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对策研究
2023-11-22刘进
刘 进
农业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所在。定襄县作为山西省乡村振兴整体推进县,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农业产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全面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乡村振兴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乡村振兴下的农业经济发展必要性
1、确保重点农产品持续稳定生产供应
压紧、压实保障粮食、重点农产品生产供应这一责任,对乡村振兴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来讲意义重大。一以贯之,为满足庞大人口基数和消费升级对粮食与重点农产品产生的刚性增长需求,规避“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需要多点发力、全过程确保粮食产量单产提升,多策并举扩面增产,在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助推粮食、重点农产品产能提升过程中,需要切实发挥乡村振兴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装备支撑等政策上的导向性作用,加快构建多元供给体系,丰富粮食和重点农产品种类来源,扩大农业产业规模,促使其成为保障民生的“压舱石”。
2、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加多项经济收入
现阶段,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共同富裕”的核心目标,成为我国国家经济稳定有序增长的根本性保障。足见促进农民持续增加多项经济收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发力点。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较为严峻,保障农民持续增加经济收入仍然需要不断突破。收入来源单一、收入增长不稳定、收入结构失衡等现实瓶颈,通过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乡村振兴为农民有效拓宽增收空间,寻求更加丰富的致富渠道助力,在城乡融合过程中持续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有效路径,建构农民增收机制,构筑农民增收载体、强化增收保障。
二、乡村振兴下的农业经济发展基础
1、农业经济发展的规模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较为明显,主要由农村特色经济、特色农业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其中,特色农业的痛点在于“特”,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成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快速拉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力驱动引擎。有鉴于此,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发展特征,农民的身份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托农业现代化完成角色定位上的转变,实现身份到职业的转换,农民的经济收入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获得,收入来源种类更加丰富,促使粮食、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规模迅速提升,促使农业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农村经济与市场化同步发展。
2、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向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助力我国建成农业强国的根本之策。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关键目标在于,建立发达的农业、建设富裕的农村、创造优厚的环境,促使农民拥有美好的生活。乡村振兴战略下,在夯实基础性条件的前提下,我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利用“AI+IOT”双技术协同模式,解决传统农业中的低效问题,通过精准农业、标准化种植手段、智慧农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依托农业生产结构、农村经济关系与农村管理体制的立体化,加速实现生态农业与设施农业的实现,促使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现代化发展格局。
3、农业产业政策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业产业规模呈现线性增长变化态势,农村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化农业产业链条,可以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发挥关键作用。现阶段,从农业产业发展的转变形式上看,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单纯通过农作物种植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是通过农业产业政策引导,获得全新的产业融合机遇,农业产业初步形成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当前,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政策针对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农带农”机制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乡村振兴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机遇
1、农业机械化水平及自动化技术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不仅能够促使农业生产形势发生数量增长至总量均衡、结构优化与品质安全并重的阶段性转变,同时,促使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水平及自动化技术应用程度获得有效提升。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促使农业经济获得新发展机遇,为提高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机械、装备逐渐被应用在高标准种养基地,不断发挥农业机械、装备的保障性支撑作用,促进粮食与重要农产品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在此过程中,机械化生产设备不仅能够替代人工开展生产劳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可以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农业经济高速发展夯实坚定基础。农业装备在此过程中,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减轻劳动量、补充劳动力的重要因素,充分体现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下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速推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经济获得高速增长契机,为农业产业结构变革提供强有力支持。现阶段,机器视觉、专家系统、多源数据融合等自动化技术,已经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农业机械装备领域、无土栽培、节水灌溉、智慧农业温室大棚管理系统中被广泛普及,成为推动产业专精特技术更新迭代的内生动能,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根本性促进作用。
2、农业产业结构的持续性调整和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持续进行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的持续性调整和优化需要依循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在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的重要推手,在战略精准落地过程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经济手段调整、引导现有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在转变过程中,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常态化结构演化与格局转变,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在产量与质量上获得双重跃升机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可以应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开展农业生产、作物管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已经成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逻辑出发点。高位推进乡村振兴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合理利用效率,农民不仅可以承包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可以利用自动机械化设备辅助生产作业,大范围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农业新科技模式和新工艺获得推广
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瓶颈,农业新模式、新工艺等科技成果相继转化落地,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建设抓手。现阶段,为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关部门通过汇聚技术、资金、人才与信息等因素,催动高效种养殖模式、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模式、生态轮作模式等农业产业发展新业态的出现,在全力支持前沿农业种养殖创新技术、工艺成果转化过程中,利用一体化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创业提供发展出口。与此同时,高、新农业工艺的普及与应用,成为助推农业生产结构变革、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的关键点,可以构建资源丰富的农业科技平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多维度信息,带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能。
