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科学家”罗沛霖:我要对得起党

2023-11-22潘彩霞

名人传记 2023年11期
关键词:杨敏

潘彩霞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响起,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半个中国,国民党节节溃败。年轻的电子工程师罗沛霖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放弃了国民党的优厚待遇,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从此,党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在延安,他参与创建了边区第一个通信器材厂,随着一部部手工电台被送往抗日前线, “土八路”的帽子摘掉了;带着党的嘱托,他以三十五岁“高龄”赴美留学,不到两年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主持建成我国首座大型无线电器材工厂,并在超远程雷达、电子计算机等多个项目中实现零的突破;他历经十年,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工程院的成立,并当选为首批两院院士。

是院士,是博士,也是战士,罗沛霖被誉为“三士科学家”;而因其地下工作经历,科学界又称他为“红色科学家”。作为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自己一生取得的丰硕成果,他归功于信念:“我要对得起党。”

“这个孩子,聪明!”

辛亥革命后,各路军阀陷入混战,外国侵略者虎视眈眈。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1913年冬天,罗沛霖在天津出生。

在京津一带,罗家是有名的富庶家庭,自祖上从浙江绍兴挑着货担北上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罗沛霖父辈这一代时,族产已达巅峰。伯父置房产,开煤矿,产业丰厚。罗沛霖的父亲罗朝汉是全国首批电报生,曾创办天津电报学堂,且以书画收藏知名,家中藏品琳琅满目,名人字画甚至都挂到了厕所的墙上。

罗沛霖的母亲孙云也非等闲之辈。青年时,她目睹八国联军摧毁自己的家园,悲愤中,她将国仇家恨写入诗词,近代文学家林纾盛赞“其诗境之妙乃为闺秀中之所无”。除了是爱国诗人,孙云还是小有名气的画家。家中有一处花园,花草树木风姿绰约,那是为她作画专门种植的。

1914年,襁褓中的罗沛霖随父母迁居北京——父亲升任了北京电话局局长。在电话局大院里,他一天天长大。有一天,父亲指着两根大杆子告诉他:“那是无线电。”兴趣的种子就此埋下。

幼年时,除了跟随母亲读《孟子》,罗沛霖最喜欢的书是插图本的《天工开物》。坐在小板凳上,对着里面的机械插图,他看得津津有味。

六岁那年,罗沛霖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父母非常开明,对于分数、名次从不作要求,罗沛霖因此养成了随性、散漫的性格,在懵懵懂懂中读书,成绩也平平。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一次,一位老师指着他对别的老师说:“这个孩子,聪明!”

这句夸赞对一个孩子来说尤为珍贵,几十年后罗沛霖还记得这位老师姓唐。

尽管功课并不突出,但在母亲影响下,罗沛霖热爱读书,学习从不需人督促。每到夏日,母亲就会在地上铺上席子,盘腿坐下,带领孩子们诵读诗歌、童话,也读鲁迅的白话文小说。这个场景,成为罗沛霖脑海中最温馨的童年记忆。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政权更迭后,一天夜里,突然有许多士兵翻墙进入罗家,逼迫罗沛霖的父亲交出北京电话局的领导权。迫于无奈,父亲离职,带着全家人回了天津。那时距離罗沛霖小学毕业还有半年。

离开北京时,罗沛霖最不舍的就是启蒙老师于士俭。于士俭经常向学生们强调“追求知识,追求真知,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多年后,罗沛霖回忆说:“于老师讲课很好,而且要求严格,他的那句‘真知灼见,对我一生的求学经历都起了重要作用。”

凭借天资,罗沛霖考入天津著名的南开中学。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因为对英语“一无所知”,在一次课上出丑后,沮丧与罗沛霖如影随形,初一结束时,他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除名了。

父母很宽容,没有任何责备。正巧,南开校长张伯苓准备举办一个赈灾展览会,想向罗朝汉征集一些展品。罗朝汉欣然应允后,很难为情地提及罗沛霖被开除的事。张伯苓倡导新式教育,不唯分数论学生。他给罗沛霖指明了方向:“这个没什么紧要的,可以通过考试,再上二年级。”

