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融入中医药自信的路径探索 *
2023-11-22刘建春张育敏史俊芳李彦青
刘建春 高 岚 张育敏 史俊芳 任 斌 李彦青 李 俊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加强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是新时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内涵,是新时代高等中医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意义重大[1]。身为中医药人,坚定中医药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药事业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如何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建立中医药自信,是每一位中医药高等教育者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也是值得高校教师思考的问题。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中医院校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中医院校自身特点出发,围绕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特点优势,秉承“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的教育理念,以中医药自信教育为主题,充分挖掘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知识点与中医药自信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点和切入点,将育人元素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增加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以培养学生的中医药自信、中医药自觉。
1 在中医院校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医药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优势与显著疗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随着19世纪后期的西学东渐,中医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质疑中医药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推行中西医并重的医疗政策,提升了中医药在国家健康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并将其全方位融入高等教育的各环节和领域。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高等中医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推动中医药事业现代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多重使命。在中医院校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医药自信教育,提升学生中医药价值认知,增强学生中医药认同,树立学生中医药自信,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需求。
2 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融入中医药自信的优势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相关功能以及个体发生发育的科学,是衔接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3]。中医院校的组织学与胚胎学不仅为病理学、生理学、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奠定基础,更担负着为中医药学提供形态学依据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专业引导作用。将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与中医药学知识有机结合,融入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是本学科教学和科研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山西中医药大学开设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专业包括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针灸推拿学等,大多在第一学年开课。大学低年级是大学生思想趋于定型的关键阶段,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因此,这一阶段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关键时期。“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充分挖掘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知识点与中医药自信的融入点和切入点,在课程教学中巧妙地融入中医药文化的智慧、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中医药的研究成果等,使枯燥的专业课程有情感、有温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 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融入中医药自信教育的探索
3.1 中医药文化智慧的融入
3.1.1 结合相关知识点 融入中医学的整体观中医学整体观体现在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体是统一的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气、血、精、津、液是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相互转化,分布、运行于全身各脏腑,互相协调,共同维系人体健康。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体现在人生活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体内外之气通过肺、鼻及皮肤进行着交换;通过感官感受与传递着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因而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一定的影响[4]。与此相似,在组织学绪论中讲人体的构成,人体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内部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功能相关联的器官构成系统,只有细胞健康的发生、发展,组织、器官之间功能才会协调,人体各个系统之间才能协调配合,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采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将结构和功能相联系、局部和整体相联系、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基础和临床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纵横比较,前后联系,全面地、系统地、整体地看待问题。
3.1.2 结合相关知识点 融入中医学的辩证思维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核可以归纳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就是规律,是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规律[5],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殊辩证思维。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既对立又统一。阴阳双方在对立斗争中,若取得了统一,便可维持动态平衡,使人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若平衡被破坏,人体就会出现病理损伤。对于人体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例如: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形成类骨质,同时细胞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使类骨质钙化;破骨细胞通过释放多种酶和有机酸,使骨基质溶解,溶骨破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参与了骨组织的改建和修复。胰岛中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细胞将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抑制糖原合成,使血糖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反,主要促进肝细胞、脂肪细胞等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从而使血糖下降[6]。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协同作用能使机体血糖水平保持动态平衡。胚胎发育达不到植入的条件则不孕,可联系中医药治疗不孕的思路和方法。子宫内膜和胚泡的关系类似土壤和种子,如果土壤温度不够,就要采用补肾阳的方法;如果土壤湿度不够,就要采用滋肾阴的方法;如果土壤松软度不够,就要采用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方法。
3.1.3 结合相关知识点 融入中医药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在循环系统中,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以及血管共同构成人体的循环系统,可援引《素问·痿论》中“心主身之血脉”和《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中医认为心主要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运行以营养五脏六腑。而西方则是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认识心脏和血管的关系,希波克拉底认为心脏有2 个心房和2 个心室。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是血管系统的中心,但还不知动脉、静脉。后来古罗马医生盖仑通过大量解剖实验得出血管里流的是血液的结论,血液在血管流过之后,便消失在人体远端,是不能循环的[7]。可见,我国古人的医学认知也曾是在世界前列的。在讲胎盘的结构和功能时,联系中药紫河车,母体娩出时为红色,稍放置即转紫色,故称紫河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儿孕胎中,脐系于母,胎系母脊,受母之荫,父精母血,相合而成。虽后天之形,实得先天之气,显然非他金石草木之类所比。其滋补之功极重,久服耳聪目明,须发乌黑,延年益寿”。通过这些例子,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中华医学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增强文化自信。
3.2 结合相关知识点 融入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从古至今,中医药因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一直走在防病治病领域前端。讲授肺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功能时,联系临床大家熟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接受。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从局部参与到全面参与、全过程介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可做到全过程起效。用于抗击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清肺排毒汤,具有起效快、安全的特点,在10 个省市66 个定点单位的临床使用中,治愈率高达99.28%。此方正是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几个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该方能有效促进重症患者肺部影像学改善,阻断病情恶化,极大地降低病死率,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中医药独特的疗效,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3.3 结合相关知识点 融入中医药研究成果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血压病、心脏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病高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药因其多靶点、整体调节的特点,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效果。在讲解神经组织的结构中神经元、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时,联系神经元退化、突触联系丧失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而现代治疗老年痴呆病中应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丹参、当归、人参、远志、黄芪、石菖蒲、何首乌、郁金等[8]。在讲心血管的结构的过程中,将2018“最美医生”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的科研成果融入,他用活血化瘀的方式,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治有效率从以往的70%提升到88%左右,把无数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陈可冀对活血化瘀方药抗血小板凝集、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等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了国内第一个中医药临床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确切效果。此外,陈可冀还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难题,选择经典活血化瘀方剂——血府逐瘀汤及其简化方,进行中药干预再狭窄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介入后再狭窄这一世界难题开辟了新的中医药防治途径。在讲解植入的条件中异常植入这一部分时,联系输卵管妊娠的治疗常用手术切除输卵管,为患者今后的生育带来了困难,人们迫切希望能够保留输卵管。于是山西医科大学于载畿教授首创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为主保守治疗宫外孕,但自身却因过度劳累导致习惯性流产以致终生未育。通过讲述陈可冀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方剂治疗冠心病、于载畿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贡献,培养学生中医药自信和奉献精神。
3.4 结合相关知识点 融入学校教师及自己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神经纤维的结构是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及它外面包裹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在讲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时,联系自己的科研课题,补阳还五汤及黄芪有效成分干预多发性硬化神经保护的作用研究。多发性硬化神经保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炎性脱髓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性细胞浸润、轴突变性及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研究证实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可延迟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起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脱髓鞘,减少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细胞浸润。补阳还五汤在干预治疗EAE 时能够通过抗炎、调节免疫,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下调神经抑制因子的表达,改善局部神经生长微环境而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9]。在胚胎神经管的形成过程中,联系临床神经管畸形,融入学校教师对五子衍宗丸预防神经管畸形的机制研究,五子衍宗丸可通过激活小鼠体内抗氧化功能,减弱脂质过氧化程度,清除过氧化产物,阻止自由基的入侵,有效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10]。以科研反哺教学,增强学生中医药自信。
4 结语
中医药自信是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新内涵,也是应遵循的基本思路。将中医药自信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这种融入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授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与优势,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挖掘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知识点与中医药自信的融入点和切入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进行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激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坚定中医药自信,切实把中医药文化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