四、乡村振兴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
1、全产业链、价值链谋求农业经济效益提升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获得较为显著的成就,为加速提升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农业产业振兴,需要科学谋划农业经济发展新思路,有效拉动农业全产业链条延伸、提升粮食和重点农产品附加经济价值。其一,必须切实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使农民能够获得全产业链条上的多环节利益;其二,必须着力发展粮食和重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通过文旅融合、城乡融合开展“农旅+”,提高全产业链、价值链经济价值;其三,农业经济需要全方位开发农业产业功能,通过拓展农业经济内涵发展经济外延领域,深层次开发农业经济的文化、生态与休闲效益。
2、农业经济发展由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
近年来,我国“三农”发展面临全新发展挑战,农业结构上供给侧矛盾造成自然与市场风险陡增。一部分农产品出现暂时性、阶段性的生产、供给过剩,同时,伴随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不断升级,农产品生产、供给面临逐渐增高的质量标准和品牌要求。足见在市场需求上,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超越”,利用标准化生产、品质化保障和品牌化运作,在确保粮食安全、自给自足的基础性条件下,对农业经济体系进行新一轮规划、重整布局,主要以满足消费需求、提高高质量粮食、重要农产品供给为主,侧重“可持续”,形塑数量充足、品质优厚、结构科学、保障有力的高质量农业供给体系,满足“大国小农”基本国情。
3、着力孵化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经营主体
在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及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农业经济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出现阶梯式递进层次。为确保大量“小农”适应竞争激烈的开放性市场环境,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搭建农业产业联合体,必须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壮大家庭农场、农业庄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结合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予以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的倾斜,在农业合作中积极采取租赁、入股和委托流转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农民可以直接通过委托方式,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扩大农业经营运作模式,促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解决大量“小农”造成的小规模农业生产问题。
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1、拓宽农业销售市场流通渠道,提升农业生产规模
①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积极应用大数据、AI、物联网、云计算、5G 移动通讯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设农村基本信息化网络,通过普及性使用信息化设备覆盖互联网,促进农业生产主体与市场环境之间顺畅交换信息,农业经济发展主体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与市场环境变化情况,进而针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做出对应性调整,对农业生产结构、质量做出改变,规避因不良因素造成的不必要损失,确保基本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信息化变化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农业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能够拓宽农业销售市场流通渠道,提升农业生产规模,鉴于此,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产业改革的驱动性动力。
②聚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整体网络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重要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与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高效农业产业经济,打通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生产、销售对接平台,带动更多农民加入增收致富队伍。另一方面,聚焦农业经济发展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粮食、重要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交互沟通,在完善数字化农业平台过程中,建立农产品产地标识信息采集与可追溯系统,推动生产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数字化发展,达到需求准确化、供给目标化要求。另外,为充分发挥出互联网销售优势,实现产业产品全产业链运营,需要积极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包装、推广与营销,可以借助电商、抖音直播带货等形式扩大销售面积,增加农业产品流通途径。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树立模范企业引领
为发挥模范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持续强化政策性扶持,完善支撑农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性体系,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鉴于此,在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过程中,必须积极整合市场环境中的物质装备条件,通过详实的市场调查,积极调整农业经济发展形态,基于政策引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现代要素,不断夯实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产业结构,获得高质量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在调整农业产业经济结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结合地方特色、风土人情,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依托“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产一企”内容,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特色产业链条的带动性作用,拓宽整体多元化经营渠道。各级农业部门需要统计集中思想和行动部署,持续增强忧患意识,将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纳入重要日程,坚持试点先行,结合产业特征、市场需求开展试点工程,在不断总结先进经验的同时,推广成功案例操作模式,以点带面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有法可依、依法推进。在指导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时,需要侧重关注对模范企业的培养工作,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性作用树立模范典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正确方向调整,实现整体的经济提升。
3、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
农业机械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对农业经济发展来讲,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加快全产业链强化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更好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阶段,基于北斗、5G 移动通讯的无人驾驶农机、植保无人飞机(农业无人机、打药无人机、农用无人机)等智能农机加入生产一线。因此,聚焦乡村振兴这一关键契机使用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化装备,能够持续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同时,通过深化科技、技术、资金、人才与信息等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优化农机化实施机制,持续夯实农业安全基础,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行稳致远。在建立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制度体系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研发实现农情信息获取的传感器、敏感材料和芯片,开发集多种参数感知于一体的小型传感器,多种传感器获取信息的融合技术。针对坡地、水田等复杂地形地况,应当大面积使用自动导航技术,基于农业现代化具体落实情况应用推广农业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