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增平
2023-11-22杨海亮
杨海亮
今年年初,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推出一册《学缘与书缘》,书中卷一“学林春秋”收录的是欧阳教授求学经历与怀念师友之类的回忆性文章,有一篇题为《学海无涯,师门有道——怀念林增平先生》。
1978年9月,欧阳哲生考入湖南师范学院(1984年9月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该校当时中国近代史课程的主讲教师是林增平。欧阳哲生说:“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就是林先生引导入门的。”1984年9月,欧阳哲生师从林增平攻读硕士学位。其间,欧阳哲生向林增平提出自己的硕士论文选题“胡适早期政治思想研究”。这与林增平的研究领域——辛亥革命史,显然相去甚远,“但他还是很欣赏我的这个选题”。随后,欧阳哲生为了写作论文前往安徽、上海、北京等地,搜集到了大量新材料。林增平知道后十分激动:“治史如掘矿,发现了大量的新材料就证明矿藏丰富,你可以大做文章了。”就这样,在林增平的热心指导下,欧阳哲生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为人生重要的求学阶段画上圆满句号。
1987年10月,欧阳哲生完成《重评胡适》一文。林增平阅后,提出了修改建议,并嘱咐欧阳哲生要特别说明“重评”的理由。后面,在林增平的提议下,欧阳哲生将论文提交给了将在长沙举行的纪念魏源逝世一百三十周年暨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
此外,欧阳哲生将《重评胡适》递至师大学报。编辑对发表这篇论文尚存疑虑,为了慎重起见,特请林增平把关。林增平在审阅意见中表示文章可作一家之言刊用。论文发表后,被多处转摘,引起了极大反响。欧阳哲生说:“我第一次感受到一项学术上的突破在知识界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从此以后,我的名字开始与胡适研究紧紧联结在一起。”
1989年,欧阳哲生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所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合招的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生(在职),再次师从林增平。1992年4月,欧阳哲生如期完成博士毕业论文《胡适思想研究》。
说来也巧,我知道林增平,并不是因为读到欧阳哲生的回忆文章。早在两年前,我在《书屋》(2020年第四期)上读到郭世佑教授的《尾数的牵力》,便对林增平有了印象。
郭世佑当年考上的也是湖南师范学院,“享受过林先生教泽的本科毕业生”,“以习近史为业,厕身史学行列”,与林增平也不无关联。那个时候,作为农家子弟的郭世佑在林增平的影响下,夙兴夜寐,勤学苦读。彼时,郭世佑对武昌起义有所留意。而蒋翊武身为湖北革命军的总指挥,理当属于风云人物,为什么在有关辛亥革命史与中华民国史的论著中语焉不详?当他带着这个疑惑去讨教时,林增平告诉他:“关于蒋翊武这个人,大家知道的还很少,你可以着手研究。”郭世佑从此“盯”上了蒋翊武。历史系资料室和学院图书馆的孤本、线装书等,一向不对本科生开放,林增平就给郭世佑“特批”,让他获得借阅的许可。郭世佑要去省图书馆、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等处收集资料,林增平就或以电话或以便函的方式为他“开路”。一年之后,郭世佑写出了《试论蒋翊武革命的一生》。该文不仅获得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学术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而且在湖南师院学报(1982年第一期)发表,后又收入林增平主编的一个辛亥革命史论文集。
大学期间,郭世佑还发表了《关于姚宏业的生卒日期》《关于蒋翊武就义日期质疑》等论文。可以说,郭世佑的学术训练就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的。毕业之际,林增平赠予郭世佑一套《辛亥革命史论文选》,并嘱咐他:“我大學期间还没有发表过论文。你已有了好的开头,坚持下去,必有结果。”虽是几句家常话,但对一个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而言却是莫大的鼓舞。
今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梁小进,当年是郭世佑的同学,也是林增平门下弟子。梁小进在《怀念恩师林增平先生》中写道:“记得二年级时,我出于对左宗棠历史的关心,曾利用课余时间研读了一些史料,撰写了一篇题为《试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的论文。”为了完善论文,林增平特意致信湖南省图书馆古籍部刘志盛,以助梁小进前去搜集资料。之后,林增平再次审阅,字斟句酌,亲笔修改,并直接将论文送去了湖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在这股势头的驱策之下,梁小进写出了数篇论文,左宗棠研究日益深入。多年以后,湖南出版《湖湘文库》丛书,梁小进的《左宗棠研究著作述要》荣列其中。
林增平对中国近代史学科的贡献最集中地体现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上,在区域文化研究方面也是“敢为人先”。1988年,林增平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近代湖湘文化试探》,引起强烈反响。时为军事科学院百科全书编审室助理研究员的茅海建读过该文之后,“获益非浅”,但“对林先生的湖湘文化的实体、湖湘文化在维新至革命即戊戌至辛亥时期的作用诸论点”有“不成熟的想法”。于是,茅海建写了一篇《也谈近代湖湘文化》的论文与林增平商榷。林增平读过之后,认为不错,就推荐给了师大学报刊登。而茅海建之于林增平,是名副其实的“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