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法治疗肺癌胰腺转移引发胰腺炎 *
2023-11-22刘海涛田建辉
刘海涛 田建辉
(1.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上海 201501;2.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40)
肺癌相关胰腺转移的发生率主要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小细胞癌最为常见,其次是腺癌、大细胞癌,鳞癌的发生率最低,仅为1.1%[1]。肺癌伴随的胰腺癌可能是原发性的,由于胰腺没有鳞状细胞,当发现胰腺鳞状细胞癌时首先应排除原发性的胰腺癌,同时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肺、食道和宫颈来源的转移[2]。
当前针对转移性胰腺癌的治疗尚没有明确的标准,由于预后很差,通常首选保守治疗。转移性胰腺癌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十分罕见,通常发生于晚期支气管肺癌患者[3],国外报道也较少。北京协和医院研究[4]显示,该院20 年来共有42 例肺癌胰腺转移患者,针对这些病例分别采用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4.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8.8个月,肺癌胰腺转移的发病率极低,在其研究中仅占约0.25%(42/17 045)。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通”法在肺癌胰腺转移引发的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1 中医对胰腺的认识
“胰”字在《千金方》中出现35处,《外台秘要》中出现20 次,《本草纲目》中出现28 次,主要指的是药物名称,如“猪胰”“羊胰”等,胰腺作为解剖器官的称谓由100 多年前西医传入中国时翻译而来。尽管胰腺并未纳入五脏六腑的范畴,但我国古代医家并未忽视它,早期古籍文献对胰腺的解剖部位、形态及功能都有相应记载,如《难经·四十二难》云:“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十四经发挥》载:“脾……掩乎太仓,附着于脊之第十一椎”。古人对于“散膏”和“太仓”的解剖位置描述与现代医学所谓胰腺极为相似。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写道:“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其中“中是珑管……出水道中有回血管,其余皆系水管”是对胰腺组织的进一步解剖描述。
2 胰腺炎的中医病名溯源
胰腺炎是西医的病名,因此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固定病名,根据书中对症状的描述,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脾心痛”“腹痛”“胁痛”“隔痛”等范畴。《灵枢·厥病》载:“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张氏医通》曰:“胃心痛者,多由停滞……滞则通之”;《杂病源流犀烛》中云:“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咽隔不通,胃心痛也”。古籍资料中对胃心痛症状的描述与急性胰腺炎的急性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较符合。《灵枢·厥病》曰:“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脾心痛者,如针锥刺其心腹,蕴蕴然气满”。从上述文献中的描述可知,“胃心痛”“脾心痛”都属于“厥心痛”,但“脾心痛”的疼痛程度甚于“胃心痛”,与急性胰腺炎常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更为吻合。从疼痛部位来看,如《症因脉治》指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若痛在胁肋,曰胁痛。痛在脐上,则曰胃痛,而非腹痛”。书中对疼痛的部位及命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医学正传》曰:“心隔大痛,攻走腰背,发厥,呕吐……脉坚实不大便”,即以胸腹疼痛胀满、放射腰背、呕吐为主症。《证治要诀·隔痛》曰:“隔痛与心痛不同……隔痛则痛横满胸,比之心痛为轻,痛之得名,俗为之称耳”。两书均提到隔痛的概念,并提到其与心痛的区别。
《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5]对胰腺炎的病名进行了规范,将急性胰腺炎称为“胰瘅”,慢性胰腺炎称为“胰胀”。急性胰腺炎的证候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其中急性期有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瘀毒互结证和内闭外脱证;恢复期有肝郁脾虚证和气阴两虚证。
3 腑气不通是胰腺炎的基本病机
胰腺炎的病机演变主要以湿、热、瘀、毒蕴结中焦所致脾胃升降、肠之传化、肝之疏泄失常为中心[6]。腑气不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考虑不通则痛的病机,需以“通”为大法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7]。然而,由转移性胰腺癌引发的胰腺炎不仅有着胰腺炎本身的病机特点,还有肿瘤的病机共同存在。
