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主动接受监督的胸襟
2023-11-21崔浩
崔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这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自信。”党员干部接受监督和批评,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增强免疫力的内在力量,是抵御各种诱惑的重要保证。
正确对待批评意见,摒弃唯我独尊的霸气。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有的“好干部”之所以沦为阶下囚,重要原因是错误地视上级监督为“不信任”,视同级监督为“找别扭”,视下级监督为“不尊重”,视群众监督为“过不去”,“一把手”成了“一霸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天经地义,要把接受监督视为政治生涯的“安全阀”、防错纠错的“校正器”、拒腐防变的“警戒线”,把接受监督作为成长进步、干事创业的动力,在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中增强党性观念、提高党性修养,从坚持党性原则上强化监督意识、正确对待监督。要端正思想作风,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摒弃家长制和“一言堂”,不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要明白负责的组织才会监督提醒,真正的同志才会咬耳扯袖,始终做到心怀感恩,使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成为自觉行动。
正确对待制度约束,克服恣意妄为的习气。“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失去自由,有的是在改革探索中权力运行的边界不清晰,对从政行为的禁止性规范不严格,致使领导干部“过失”越位而犯错;更多的则是明知故犯,恣意妄为,把制度规定、纪律约束视为儿戏,跟着感觉走,结果超越了纪律红线、践踏了法律底线。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日益深入,“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理念得到全面贯彻,权力边界越来越清晰、程序规矩越来越严格,减少了很多模糊地带,有利于防止权力任性。只要我们不越权限、不乱程序就不会出大的问题。自古“守法度者最快活”。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纪律规矩约束,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让法律、纪律、规矩成为自己为官从政的“护身符”。
正确对待群众监督,保持担当作为的锐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听到别人讲自己的缺点不足,肯定不如听到赞扬声来得舒服。面对监督,是否具有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思想境界,能否做到绝不讳疾忌医、文过饰非,是对党性觉悟的现实考验。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欣然接受批评意见,体现的是见贤思齐的良好修养,需要的是海纳百川的豁达胸怀。党员干部要有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思想境界,虚怀若谷、开门纳谏,做到行有戒惧,带头高标准执行规章制度,运用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行为失范,防止小恙诱发大病、小节走向失节、小患引發大害,使自己在监督中更清醒、更理智、更谨慎,时时处处心有所戒、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如此,才能养成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