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排版在文言文文本呈现中的运用实践
2023-11-21郭宗飞
摘 要:在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过程中,标点符号系统使得书面语言的表达更加清楚,成为其不可分割的辅助系统。汉语语法更强调对标点符号的依赖。因为汉语属分析语,汉字属表意的语素——音节文字,缺少表示语法意义的形态变化或附加成分,汉字等距排列,词与词之间一般不留空分隔,一个字属上还是属下在书写形式上显示不出来,所以需要使用较多的标点符号。发展到现在的标点符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标点包括非书写形式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文章在林穗芳先生对标点符号的划分基础上,大量运用间空,原创出异于传统的排版模式——平面排版,并未增加文字内容,却可以帮助学生更為便利地理解书面语言。
关键词:平面排版;文言文;汉语语法
一、平面排版的特点
平面排版基于传统排版,是一种利用间空手段,将两三行甚至五六行内容进行“上下对应”的排版方式,没有增加注释、分析、解读,却能呈现文本中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直观呈现言语的形式与结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领悟母语的博大精深。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为传统排版模式取名“线性排版”,并为以象形诗为主的排版模式取名“象形排版”,方便比较其异同,用以说明平面排版的优势。
(一)平面排版与线性排版的比较
线性排版属于传统排版模式,无论是竖体版,还是横体版,都是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等距依次排列,每个字以及标点符号占据相同空间,内容满列满行后则自动换列换行。文字形成一条条由文字构成的“直线”,所以称为“线性排版”。以《屈原列传》平面排版部分内容为例,如图1所示,将两种排版进行对比说明。
平面排版的特点集中于两方面:其一,排版优先从上到下;其二,突出相同空间占据。相对内容以板块化呈现,并对部分内容增加色彩、标注阴影等,展示文本内部的有机联系。
首先,平面排版注重文字从上到下排版。句内、句间的相对内容都优先上下排版,“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作为谓语“疾”的宾语,起到相同的语法作用;当没有相似内容后再按从左到右的方式进行传统排版,如图1的“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并列宾语句式不再一致,则保留线性排版模式。其次,平面排版突出相关内容空间占用的一致性。线性排版较少在连续文本中利用间空,而平面排版则强调占据空间的一致性,大量使用间空。如“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其中“天”与“父母”意思相近,但字数不等,平面排版在“天”字前后运用间空,使其留出两字空间对齐下文“父母”的两字空间,让读者感受“天”与“父母”之间的关联性。最后,平面排版还将上下对应的内容增加阴影或色彩,以突出显示,强化其联系的紧密性。“信”与“忠”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而“见”和“被”同样表明被动,学生可以通过“被”推敲“见”的含义。“被”与“见”意思的相似联系不常见,所以为“见”和“被”增加阴影或色彩。
(二)平面排版与象形排版的比较
本研究将以图像派诗歌为主的排版方式定义为“象形排版”。它依然是基于线性排版,利用每行汉字的不同字数构成长短不一的“线条”,再由这种线条从上至下或从左到右“由线成面”,构成完整的象形图案。其巧妙之处在于写作对象和排版图案完美契合,极大增强了感染力。随着人类对阅读需要的增多、认识的加深,以视觉形象为生成性中介的具象思维性内容日益被感知到和被强化。这种诉求体现在书籍的排版中就是追求书面语视觉感受的潮流,出现了字体不同、颜色各异以及探索全新的排版模式。这种潮流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汉字排版中,主要以图像派诗歌为主。图像派诗歌是指利用词语、诗行的排列来创造与内容大致相当的某种图案或形状的诗歌。
《雨》是詹冰的图像诗,巧妙表现出雨丝成线以及雨网漫天的情境。本诗采用竖行排版,如图2所示,利用汉字形象的特性将“雨”字从上而下排列成行,并巧妙使用省略号,表现雨从天滴落成线的情形。“雨”字在全诗九行中占据六行,令人仿佛看到漫天大雨的景象。
象形排版与平面排版二者同样大规模使用间空,使得文本排版疏朗,形成某种图案或图形。但是,二者存在如下三个区别:其一,适应文本不同。象形排版适应的体裁大多是清新隽永的诗歌,篇幅短小精悍,容易排列成完整的图案;而平面排版既可以为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排版,也可以为古体长诗、文言长文等排版。其二,形成图形各异。象形排版强调整体性或者部分性排版的联系,其图案或图像多种多样,属于象形层面上的相似。象形排版的结果指向现实存在的事物,是排版图形与真实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平面排版是由句式相同或语法相当的多个句子形成的板块。其三,图义主次有别,这是二者最深层次的区别。象形排版更强调图形的预设,根据图形去构思文本内容,图与义都是创作者一人完成;而线性排版则是文本在前、文义确定的前提下的重新排版,而后呈现的板块完全根据文本,属于对文本的重新呈现。平面排版强调字与字之间意义上的联系,属于提升语言解码能力的范畴,超越了象形层面的相似。