整个暑假,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罗沛霖发奋苦读。开学时,他再次考入南开中学。

那年,学校成立了无线电社,兴趣的种子被唤醒,罗沛霖积极加入。在无线电社,他绕线圈,架天线,制作矿石收音机。手工做的检波器、扬声器像模像样,受到社长表扬。

在家学熏陶下,罗沛霖成了不折不扣的无线电迷。守着电报学堂这座“近水楼台”,他有机会接触摆弄各种电子设备,从电报学堂抱回的书籍中,既有英国人著、译成中文的《科学大纲》,也有英文杂志《无线电新闻》。高中时,他已经从头到尾读完了英文版的剑桥大学物理课本。在翻阅字典的过程中,他的英文阅读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整个中学时期,尽管上课心不在焉,不爱抄笔记、做习题,考试也“稀里糊涂”,但得益于大量的自学,罗沛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就连曾经出过丑的英语,也得到了A的好成绩。

遗憾的是,罗沛霖平时作业交得少,严厉的数学老师对此颇为不满,表示:“考得再好,也只能给C!”

对此,罗沛霖“又犯了懵懵懂懂的老毛病”,竟毫不在意。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他说:“现在回想青少年时代,任性之所至,轻视课堂学习,太遗憾了。”

“我只是个偏才”

1931年,罗沛霖放弃保送南开的机会,把考入清华大学和国立交通大学当作自己的志向。这两所学校的考场都设在北平,在北平考试时,他暂住在同学杨缵武家中。

等待发榜的时间百无聊赖。一天,杨家从天津来了几个亲戚,准备去香山避暑。得知其中那个十五岁的女孩正是杨缵武的堂妹杨敏如时,罗沛霖莫名地激动起来,他建议杨缵武,一起去香山住几天。

早在中学时,罗沛霖就多次听杨缵武讲过这个堂妹的聪明与淳厚,一见之下好感倍增。

在父亲老部下的安排下,罗沛霖住到了香山脚下的电话局办事处,杨敏如一家则住在香山高处熊希龄的梯云别墅。那几天,罗沛霖每天都跑到山上去玩,他们一起唱歌、下棋、谈古诗,很快便熟络起来。

杨敏如出身富贵之家,父亲杨毓璋曾任天津中国银行行长,但在杨敏如身上,完全看不到贵族小姐的骄娇二气,情窦初开的罗沛霖不禁对她生出了爱慕之心。

一周的游玩结束,好消息传来,罗沛霖被清华大学和上海的交大同时录取。他选择了当时全国工科最好的交大,就读电机工程系。入学考试中,他的物理成绩是满分。

一个去上海求学,一个回天津读高中,分别时,罗沛霖送给杨敏如一本《纳兰词》。

通信是自然而然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信中,他们既探讨国家命运,也交流写诗作词,不知不觉中,情愫慢慢增长。

在大学,罗沛霖依旧不循规蹈矩,他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玩音乐,在校园里出尽了风头。然而这并不影响他的求知欲,有了中学时的自学经验,他的物理依然稳居第一名,只是有些科目就不敢恭维了。

罗沛霖思想的转变缘于交大的另一位风云人物——钱学森。1933年,钱学森病休归来,与罗沛霖的球友分到同一个宿舍,一来二去,罗沛霖与钱学森相识了。他们对对方的名字都早有耳闻,相见恨晚。钱学森的语气里有欣赏,也有惋惜:“我曾经听说过你在一年级读书的故事,看来,你是不屑于用功的学生,如果像我这样用功,你的分数会和我一样好。”

罗沛霖谦虚地回答:“不会的,因为我只是个偏才。”

攀谈之下,两人惊奇地发现,他们都曾就读于北师大附小,而且都是于士俭的学生,只是钱学森从学稍早。

从此,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在钱学森的影响下,罗沛霖开始泡图书馆,短短时间内就读完了所有关于电信的书刊。就在他们埋头学习之时,外面世界已是波谲云诡,一边是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逼近,一边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疯狂“围剿”。现实令人悲愤,读过不少进步书籍的钱学森忧心忡忡,他对罗沛霖说:“现在这个时候,读书不能救国,不搞政治和革命是没有出路的。”

这句话启发了罗沛霖,也影响了他之后的人生道路。

1935年,罗沛霖大学毕业。他因沿袭了中学时的随性,成绩忽高忽低。参加留美考试失败后,在写给杨敏如的信中,他自嘲说:“铩羽而归。”

稍感安慰的是,羅沛霖和杨敏如的感情逐渐成熟。他收集的曲谱、唱片全都送给了她,而她的《月光奏鸣曲》也弹得越来越精进;他送的《纳兰词》,她专心攻读,在燕京大学中文系,她的习作被老师顾随评价:“你作的词有纳兰的味。”