正气亏虚既是肿瘤发病的根本原因,又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重要病机。正气不足、气血亏虚、阴阳偏颇,邪气乘虚而入,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气滞、血瘀、痰湿等有形浊邪胶结,则脏腑经络不通[8]。研究[9]证实,在胰腺炎患者中使用通里攻下法,可以显著下降血清炎性介质反应水平、防治腹内压升高,有助于保护肠道功能、减轻继发性脏器功能障碍,反过来也印证了腑气不通的病机。
4 《黄帝内经》奠定通的重要地位
《黄帝内经》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认为机体应与自然界融合相通:“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明确提出“通天”“通神明”的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天气通于肺……”,其将五气与五脏相关联,进一步解释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脏腑气血经络的畅通是人生长发育的根本,人只有顺应天地的变化,保持气血通畅才能维持健康状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灵枢·天年》载:“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乃为成人……血气已通……故好走”。《灵枢·经脉》载:“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保持“通”的状态是指导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难经》从五脏与九窍的关系出发,强调了“通”的重要性:“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认为如果五脏发生病变,则表现为九窍的不通畅。
5 不通是肿瘤发病的基础
肿瘤多为“有形”之实积的形成,始于功能失调之“无形”阶段,经历了“无中生有”的过程。其中不“通”是肿瘤发病的核心过程,可以表现在多个层面。
究其原因皆是气、血、水道不通,邪毒稽留而成[10]。古代医家多以“瘤”“积聚”“癌”等命名现代的恶性肿瘤。《圣济总录》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黄帝内经》《难经》多以积、聚描述肿瘤,如“肝之积,名曰肥气”,强调“肝积”形成的病理基础是机体代谢产物和毒邪的蓄积。在脏腑经络失用的基础上的血瘀、痰凝、水停与毒聚,引起气道、血道、水道阻滞不通,进而又反向影响脏腑功能,进一步加重气血津液输布障碍[10],从而导致正虚积生的恶性循环。
《黄帝内经》认为气道、脉道不通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灵枢·五癃津液别》载:“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素问·调经论》载:“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缪刺论》载:“今邪客于皮毛……闭塞不通……而生奇病也”。《伤寒论》指出:“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五脏不通常表现为肺气不通则咳喘,心气不通则真心痛,肝气不通则情绪抑郁、易怒、胁肋胀痛,肾气不通则少尿、水肿,脾气不通则食少、腹胀;六腑不通如胃失和降则脘胀满、嗳气、反胃,胆腑瘀阻则胁腹疼痛、黄疸,膀胱闭塞则癃闭、关格,肠腑不通则便秘、结胸[11]。综上所述,不通是肿瘤发病的根本病机。
6 决生死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
机体的“通”态,是实现天人相应、形与神俱的保证,是脏腑藏泄有序、经络气血畅达的基础,也是攻毒逐邪、防止癌积形成的关键[12]。田建辉等[12]从天、地、人和谐相应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通”以治癌的观点,通过促进窍通、气通、神通达到天人相应、形与神俱,务使脏腑藏泄有度、气血脉道通利。其要旨在于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激发自身的抗癌能力,提高人体自身的扶正御癌、逐邪排毒能力,最终达到防治恶性肿瘤的目的。
从整体观念出发,有机整合各种中西医手段以促进窍通、气通、神通,达到形神共调的目的,切实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中医学术特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通为指导原则,治疗各种肿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肺癌导致胰腺转移出现急性胰腺炎的病例发病率低,没有明确的治疗标准,以通为指导原则,在其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附上典型病案一例,希望能够对同道在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7 医案举隅
