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革命时期彭湃开展农民政治动员的历史考察

2023-11-22石凯文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彭湃

[摘要]彭湃是中共农民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在大革命时期,彭湃就已认识到农民群体中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并以实际行动动员农民参与革命。在对农民开展政治动员过程中,彭湃因时而变,确定不同动员策略,采取适当的动员手段激发农民参与革命的热情,推动着广东农民运动走向高潮。

[关键词]大革命时期;彭湃;政治动员;农民运动

[作者简介]石凯文,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46。

[中图分类号] D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6-0057-06

政治动员,就是政治权力的主体(如政党、政党代表人物、有权威者的精英群体等)在特定政治环境中采用一定的手段或措施(如受训控制、宣传教育、鼓动、利益诱导等)获取资源并激发动员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对动员主体产生认同,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①大革命时期,作为20年代粤东地区农民运动的核心人物,彭湃深受广东农民的爱戴和拥护,他领导的海丰农民运动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和广东区委的肯定,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彭湃从事农民运动能够取得全党瞩目的成就,对农民开展成功的政治动员是不可忽视原因之一,彭湃十分重视农民的政治动员工作,并且能够依据形势的变化确定合适的动员策略,采取多种动员手段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强大革命力量,海丰农民运动成为中共早期农民动员的一面旗帜。

本文以1923年“七·五”农潮后海丰农会被县政府取缔,农会被迫转为秘密状态为时间界点,将大革命时期彭湃的农民运动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的政治动员活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农民运动前期,彭湃借助与陈炯明的“乡土情谊”专注于组织农会,为其革命事业披上“合法”外衣,此时彭湃采取温和性动员策略,将重心放在整合内部资源,凝聚农民力量上,农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农民运动的成效初步显现。农会力量的日益壮大引来地主阶层的恐慌,随着他们采取暴力手段取缔农会,彭湃与陈炯明彻底决裂,完全倒向国共两党一方,并走上组建农民武装,以暴力反抗地主士绅统治的革命道路,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组建农民自卫队、开展减租运动,此时仍处于土地革命前的调整适应阶段,动员技术手段相对更为激进但不过火,彭湃因时而定的动员策略推动着广东农民运动进入高潮。

“七·五”农潮前:温和性动员

1922年“五月某日”,彭湃踏入赤山约的一个乡村,开始了他一生最伟大的事业——农民运动。此时彭湃虽已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中共处于初创阶段,对农民运动重视程度不足,再加上地理空间上的阻隔,对彭湃的指示较少,仅有中共书记陈独秀、共青团书记施存统偶尔与彭湃通过书信联络,因而彭湃的农民动员策略有其本土化特色。在地主乡绅占据统治地位的近代乡村开展农民运动,必定会遭受反对势力的重重阻隔,而彭湃之所以能从“单枪匹马”到“六人农会”,再到海丰总农会、广东省农会,组织力量从无到有,从少变多,无疑是找到了合适的农民动员策略。当时盘踞海丰的地方军阀是陈炯明,“陈炯明家在海丰城南门设了一个将军府,主持者为其六叔鸦片鬼陈开庭及陈炯明之母亲。凡行政司法教育苛捐杂税派勒军饷与及商场买卖——人家死一貓死一狗都是要经过他的将军府一道衙门。什么教育局法庭县署都等于虚设”②,从彭湃对陈家的描述中可见其势力强大。彭湃通过他的启蒙老师林晋亭和好友马育航为桥梁,与陈炯明建立联系,希望利用陈炯明的权势威慑海丰的地主豪绅。与彭湃同为海丰人的陈炯明,其“改良农业”的主张相比传统军阀有一定进步性,因而彭湃在组建农会时打出“改良农业”“增加农民智识”“做慈善事业”“五年后减租”口号去迎合陈炯明,两人表面上的“志同道合”稳住以陈炯明为代表的地方守旧势力,同时,为减轻初期农民运动阻力,彭湃主要采取了宣传教育、建构组织和局部权益保护等温和非暴力手段动员农民,1923年1月1日海丰总农会成立,会员已达两万,此时距离彭湃开始农民运动仅7个月。彭湃指出:“海丰总农会在这个时期,已经入于极盛之状况,海丰此时期之执政者县长为陈炯明最亲信之翁桂清,他不赞成农会,也不解散或禁止农会,所以我们得自由发展,农会至此,亦有相当的力量。”③温和性的动员策略取得良好成效。

