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责众”从来不是借口
2023-11-22
10月31日,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一家种植户在收割药材白术时遭到村民哄抢,引发关注。淮阳区官方最新消息称,当地已追回大部分被抢白术,民警批评教育了涉事村民,日后将加强秋收管理。
到底是“捡拾”还是“抢夺”?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说是“捡拾”,是因为当地有这一传统,即药材二次收割完成后,种植户允许村民到田地内捡拾遗留药材;至于“抢夺”,则是坐在地上哭喊的大娘与手脚麻利、视若无睹的村民对比太过强烈,令人心酸。这样的事情已不是孤例,从玉米、高粱到花生,那群打着“捡拾”的旗号公然抢夺的人,让本应喜悦的丰收时节凭空塞进了某些不愉快。
当种植户彻底完成收割后,当地村民进场捡拾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节约粮食的好事。但坏就坏在,一旦有人耐不住性子,提前进场,那剩下的人就会跟着一哄而上。在他们的认知里,“捡”一点大户地里的粮食并不违法。如果说这种“心照不宣”让某些人“组团”抢夺,那么“法不责众”的心态就让他们有恃无恐。
公然去别人地里抢药材,理论上足够行拘了,可是现在的处理只是追回药材,批评教育村民。对这些提着口袋肆意哄抢药材的人来说,不等于毫无代价?当地警方执法有难度当然也能理解,此前媒体报道说涉事村民多达四五百人,要想一一精准锁定嫌疑人,再根据哄抢的数量核定法律责任,存在现实的困难。而且执法者自己也身处熟人社会,做得太过,面临的压力不会小。人太多还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当地也不得不有所顾忌。
但需明确的是,“法不責众”从来不是立法原则,更不应成为执法的遵循。“不立案、不查处、不回应”的“三不原则”是比集体哄抢更严重的违法。相关职能部门若在处理类似事件时不作为,乃至渎职,远甚于被漠视的具体违法行为,更是造成集体哄抢事件一再发生的温床。
长远来看,一旦哄抢得不到依法有力处罚,鉴于遭哄抢对象多为土地承包者,这难免会影响到当地的营商环境乃至经济发展前景。用“法也责众”的依法处置和个案公正来回应集体哄抢事件的多发,才是对当地最好的正名。
(综合《湖南日报》《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