二、平面排版的作用
平面排版呈现的文本,可以为学生以提供培养“解读者”阅读取向的课程内容。“解读者”的阅读取向,是以往语文课程中所缺失的,而又是当前课程改革重头之一的“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乃至学生今后的求学所必需的。目前,平面排版主要应用于经典古诗文的排版中,不做任何“增删补调”的更改,而是将文脉通过章句的布局和结构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在“理解记忆”外增加“视觉记忆”来理解古诗文。
其一,平面排版有助于学生推敲词语含义。古诗文中的很多生僻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这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而通过“平面排版”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帮助学生推敲词语的含义,进而达到理解,如图3示例。
该例子不是严整的排比句式,但也进行了平面排版,目的是让读者明白“被”“戴”“腰”“左佩”“右备”都是承担相同的语法作用:做主语“同舍生”的谓语。其中“戴”与“左佩”“右备”为一般用法,其他词语要向其靠近;“被”为通假字“披”,意为“穿在身上”;“腰”则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腰中悬挂”。
其二,平面排版有助于学生熟悉层次划分。古诗文言简意赅又语气舒展,句式参差且节奏灵活。在现实语文课堂的文言文学习中,师生缺少对段落内部层次划分的学习,而文本理解则需要由段落到句群的逐步深入。平面排版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轻松地认识到段落内部的层次。如《逍遥游》构思新颖,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但事例繁多、句式复杂,令学生叫苦不迭。其内容便可以通过平面排版以发现其中的“草蛇灰线”,如图4所示,清晰表明“水和舟”与“风和翼”的相对联系——事物对外物的依赖,还可以继续发现“蜩与学鸠”对“粮食”的依赖。
其三,平面排版有助于学生厘清句式区别。古诗文或精美华丽,或清淡质朴,或气势汹涌,或婉转迂回,均用词考究、选句精良。古诗文的句式丰富复杂,很多细微差别包含无穷意味。句式上的区别可以通过“平面排版”让学生一览无余,如图5的示例:
此处的对话生活气息浓郁,看似平常却运用了丰富的句式,具有不同韵味。
其四,平面排版更有助于学生明确节奏变化。古诗文多用对偶排比,又重韵脚变换,所以朗读起来通顺流畅,朗朗上口。但为了避免呆板,很多优秀作品在整齐句式中巧妙增加一二字词,打破固定的句式,形成摇曳多姿的效果,如图6所示:
此句群由“至若”领起,又以“则有”进行穿插,大量运用四字句,偶有六字句,句式整齐,气势如虹。但“长烟一空”前的“而或”在平面排版中非常明显,其目的是打破略显呆板的句式结构,增强叠加咏吟的意味。
平面排版文本阅读即“素養导向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质是真情实感下的语言文字运用”。平面排版可以在以上四个方面帮助学生,而以上这些可以对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知识获取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阅读和理解学科的各种主要文本、基本符号,能够客观全面地获取信息,能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原理。
三、结语
文本阅读需要关注文本自身,更需要熟能生巧,需要发现文本“不同中有相同,相同中有不同”的部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素养”部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做了要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平面排版即引入了直觉的、形象的方法,提出了视觉记忆的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更加具体扎实的阅读活动方式。
参考文献:
[1]林穗芳. 标点符号学习与运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宗飞,张波,周晓文. 解密古诗文背诵72篇[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郭攀. 二十世纪以来汉语标点符号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王荣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文艺,崔允漷. 语文学习任务究竟是什么?[J]. 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2):12-19.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