为了向农民灌输阶级意识,彭湃对农民开展一系列宣教动员活动,包含文字宣传和艺术宣传两种方式。彭湃是早稻田大学的留日学生,文笔出众,起初想用笔和纸为武器,宣传革命思想。1922年5月,彭湃与好友杨嗣震、李春涛创办《赤心周刊》,并发表《告农民的话》,鼓动农民团结起来,但农民无钱购买杂志,并不通晓这文章用意,其结果是彭湃身后无半个农民,彭湃还向农会会员发放《农会利益传单》,宣传单上说明农会“防止田主升租”等17项权益保障职能,期望农民认可并加入农会。文字宣传手段虽不适用于农民,但对吸收吕楚雄、李劳工等加入彭湃革命队伍具有重要作用。为达到更好的动员效果,彭湃开展了歌谣、话剧、集会演讲等直观性的艺术宣传活动。针对农民知识的匮乏,彭湃的民间歌谣使用海丰方言进行创作和改编,“山歌一唱闹嚷嚷,农民兄弟真凄凉!早晨食碗番薯粥,夜晚食碗番薯汤。半饥半饱饿断肠,住间厝仔(小屋仔)无有梁。搭起两间茅寮屋,七穿八漏透月光”,“大家合起来,打倒地主佬!打倒地主分田地,千家兴,万家好。”④歌谣通过诉说农民痛苦,激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动员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地主,语言通俗易懂,为农民所喜闻乐见,在民间广为传唱。农民平日在田间忙碌劳作,农闲时节喜爱看话剧,某地有演话剧周围农民必集会于此地,基于农民这个特点,彭湃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艺术化,组织编排成白话剧《二斗租》,在农民新年同乐会舞台上表演,“该会宣传部白话剧团演之农村悲剧,当贫农被田主侮辱时,状最可哀,观众悲愤交集,会场为之鼓噪,而年迈农夫睹此,不觉老泪夺眶”⑤,往日深受地主阶级压迫的农民看到后很容易产生感情共鸣,此话剧演出后加入农会的农民如泉涌一般。彭湃擅长演讲,据筱林回忆,彭湃“富有组织天才与煽动能力。他的煽动可以深入任何群众集团,而做他们的核心。每个和彭湃会晤过的人,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很好的印象,他的热情能够抓住每个人的心”。彭湃的演讲是问答式的,使农民由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思考者。在欢迎出狱农友的演说中,彭湃问台下的农会会员:农友能平安归来,是谁的力量?有人说彭湃,还有人说农会或是耕田佬,彭湃答:“是农会能指导六七千人的耕田佬团结在一块地方,有一致的行动。集中六七千人的力量,为一个大力量,使官僚不得不怕,不得不放出农友来!”⑥随即呼吁大家团结起来迎接更大的胜利,起到极佳的教育效果。彭湃的演讲风格爱民亲民,走群众路线,深得农民喜爱。除上述宣传方式外,彭湃还利用留声机、魔术等新奇事物吸引农民驻足观看,将大家集中起来,以便他开展宣传动员。彭湃对农民的宣传动员工作得到中共早期其他领导人的认可,瞿秋白称彭湃“是出色的鼓动家、宣传家和组织者”⑦。