鸿雁传书几年后,他们认定,对方就是自己要共度一生的人。

国家动乱,前途茫然。对蒋介石政权,罗沛霖非常不满。在同学的引荐下,他准备奔赴南宁,到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第四集团军创办的无线电厂工作。之所以前往广西,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听说“李白”(李宗仁、白崇禧)在广西还是励精图治的。

罗沛霖坐轮船历时三天到达南宁,三天时间,他看完了一本美国出版的《无线电业余者手册》,对无线电发射、制作接收机,有了全新的了解。

然而,宏图尚未展开,失望就到来了。不久,罗沛霖得知,桂系也在帮助蒋介石政府“围剿”红军。愤怒之下,他决定放弃一百二十块大洋的优厚待遇,尽早离开南宁。

借一次去香港购买电信器材的机会,罗沛霖“逃”到上海,在朋友的安排下,进入中国无线电业公司。作为主要负责人,在技术有限、资料有限的情况下,他和同事靠着不断摸索,很快制作出当时国内功率最大的电台,其科研能力初见端倪。

这份喜悦,他急切地想要和杨敏如分享。1937年6月底,他们在天津短暂相聚,可是,在快乐之外,扑面而来的战争气息不免让人心情沉重。

果然,7月初,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沦陷了,南京失守了,国民党屡屡溃败。谁能拯救国家?罗沛霖的脑海里,有两个字逐渐清晰起来——延安。

“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1938年,二十五岁的罗沛霖来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接待他的是林伯渠。林伯渠建议他先去延安参观一下,再做决定。三十年后,罗沛霖才知道,他能够顺利留在延安,是因为传奇特工李强。

那年,李强从苏联回来,路过西安,林伯渠就此事征求他的意见。李强看了罗沛霖的自荐信,说:“这个人搞电信有些经验,对我们有用,把他留下。”

李强本来学的是土木专业,因革命需要,他改学电信,在中央特科工作时,他曾自己动手,成功制造出一台无线收发报机,为党建立了第一个秘密无线电台。他预感到,罗沛霖将会大有作为。

就这样,在延安清凉山下的一个大窑洞里,罗沛霖见到了时任军委三局(负责通信联络)局长的王诤。那一天,成为他革命之路的起点。

罗沛霖投身延安通信材料厂的创建中,担任工程师,主持技术和生产工作。条件艰苦,他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车床靠两人轮流摇;润滑油用猪油代替;陕北的杜梨木放在石蜡里煮过后就是绝缘材料。包括电容器在内的很多无线电零件,都是罗沛霖自己设计的。

制作接收机时,罗沛霖遇到了拦路虎。当时国统区和苏联用的电台,变换波段时用的是插入式线圈,但延安材料短缺,做插头很难。罗沛霖苦思冥想,突然灵光一闪,他想到了在上海见过的飞利浦收音机上的波段开关。很快,罗沛霖用土方法制作的波段开关通过了试验,虽然做工很粗糙,但技术已经完全领先于苏联了。

随着一批批手工电台被送往抗日前线,部队的通信问题解决了,王诤开玩笑地说:“有了罗工程师,我们就不再是‘土八路了。”毛泽东也深受触动,亲自给延安通信材料厂题词:“发展创造力,任何困难可以克服,通信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

吃小米饭,睡土窑洞,富家子罗沛霖无怨无悔。延安的朝气蓬勃激励着他,那些激动与兴奋,都被他写进了厂歌里:“通信事,千里眼,顺风耳,千秋业,有线先兴无线继。微波散射电离层,流星存余迹。上海始,瑞金起,延安军委建三局。盐店子,好集体,抗日救国齐效力……”

1939年秋天,罗沛霖被派往重庆,进入南方局系统。他化名罗容思,在党的秘密领导下,和几位同志一起创建了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简称“青科协”)。他们租房子,募款,开公司,忙得不亦乐乎。

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惦念着远在沦陷区的杨敏如。通信越来越艰难,苦闷时,他就默念纳兰性德的诗:“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另一厢,在燕大读研究生的杨敏如也在努力寻找机会离开北平,在词中,她倾吐着思念:“买得春风扶梦去,为君吹展双眉。相怜相慰并相期。”1940年,在战乱中几经辗转,杨敏如终于带着母亲来到重庆。当得知罗沛霖正在为办企业筹集资金时,杨敏如说服母亲赞助,而那些资金里就有为她和妹妹杨静如(杨苡)准备嫁妆的钱。

