,以及世界文豪自杀档案、苏俄八位文化人物、诺贝尔七位获奖作家等,陆续出了近三十本书,然而却都没能超越自己的处女作。

十多年来,我写过不少应时应景的书和文章。卡夫卡说,身体也是牢房。人有七情六欲,生存境遇中有着挡不住的利益诱惑。“著书避席”和“为稻粱谋”,成为对写作者的双重挤压。现时的言说环境,生存制约选择,选择使人成为自己。两难之境,芝诺悖论。我在传记文学的创作路上迷惘已久。此次研讨会,对我来说是一个契机,我期待着诸位方家里手能给予我迷途指津。

近年,我完成了两部书稿:《卸妆》和《生前身后》。

《卸妆》是《山西文坛十张脸谱》的续篇,是对死亡的凝视。人物传记是写人的生平,然而当面临人生的终点,孜孜以求的“人生观”变为眷恋不舍的“人死观”,这是观察一个人灵魂的绝佳视角。我目睹了中国文坛许多人的逝去……生死临界,到落幕卸妆时刻,人的观念会产生波峰浪谷的反差。聚焦“生死临界点”,拐点能愈加真切地回顾生命历程。凝视同一体制下弥留之际的众生相,犹如掀开帷幕一角,能窥探到一种观念的衰败和消亡。

《生前身后》则是我数部人物传记的撰后记。为同代人立传,优势是由于零距离的接触,避免了“纸上得来终觉浅”,有许多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使人物容易得到立体化的呈现。但“有火即有灰”,优势带来一个软肋,即这种当面锣对面鼓的披露近似于近距离的肉搏。一个人很难冷静面对面具后的真实嘴脸。于是,传记写作衍生出许多避讳和忌惮。撰写活着的人有风险,我写过的每部当代人的传记,几乎都引发过一场或大或小的风波。采访中的许多花絮,当时我并未经意的一句话,或言不由衷,或虚与委蛇,或文过饰非,或强词夺理,多年后被时间显影,便显现出了时代的印痕和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潜台词。

我期待这两本新作能实现意在笔先,并以此告诉一直在关爱我,给予我帮助的师友们,我没敢懈怠,我廉颇老矣,仍在努力。

此外,我曾任山西省作家企业家联谊会的秘书长,零距离地接触过经济改革大潮中企业界的许多风云人物。他们的起伏沉浮反映着我国经济崛起及挫折的缩影。写出这些企业家的群像,可能比文学家传记更富有时代特色。我不能轻慢了上苍赐予我的得天独厚。时日不多,我要抓紧。向天再借二十年,做好时代速记员。

猜你喜欢

传记文学传记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58年前朱东润先生的预见
异彩纷呈:传记文学研究70年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