在宣教动员的基础上,彭湃还建构起各级农会组织,将农民纳入农会之中,进行组织化控制和动员,凝聚革命力量,增加农民的斗争信心和政治认同。1922年7月29日,彭湃与张妈安、李老四等在“德趣书室”首次会面当即决定成立“六人农会”,这便是最早的赤山农会,也是海丰农会的雏形。随后,彭湃等人下乡宣传,“我们入农会,比方过河一样……我们加入农会,即是联合的过河,手握手的进行,如一个跌下河去,就手握手的接起来,所以农会是互相扶持,亲如兄弟的机关”⑧,彭湃将农民“加入农会”作为走向革命第一步,以“过河”为喻,积极鼓动农民加入农会。当年10月,小范围的赤山约农会成立。次年1月,海丰总农会正式宣告成立。5月,海丰总农会被改组为惠州农民联合会。7月,彭湃领导成立广东农会,势力扩展到陆丰、归善、惠来、普宁等县,会员达十万余众,其农民动员范围辐射到整个粤东地区。农民对农会的认可度和归属感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出身大地主家庭,家境优渥的彭湃穿着破烂衣服下乡宣传革命道理,加之耕种彭名合田地的一个农民在彭湃演说时说“车大炮,说减租!请你们名合不要来迫我们旧租,我才相信你是真的”⑨,又有以陈月波为首的地主士绅造谣中伤,说彭湃“因丢了教育局局长官职而得精神病”疯了,农民难免会质疑彭湃及其所领导的农会是否值得信赖。面对质疑,彭湃首先决定“自我革命”,将兄弟分家后所得田产全部归还农民,不知缘由的农民不敢收受,于是彭湃通知农会会员到龙舌浦看戏,当众把手中所有田契焚烧,“湃将家先翁手创所有的田契铺约一张一张地焚烧殆尽,并在台上大声演讲‘我祖父遗下产业是剥削而来的,耕者有其田,从此以后,彭家的租谷一升一合归还农民兄弟享受,农友们不要担还给我。’”⑩。彭湃通过典型示范打破质疑,击碎谣言,农会会员因为彭湃个人的模范事迹而对农会更加信任。农会的成立,使得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成为可能,原来散漫无序的农民成为可供调配的群体资源,而这种调配使用的集体动员过程,又会反哺于组织认同和归属感的提升。每逢傳统节日、五一劳动节和其他农会重大事件,彭湃都会组织农会召开大会,进行巡游活动,来昭示农会的强大凝聚力。据彭湃在《广东农会之组织及经过》记载:“本年旧历正月二十日,该会发起农民新年同乐大会,到会会员达五千余人,鼓乐喧天,极一时之热闹。”⑪

据《海丰劳农节报告书》记载,1923年5月1日,海陆归三县农民齐聚海丰菜墟埔召开劳农节纪念大会,到会八千余人,声势浩大到“在海丰连这回不过二次”。当有农会会员被政府无辜抓捕时,彭湃即夜下动员令,第二天上午就有六千多名农友集会,每人手拿着一面小旗向法庭请愿,“高呼农民万岁及打倒地主之声,震动全城”⑫,政府不得已而放人。“在聚众人群中,每个成员都会很容易地受到彼此的影响。”以农会名义组织集会,可以轻松地组织成千上万农民聚集,每个农民自觉认为是农会一分子,并为集体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和荣耀,因而具有较高执行力,就这样一个新的阶级共同体诞生了。然而,仅凭精神上的鼓动和激励并不能维系农会的长久团结发展,还需要在实际权益上给予农民一定的满足。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⑬因此,动员农民需要关注他们的物质权益。彭湃深知单凭宣传和教育不足以令农民对农会产生依附性,进而影响到农会的组织动员效果,因而还需给予农会会员必要的生存和安全保障,对农民开展经济动员。在《农会利益传单》中,彭湃详细说明了农会所具备的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若干职能。为“防止田主升租”和“防止内部竞争”,彭湃提出“同盟非耕”,倘若地主强行加租不成,收回原佃户(必须是农会会员)田地,改租他人续耕时,农会便出面阻止其他人续耕,从而遏制了地主的无理加租行为,维护农民的土地耕种权。为“防止勒索”,彭湃提出农会以“正义人道之武器”与狐假虎威的衙役、警兵、田主和工役理论,取消他们对农民“三斗下盖”“伙头鸡、伙头鸭、伙头米”等敲诈勒索行为,同时领导农民群众,通过合理反制手段,取消了城市里的土霸所强征的码头费,大大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为“调和争端”,彭湃组织农会专门成立“和事佬”仲裁部,规定“凡农民会员自己发生争端,须先报告农会”⑭,通过协商、和谈等手段调解农民间的民事争端,这帮助农民节省了巨额诉讼费用,同时也触犯了反动政府的利益,造成“各区警察及司法衙门之生意,亦觉冷淡”的局面,为以后的“七·五”农潮农会遭到破坏埋下伏笔。为“救济疾病”,彭湃组织农会专门成立卫生部,下辖农民医药房,由热心农民运动的吕楚雄医生负责,农会会员凭借其会员证诊断免费,买药半价,生育时则由吕楚雄夫人担任接生,以上医疗权益只有农会会员可享,医疗壁垒的设置驱动着更多农民加入农会。为“救济死亡”,彭湃领导组织发起“济丧会”,农会会员父母死后,农会会友一同前往致祭,并由农会集资办理丧事,深受农民欢迎。但是医药补贴、“济丧会”及农会日常运行皆需财政支持,仅凭农会会员捐献会费难以为继,因而必须设法“开源”以求收入,彭湃将眼光瞄向海丰县城的农贸集市。“番薯市、糖市……通通是农民的出产,每一个市的权力皆绅士土豪或庙祝所掌握,计番薯市每年至少亦有五百元之收入,倘各市算起来,每年收入可得三四千元。”⑮面对如此厚利,彭湃意欲夺之拨归医疗经费。与绅士和谈失败后,彭湃通过农会动员全县农民前往农会处摆摊售卖,架空原来市场,夺得胜利,农会经费日渐丰盈。上述举措满足了农民某些方面利益要求,农会不断发展壮大,“乡村的政治权力,已由绅士土豪之手,而移至农会”⑯,对农民的政治动员成效显著,助推彭湃的农民运动事业进入第一个高潮。