彼时,罗沛霖一边在民主人士章乃器创建的公司做技术工作,一边参与青科协办企业之事。以开公司为掩护,青科协团结了百余名进步青年进行抗战。1940年下半年,罗沛霖提出入党请求,董必武答复说:“作为技术人员,留在党外有其方便之处,党外也可以有布尔什维克嘛!”然而,皖南事变发生后,青科协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作为骨干,罗沛霖受到监视。为了掩蔽,他向杨敏如提出结婚。

1941年2月16日,罗沛霖、杨敏如和杨宪益(杨敏如哥哥)、戴乃迭同时举行婚礼。“双婚”典礼热闹非凡,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是证婚人,罗家伦盛赞罗杨“十年爱情,终成眷属”。

婚后不久,罗沛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该论文被专家称为“中国无线电工程技术的一个创造性成果”,后来在美国权威期刊上发表,这标志着罗沛霖开始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1947年的一天,罗沛霖接到党组织通知:“新中国成立指日可待了,建设需要人才,你在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党组织决定派你出国,开开眼界,如能进工厂实习最好,若进入学校得一个学位回来,也是共产党的光荣!”

由于罗沛霖大学时的成绩并不理想,当时已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建议他申请加州理工学院。靠着在国外发表的数篇科研论文及钱学森的推荐信,罗沛霖成功拿到了入学通知书。更令他惊喜的是,学校主动提出让他直修博士学位,而这在当时几乎是个特例。

彼时国内政局越来越乱,有人告密说罗沛霖是共产党,这更加快了他的赴美进程。1948年9月,罗沛霖带著党组织资助的几百美元,登上了轮船。这年,他三十五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他离开校园已经十三年了。

在美国,罗沛霖一改少年时的散漫,他时刻提醒自己:“是党组织派我出来留学的,我要对得起党。”数月后,他在电机方面的创新理论让教授刮目相看,并获得了电机系研究生最高等的奖学金。后来,罗沛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留学生活:“我每周学习、科学研究、工作七十几个小时,有时天蒙蒙亮才睡。”

在学习和科研之外,罗沛霖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任务。他发起成立了留美科技协会加州理工学院分会,时常动员留学生回国。他的宿舍就是一个小型的阅览室,既有他订阅的《华侨日报》《大公报》,也有摘录国内消息的油印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学生们热烈讨论,都期待着将来能在祖国相聚。其中,受罗沛霖影响回国的,就有后来被称为“中国爆炸力学之父”的郑哲敏。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变得紧张。钱学森被调查后,罗沛霖非常不安,之前他几乎每个星期六都是在钱学森家度过的。罗沛霖预感到美国会迫害中国学生,决定尽快回国,于是申请了提前答辩,教授劝他:“你在美国的待遇比回国要好,你何必回去呢?”罗沛霖却很坚定:“炮火打到我的家门口了,无论我能不能拿到博士学位,我都要回国。”

出于对其才华的爱惜,教授为他安排了紧急答辩,并允许他随后补交论文。就这样,仅用二十二个月,罗沛霖就修完了博士课程,比学校规定的最短在校时间提前了五个月。

几经波折,罗沛霖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颠簸在太平洋上,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而他正式拿到博士学位时,已是两年后了。

“到底是‘罗博士”

1950年8月,罗沛霖回到离别两年的祖国。国家百废待兴,他婉拒了去科学院的建议,主动提出去工业应用部门,因为这更符合党培养他的初衷。

在北京,他见到了老领导王诤。延安一别,他们已经十一年未见了。王诤正在筹备电信工业管理局,迫不及待地邀请罗沛霖再次合作,罗沛霖遂担任技术处长。

此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轰轰烈烈,前线急需一批电台。在王诤的指示下,罗沛霖吃住在工厂里,亲自指导生产。面对一个个难题,罗沛霖的小发明、小创造都派上了用场,不仅效果好,还易于战士使用。后来,一部电台失落到美军手中,经杂志报道并刊发实物照片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

工作之余,罗沛霖写下万言自传,再次申请入党。

1951年,为了让中国的无线电工业彻底翻身,中央决定建设一个大型的无线电厂,罗沛霖被任命为负责人。他多次远赴民主德国,考察了几十家工厂。

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快乐充实。罗沛霖以真诚友善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赢得了众人的尊重,每到一处,都受到热情的接待。经过近一年的谈判、协商,从建厂需求到产品的技术、工艺一项项敲定。对这一援建项目,民主德国在技术方面一分钱不要,只收设备费。一位民主德国专家开玩笑说:“我们花了十年搞的,你们一天就学会了!”