患者,张某某,男,56 岁。主诉:确诊肺恶性肿瘤6 月余。现病史:患者于2019 年5 月因反复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入院,支气管镜见:右肺下叶背段及基底段管口见新生物,活检病理符合小细胞癌转移,PET/CT 提示右肺门软组织、右侧纵隔淋巴结代谢增高,右侧第8 后肋、T9椎体左侧、右侧髂骨代谢增高,考虑转移。2019年6 月起行依托泊苷180 mg+卡铂600 mg 方案化疗,同步放疗26 次。刻下:双下肢发热20 年余,热甚欲浸冷水,纳可,夜尿频,化疗后加重,大便数日一行,寐欠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诊断:肺癌病(气阴两虚证)。西医诊断:右下肺小细胞癌c-T2aN2M1c IVB期(骨转移)。处方:白花蛇舌草30 g,绞股蓝15 g,淫羊藿15 g,女贞子15 g,黄芪30 g,石见穿30 g,石上柏30 g,浙贝母12 g,桔梗9 g,杏仁9 g,天冬15 g,麦冬12 g,北沙参15 g,法半夏15 g,柴胡9 g,厚朴15 g,猫爪草15 g,赤芍30 g,炒枳实15 g,黄精30 g,黄柏15 g,知母15 g。水煎取汁300 mL,分2 次服,每次服用150 m。
二诊:苔薄白,舌红,脉滑,反复汗出。处方:在上方基础上加骨碎补30 g,补骨脂15 g,蜂房1.8 g,蜈蚣6 g,当归30 g。煎服法同前。
三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疼痛,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经治未缓解转上级医院治疗,MRI 示胰头肿块压迫胆管和胰管交叉处,考虑原发肿瘤转移,行ERCP 胆管支架术缓解肿瘤压迫堵塞。化疗期间严重腹痛,用止痛药芬太尼贴。处方:火麻仁30 g,炒枳实5 g,厚朴15 g,大黄9 g,苦杏仁9 g,当归15 g,白芍30 g,姜半夏30 g,旋覆花9 g,赭石15 g,人参9 g,炙甘草9 g,玄明粉3 g。煎服法同前。
四诊:患者神疲乏力,舌苔薄黄,舌淡红边有齿痕中有裂纹。处方:在首诊方基础上去杏仁加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当归30 g。煎服法同前。
五诊:症情较前改善,大便秘结,偶有干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首诊方基础上去天冬、北沙参,加当归30 g,骨碎补30 g,蜈蚣6 g,槟榔15 g,白术30 g,玄明粉3 g,煎服法同前;并予大黄蛰虫胶囊口服。
按语:患者中年男性,平素正气虚损,导致阴阳失调,邪毒乘虚入肺,邪滞于肺,肺脏功能失调,肺气郁结、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瘀滞,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脉络,于是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的积块。由于确诊时患者即出现骨、胰腺、肝脏、肾脏等多处转移,错失手术时机,只能采用化疗方案,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出现骨髓抑制现象,使正气更虚。首诊时,正气尚可,肾气不固则见夜尿频数;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津,传导不利,故而大便秘结。治以益气养阴为主,用协定处方肺癌气阴两虚方,方中天冬、麦冬、北沙参滋养肺阴,黄精滋补肾阴,知母、黄柏滋阴清热。二诊患者现气虚卫表不固之征,动则汗出。为增强化疗药效,酌加蜂房、蜈蚣以增强抗肿瘤之效。
三诊患者出现变证,因胰腺转移导致胰管不通,并发急性胰腺炎。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病症当以胰腺炎为主。胰腺炎多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而立法当以“通”为主。田建辉提出治疗肿瘤当畅达邪毒出路,给癌毒以通路,则邪去正安。方选大承气汤攻积泄热导滞,同时配合旋覆代赭人参汤加减。旋覆代赭汤原为胃虚痰阻气逆证而立,临床以心下痞硬、噫气频作、呕呃、苔白滑、脉弦虚为证治要点,急性胰腺炎也可见心下痞、呕吐症状;功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加人参扶助正气,调动自身免疫功能抗邪。通腑泻下法作为急性胰腺炎基本治疗原则已被广泛认可。其中,清热解毒类药物不仅可以控制胰腺的外分泌,还能抑制多种的消化酶的活性程度[13,14]。泻下剂小承气汤中的大黄、芒硝可以通过下调Toll样受体-2和-4的信号从而抑制肠道炎症反应[15]。
四诊、五诊时,患者腹痛已消失,胰腺炎已痊愈,正气有所恢复,尚可耐攻,故而缓则治其本,立方仍着重于肺癌。治疗肿瘤应时时刻刻保持机体通畅,首先是窍通,窍通则气血通,气血通则神通[12]。患者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肺气不降,欲使气血通则先保持窍通,故方中用大量生白术以健脾通便,厚朴、槟榔行气导滞;配合大黄蛰虫胶囊在活血化瘀抗肿瘤之时兼能通便。
患者癌症晚期,病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因虚而实,因实而虚,在整个病程中,抓住时机,利用大承气汤荡涤邪实、开通瘀阻,待气血畅通,再以扶正为主,使气血流畅。概而言之,肿瘤是以全身属虚、局部属实为特点的疾病[8]。因此,对于由肺癌胰腺转移引发的胰腺炎患者,应考虑其虚实夹杂的特点,分清标本缓急,合理地使用攻补之法,以实现脏腑气血通畅为目的,方能收到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