但需要看到,当前阶段农会政策为:“经济的斗争与政治的斗争并进,使农民有经济斗争的训练及夺取政权的准备。”⑰仍处于革命准备阶段,动员策略尚属温和,并未较深地涉及农民利益的核心问题——土地问题,但已逐渐侵犯到地主土豪的利益,引得他们对农会深恶痛绝,以陈月波、陈开庭为首的土豪劣绅成立“粮业维持会”以对抗农会。1923年夏,海丰受洪涝灾害影响,农田减产严重,突如其来的天灾,加上农会一年来的迅速壮大,改变了彭湃原本“五年后减租”的设想,经商议后,农会宣称“至多三成交纳”田租,这加重了农会与“粮业维持会”的对抗,王作新、钟景棠等带兵抓捕农会骨干,宣布取缔农会。“七·五”农潮发生后,彭湃虽利用关系请求陈炯明释放了农会骨干,但彭湃的“过火”举动终究不能被海丰士绅利益的代表陈炯明所容忍,农会恢复失败后,1924年3月彭湃离开海丰前往广州,探索农民运动发展的新路径,标志着彭湃的农民动员进入下一阶段。

“七·五”农潮后:调试性动员

在前期农民动员过程中,彭湃以温和性动员策略和手段,部分唤醒了农民的阶级意识,但随着农会势力的壮大,农民利益要求的不断提高,地主阶层的利益不断受到侵蚀冲击,由地主士绅组成的“粮业维持会”,凭借其掌握的政权和武装力量,在“七·五”农潮中将发展势头迅猛的农民强制镇压,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陷入低潮。在海丰农会被陈炯明取缔后,彭湃彻底与陈断绝“交往”并投入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工作中。1924年4月上旬,彭湃抵达广州,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彭湃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主要负责全国、主要是广东省的农民运动事务。彭湃反思并总结前一阶段农民政治动员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整改策略方法,并应用于后续的革命事业之中。