1954年,在北京城外一个叫“大山子”的地方,工厂正式奠基,建设热火朝天。罗沛霖担任总工程师兼第一副厂长。三年后,代号“718”的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落成。工厂投入生产时,赴民主德国学习的技术人员回来了,一批批工业人才赶来支援了。数千名知识青年的到来,让大山子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718厂开了我国无线电元件生产的先河,产品涵盖军用、工业、民用等多个领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许多关键元件,都生产于此。

尽管后来因为参与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罗沛霖调离了718厂,但那些奋斗的足迹,他永生难忘。晚年时,他在诗中深情回望:“我,一个退休的溜达者/偶然地来到大山子/于是,大山子成了我暂时的歇脚点/大山子是真实的/那一排排灰色的车间曾经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到来……”

是啊,那是个日新月异、催人奋进的时代。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没多久,美国就研制出了能够跟踪观测苏联卫星的雷达。雷达的威慑力震撼了中国科学家,为了国家安全,研制“超远程雷达”迫在眉睫。这是电子领域中的又一个重大科研项目,罗沛霖当仁不让,成为技术负责人之一。

在研制过程中,罗沛霖提出了全部数字化的设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无疑是颗“重磅炸弹”,遭到不少人的反对。面对大家的不理解,罗沛霖的脑海里浮现出四个字——真知灼见,那是启蒙老师于士俭教给他的。罗沛霖以精深的理论知识和对前沿科学的高度预见性,耐心地向大家讲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新材料、新器件,在论文中条分缕析地证实观点的可行性。最终,在罗沛霖的启发下,科研人员的思路豁然开朗,参与者无不佩服:“罗老到底是‘罗博士!”

然而,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因资本家出身和留美经历,罗沛霖被波及,工作一度陷入停顿。直到1972年,他才恢复工作,负责雷达、卫星通信、电子计算机(第二、三代)及微电子等研发工作。世界电子科技突飞猛进,我国的技术却远远落后,罗沛霖深感痛心。时不我待,花甲之年的他争分夺秒,一边撰写学术论文,一边为我国电子学的发展出谋划策。

1977年,耗时二十年时间、凝结两代人智慧的“超远程雷达”研制完成,我国成为自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观测月球回波信号的国家。验收典礼上,罗沛霖思绪万千。

在科学的春天里,罗沛霖马不停蹄地耕耘着,不仅理论上建树颇多,其主持的多项工作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他因此被誉为“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然而,罗沛霖却一再强调:“我只不过做了些开头的工作,这些工作最后都是别人完成的,仅此而已。”

1982年,古稀之年的罗沛霖退居二线,没有了烦冗的行政事务,他更多地活跃在国际学术界。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电子学界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一派繁荣。

在考察中,罗沛霖注意到,有些国际上的工程技术联合会,只允许各国的工程院院士参加,而我国尚没有专门的工程院,这已严重影响了科技的发展。于是,他撰写多篇文章,阐明工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设置工程院的建议。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此建议被一再搁置。罗沛霖没有气馁,每届全国政协会上,他都要提出这个提案。直到1992年,時机终于成熟,建立中国工程院一事被提上日程。罗沛霖亲自起草《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与张光斗、师昌绪等几位著名科学家联合署名,上报中央。

1994年,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罗沛霖成为首批两院院士之一。夙愿达成,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他晚年最为欣慰的事。

为党工作没有退休之说,九旬高龄时,罗沛霖依然奔忙在产业界与学术界。在他的“绿窗书屋”里,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那些壮心不已的日子,呈现在杨敏如的笔下:“年近期颐休叹老,莫负流光分秒。”

2011年,罗沛霖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身盖鲜红的党旗,他安然入睡。遗体告别那天,杨敏如轻拭泪水,哽咽着说:“他这是自然归队了。”

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罗沛霖为我国电子科技的发展奉献了一生。自称“坏学生”的他,从走进延安开始,就交出了一份完美的人生答卷。

猜你喜欢

杨敏
壮乡谣
杨敏:学以致用,行以致远
The 266-nm ultraviolet-beam generation of all-fiberized super-large-mode-area narrow-linewidth nanosecond amplifier with tunable pulse width and repetition rate
骑车记
映像畜牧业
无心炫富有意攀比,富姐“拉仇恨”惹来杀身之祸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nglish Word Teaching
无心炫富有意攀比富姐“拉仇恨”惹来杀身之祸
无心炫富有意攀比,富姐“拉仇恨”惹来杀身之祸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Performances of Pyridinium Ionic Liquids in the Allylic Oxidation of Ionone-like Die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