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该怎样管孩子

2023-11-22沈奕斐

读者 2023年22期
关键词:后果惩罚逻辑

☉沈奕斐

很多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法一下子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让孩子自己承担结果,即自然后果问题;另一种是逻辑后果问题。家长要出手管的大部分问题都是逻辑后果问题,而不是自然后果问题。

不用马上管的问题

举个例子,你跟孩子讲,这杯水很烫,摸了会烫手。如果孩子坚持要摸,你不用把杯子拿走,就让他摸。孩子觉得烫,就会把手收回来。这样孩子被烫两回,下次再遇到冒热气的东西,他就会躲得远远的。

再比如,孩子走路不是慢慢地走,而是跑得很快,结果摔倒了。他摔一两回,一旦自己承受了这个后果,他就会改变。对于这种会产生自然后果的问题,父母一定要忍住,让孩子去尝试、试错。否则,父母的自我会成为孩子的自我,而孩子的自我将很难成长起来。

“自我”成长需要试错和改善的空间,自我发展就是通过承受自然后果进而不断改进。“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其实感知冷暖这样的自然后果是孩子自己能够承担的。家长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根本不允许孩子感觉到冷,每次在孩子感到冷之前,就已经给他加好衣服了。

其实,孩子对冷暖的感知有一个过程,当他感觉自己冷的时候,很可能他已经着凉,并出现一些感冒的症状。但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孩子从一开始觉得冷到对冷产生预判,知道冷会产生什么后果,是需要不断感受和尝试的,需要时间。等他具备了预判的能力,就知道如何调整了。如果他们的感受和决定与我们的不同,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感受和决定。

家长要给予孩子这样的时间,让他有自我感知的过程。家长要把感知冷暖的机会还给孩子,让孩子承担这些自然后果,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利。这种时候,完全没有必要批评孩子。

此外,有一种自然后果不会马上出现。这个时候,父母会特别焦虑,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孩子还没有看到。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很多能力,就现阶段而言,孩子不见得有能力自己解决。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自然后果问题。

学习成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父母都希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是这涉及很多能力的培养,而孩子由于没有成人的远见,不见得像成人一样重视。这个时候,矛盾就会产生。

面对这样的长期后果,父母需要做两件事。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看到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个小后果,并让孩子承担这些后果。举例来讲,今天孩子不做作业,第二天老师就会批评他,他就得承担这个短期后果。作为家长,可以问一问孩子有什么需要帮忙。但是,家长并不需要帮助孩子完成作业,把它变成家长的责任。同时,家长要把不做作业或不订正错误的行为和期末考试成绩之间的关联告诉孩子。

其次,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技能以解决长期后果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比如怎样记好笔记,怎样把知识点记全,如何找到自己的问题,怎么改进……你会发现,孩子需要学习很多技能,这才是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的。

也就是说,虽然有些事可能在长时间内才会产生后果,但是过程中的每个行为、习惯也会产生相应的后果,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厘清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只要这个后果是孩子能承担的,父母就不用马上干预和解决,除非孩子请求父母提供帮助。

大部分孩子在一开始无法认识到这些小后果的重要性,但是,随着他们不断承担后果,会有内驱力驱动自己去解决这些小问题。如果父母太着急,在孩子还没有承担后果的时候,就急忙出手干预或帮忙,那么孩子其实意识不到这些问题,以后也不会产生内驱力。

必须及时出手管的问题

还有一种问题是家长必须及时出手干预的问题,即逻辑后果问题。逻辑后果是指一件事情发生,它的后果是由他人承担,而不是孩子自己承担。

比如,一杯水很烫,我碰到它被烫了,这个后果由我承担,这就产生了自然后果;但是,如果我把开水往别人脸上泼,把别人的脸烫伤了,这就是逻辑后果问题。

再比如,孩子在公园里荡秋千,坐在秋千上不肯走。十分钟以后,有很多孩子在旁边等待。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按照约定,要求他离开,如果他不肯,就一定要强行把他抱走。不要指望他主动起来,因为他不承担后果,后果是别人承担的。对于所有由别人承担后果的行为,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而且需要干预。

还有一点家长要记得,那就是对孩子来讲,家长也是别人,所以家长在逻辑后果问题中既是亲人也是其他人。家长在处理影响别人的问题时很敏锐,但会忽略孩子损害家长的利益,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举个例子,我家孩子大清早把我叫起来,我就会很生气。我会对他说:“妈妈要睡一个懒觉,你早上起来把我吵醒了,你影响了我的睡眠。”

当出现逻辑后果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弥补自己的过错,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孩子。美国作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孩子愿意弥补自己的过错,矫正错误的“三个R”可以帮助他们。首先是承认(Recognize)错误,让孩子有责任感,而不是责备他人。父母需要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并用事实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孩子真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第二步是和好(Reconcile),让孩子向被他冒犯或伤害的人道歉,获得他人的谅解。这一步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完成这一步,能给予孩子成就感,并且让他们不害怕承担责任。第三步是解决(Resolve)问题,如果可能的话,和利益被损害的一方共同想出一个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应该是可执行的,并且是有具有成效的。也就是说,孩子犯错的时候,可以通过“我错了—对不起—我们一起解决问题”三个步骤来帮助孩子弥补过错。

通过这三个步骤,让孩子意识到逻辑后果,并对怎样承担责任想出解决方案,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孩子完成这三个步骤后,父母一定要非常正式地和孩子聊一聊这件事情,并告诉他,你能承担责任并解决问题真的很棒。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孩子在犯错后不会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逃避,不会让事情恶化,反而会通过错误成长起来,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你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涉及逻辑后果的事情并不多,大部分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影响自己。

逻辑后果问题和自然后果问题的出现是有分界线的。一个孩子在三岁以前什么都不会做很正常,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三岁的孩子具备所有的能力。在谈论逻辑后果时,要看孩子是不是已经有能力来承担这个责任。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年龄?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要让他自己承担全部责任是不现实的,这一点我们要根据权责利的逻辑后果来分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孩子青少年阶段,我们就需要看到他是不是在故意犯错,他是否有能力来承担后果。

有时候,家长很难判断孩子在某个年龄段应不应该承担后果,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孩子是不是故意的。每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需求或困惑,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去判断孩子是不是故意的,他有没有恶意。孩子做有恶意的事,成人是能感受到的。

逻辑后果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惩罚,事先说明的惩罚其实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创伤,只要不是暴力行为,让孩子事先知道做什么会被惩罚,一旦因为这样的事情被惩罚,孩子就会产生规则意识;第二种方式是把逻辑后果变成自然后果,在合适的时机,让孩子感受到逻辑后果的讨厌之处。比如,孩子在公园里荡秋千,先说好五分钟后给别人玩,同时约定如果不下来的惩罚措施是不能继续玩。如果他到时间还是不肯下来,那么家长可以用的第一种惩罚方式是直接把他抱下来,允许他哭泣,但要告诉他他做错了,所以今天就不能玩了,要回家了。第二种惩罚方式是让他到后面排队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让他去体会别人不愿意下来,他不得不延长等待的焦虑。其实,孩子比家长更会审时度势,如果父母规则清晰、赏罚分明,孩子就能很快调整自己的行为。

无论是自然后果问题还是逻辑后果问题,父母如果能有权责利一致的意识,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更简单。给予孩子一定的权利,让他享受结果带来的好处,也承担结果带来的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就能慢慢区分问题的性质,把控自己行为的边界。

猜你喜欢

后果惩罚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耍帅”的后果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这些行为后果很严重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众荣的后果8则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