在前期对农民开展政治动员的过程中,彭湃曾数次提到专业化动员干部的匮乏。他多次向好友李春涛诉说身边缺少同志:“我的最憾事,即是少同志”⑱“农会的发展,真是叫做一日千里!唉!可惜无同志去干!如现在县县都要去干,无同志怎样办呢”。⑲他也试图向团中央寻求人才支持,“天下无难事,只怕少同志!此间同志太少,一人兼数种工作,日夜都忙个不了,而且农民运动的地域是很辽阔的,交通又不便,常常一日要走百里。中国的内乱就是我们散布种子的机会,S.Y.及C.P.还要快些设法子使多些同志到乡村来!”⑳由于缺少志同道合动员干部协助,彭湃的动员大多是“单枪匹马”的,因此其动员范围受限于海丰一隅,没有实现地域上的突破。为破解动员干部不足的难题,彭湃开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将农民动员技术传授给基层动员干部,为开展大规模的农民政治动员活动培养高素质农运人才。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彭湃提议,决定“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一个月为讲习期间,讲习完毕后,选为农民运动特派队员”,彭湃是讲习所的主要负责人。农讲所共开办六届,所招学员生源范围由广东省内扩大到江西、湖北、山东、河南等省份,以便于学员毕业后前往各个地区农村开展动员活动,拓宽农民运动的空间范围。在农讲所学员的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上,显著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方面注意灌输国民革命知识和农运理论,实践方面强调农民运动中集会、结社之宣传组织实操方法。除此之外,彭湃特别强调学员意志品质教育。在给第六屆农讲所学员上课时,彭湃特别叮嘱:“要吃苦,忠诚勇敢,受党的领导”“要从下部工作做起,很谦逊,不要摆出高贵的架子”“不要贪恋农民妇女”“不要偷懒”“不要出无谓的风头”“谈话不要深奥,用俗语,且要耐烦”。经过理论、实践与思想道德培训教育,农讲所学员毕业后初步具备了组织动员和宣传鼓动的能力,多数成为农民运动特派员,他们各自回到家乡从事基层农民运动活动。在实际动员工作上,他们善于营造声势,比如在农会成立现场召开正式的开幕典礼,会上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讲,会后组织人数规模较大的游行并高喊口号,借此调动农民情绪,激起对土豪士绅的反抗与不满,提升动员效果。但直到1924年12月彭湃还向中共广东区委反映“我们仍然缺少能负起责任的领导者,组织者,要培训这种人”。因此,除创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外,彭湃还在海丰县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大力支持在武汉创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和武汉两处农讲所,共培养了1600多名学员,为大革命时期全国的农民政治动员工作输送大量农运人才。

彭湃在组织动员农民与地主士绅斗争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武装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农民武装既是保护农会的防护盾,也是对抗地主,夺取减租乃至土地革命胜利的法宝。彭湃在创建农会之初便有自我防卫意识,《农会利益传单》中所谓“抵抗战乱”即是以农会团体作正当防卫,但由于农会成立不久,农民武装暂未创立。由于缺少农民武装的庇护,农会在“七·五”农潮中被地主士绅联合军阀势力暴力镇压而无反抗之力,遭受惨败的彭湃更加清醒认识到只有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队伍才能维护自身利益,确保农民运动向前发展。农民见敌人持有枪械本能地产生畏惧,而自身持有枪械便会有强烈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而给农民发放枪械,组建农民武装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动员方式,“农民的要求尤以武装之要求为最切……当此镇压反革命之时,农民非有武装不成,而且农民协会之根本问题亦非农民有武装不成。”彭湃积极地将设想付诸于实践,为适应残酷斗争形势、保障农民武装队伍的忠诚可靠,彭湃首先创立具有秘密会社色彩的“穷人党”和“十人团”,这便是农民自卫军的雏形。1924年8月,广东农民自卫军成立,彭湃任总指挥,他在领导广宁减租运动中向中共广东区委报告道:“如果能得到十支驳壳枪的支援,农民的斗争情绪立即会高涨起来。”再次强调了农民武装的重要作用。1925年3月,彭湃随东征军进入海丰,“我一入海丰境农民就向我表示要求减租,取消苛捐,放给武装,以上三项,尤以武装之要求为切”,于是彭湃将缴获枪械发放给农会,以此为契机成立海丰农民自卫军,并组织农讲所学员学习军事理论与实战技巧。除正规农民自卫军外,彭湃在诸多地区“带领组建了乡村赤卫队、工人赤卫队、妇女粉枪团等,以保证革命军和农民自卫军人员的补充”。截至1926年4月,广东省内的农民自卫军人数发展到3万余人。毛泽东说过:“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彭湃创建的农民自卫军作为中共早期实际指挥的武装队伍,在农民运动中扮演着革命动员的发动机的角色,对激发农民群体的革命热情,吸纳其参与革命事业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组织性动员载体。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彭湃认为“农民之依靠土地有如鱼之附水,水涸鱼枯,岂能另谋他窟?”分配土地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也是激励动员农民参与革命的核心途径。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背景下,打倒地主,分配土地这种激进的动员途径暂时妥协为相对温和的减租运动,以此来驱动农民投身革命。虽然彭湃1923年夏在海丰领导的“至多交三成租”的减租运动因缺少农民武装等原因暂时受挫,但他领导农民进行减租斗争的决心并未动摇。1924年10月,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的彭湃,以特派员身份亲赴广宁县领导减租斗争。彭湃非常重视此次减租运动的典型示范动员作用,他向中共广东区委反映“我们一定要把减租搞成功。我们斗争的结果如何,对于所有邻县的农民运动将有决定性意义”。个别老的农民认为租田完租是天经地义,减租似乎不“公道”,为消除农民思想中留存的这种封建保守观念,彭湃向其“详细解析农民终岁劳苦,不得一饱,地主不但不耕田,坐吃现成还要压迫农民等等许多不公道的地方”,唤醒农民的阶级斗争意识后,彭湃继续解析减租的公道之处,让农民看清地主阶级剥削的实质,进而承认:减租或完全不纳租,甚至杀死地主豪绅都是“公道”的行为。减租运动受到地主士绅的武装阻抗,彭湃组织农民自卫军与广东政府派遣的正规军联合作战,在当地农民协助下,地主士绅不得不投降妥协进而按照农会要求较少地租,广宁减租取得最终胜利,它大大提振农民的斗争士气,为广东全省的农民减租运动做了很好的表率。1925年秋,在彭湃的家乡海丰,农会以农民自卫军为后援,与地主谈判要求减租40%,第二年因收入不佳又减租40%左右,实际上,海丰的土地使用权已归农民所有。减租的成功,满足了农民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使其参与革命的热情高涨,广东农民运动进入高潮。然而,彭湃领导的工农运动触及国民党右派的根本利益,大革命后期国民党“反共”日趋明显,彭湃领导的减租运动受到波及而没有进一步发展。

