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泪与英雄血
2023-11-22☉李楯
☉李 楯
中国戏表达了一种“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的文化主题。有人说,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其实中国人也有悲剧情怀:儿女、英雄,是相通的。
昆曲表现了这些,京剧也表现了这些。以至于有人专门著文,谈京剧老生唱腔的苍凉韵味,说那是一种人生的寂寞和孤独,内化于歌唱之中。听了,使人想到人生,想到天道。
什么是“儿女泪”呢?《西厢记》中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就是写“儿女泪”。
什么是“英雄血”呢?《单刀会》中关羽面对大江滚滚而去,想到赤壁鏖兵,想到当年那些风云人物,说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英雄与儿女是相通的。是琴心剑胆、侠骨柔肠,甚至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玉簪记》中有:“秋江一望泪潸潸……这别离中生出一种苦难言,自拆散在霎时间”,以至于“心儿上,眼儿边,血儿流……生隔断银河水,断送我春老啼鹃”。
《牡丹亭》更写出“我一生爱好是天然”,写人对美好的追求;把人和生命写到了极致,把因性而生的情也写到了无限美好的境界——从因性而情,到由生而死,复由死而生。
我总觉得,“女为悦己者容”与“士为知己者死”同样惨烈。
京剧《霸王别姬》,写失败的英雄。项羽说:“天亡我,非战之过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又是何等的悲怆、凄厉。
昆曲《钟馗嫁妹》中的“沦落英雄奇男子,雄风千古尚含羞”,又是何等的感慨、悲凉。
《青梅煮酒论英雄》和《横槊赋诗》写曹操,《红拂传》写虬髯客,是何等的情怀与作为。
再看看《白水滩》中写莫遇奇,《五人义》中写颜佩韦、周文元,《锁五龙》中写单雄信,《草诏》中写方孝孺,《骂贼》中写雷海青,《刺虎》中写费贞娥,又是何等的视死如归——“大丈夫在世,生而何欢,死而何惧”“若能遂得平生愿,打尽人间抱不平”。
与儿女、英雄同在的,是天地之间、世间百态、人情世故。
中国戏常有指天指地的。《扫秦》中疯僧问:“这上?”秦桧说:“是天。”问:“这下?”说:“是地。”疯僧说:“却不道湛湛青天不可欺。”“湛湛青天不可欺”这句词,在京剧《徐策跑城》中也有。
同样,在戏中,包拯的定场诗是:“乌纱罩铁面,与民断奇冤,眼前皆赤子,头上有青天。”正气凛然,正因为有所敬畏。
中国戏中,还有一种出自儒家思想的制衡理念。京剧《大保国》中,君臣相争,一人一句对唱的是,“地欺天来不下雨”“天欺地来苗不生”“臣欺君来该何罪”“君欺臣来不奉君”“子欺父来寿命短”“父欺子来逃出门”。
中国戏中,一方面显示了一种法治追求,如《玉堂春》中的“任凭皇亲国戚,哪怕将相公卿,王子犯法庶民同,俱要按律而行”;一方面又有《打严嵩》中的小官要见大官,看门的就要“大礼三百二,小礼二百四”。有,就见;无,免见。
这些都给生活其间的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由于生存在天地之间,所以关汉卿写窦娥,要“感天动地”。中国曾经是一个农耕社会,所以反映在《天官赐福》中,人们的祈望是“风调雨顺”“官不差,民不扰”。京剧、昆曲中大量的戏都表现天地之间的正气,人的秉性至诚和生民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