结语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彭湃“出席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力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会上坚决拥护毛泽东所提出的重新分配土地的主张,他认为“减租虽有利于农民,但不能完全解决农民痛苦”“要解决农民痛苦,必须解决土地问题”。通过武装斗争铲除地主阶级的根基——封建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赢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同。经过大革命时期农民政治动员经验的积累,彭湃最终确定了革命性动员的策略,这是彭湃农民政治动员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此后彭湃陆续参加南昌起义、广东起义,领导创建海陆丰根据地,在大南山与国民党斗争,彭湃始终坚持其革命性动员的策略,为中共军队的创建并进一步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直至1929年牺牲,彭湃流干最后一滴革命的热血。

大革命时期是彭湃农民运动的起步和发展时期,也是其政治动员策略的形成和探索时期,彭湃在不同情景的革命环境下,审时度势,采取恰当的动员策略,激发海丰以及广东其他地区农民参与革命的热情,创造广东农民运动极盛一时的壮观场景,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彭湃杰出的农运才干赢得中共高层领导的赞誉,毛泽东认为:“全中国各地都必须办到海丰这个样子才可以算得革命的胜利,不然任便怎么样都算不得。全中国各地必须都办到海丰这个样子,才可以算得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确实起了动摇,不然也算不得。”瞿秋白评价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第一个战士”。彭湃卓越的农民政治动员成就,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如何开展农民动员树立了光辉典范。

[注释]

①李汉卿.中国共产党农村政治动员模式研究(1949—2021)[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8.

②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3.

③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7.

④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3-334.

⑤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7.

⑥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33.

⑦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44.

⑧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8.

⑨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5.

⑩回忆彭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08.

⑪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7.

⑫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32.

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⑭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0.

⑮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3.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0.

⑰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4.

⑱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

⑲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0.

⑳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6-197.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1.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5.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5.

海陆丰农民运动[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98.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回忆彭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65.

广东农民运动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4-65.

彭湃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322.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

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44.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彭湃
纪念彭湃同志诞辰120周年征文启事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信息时代的政治动员
论政治动员要素的变化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
中国共产党建立城市政治动员网络的初步尝试——上海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论述
彭湃入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