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朱”还是“少一朱”
2023-11-21杨槐袁林
杨槐 袁林
近年来,特别是2021年一批阴刻铭文、明显具有楚系文字特征的铜质圜钱“一少朱”,现身于各大拍卖公司,引起众多藏友的关注。见诸于世的这种圜钱大约有10枚,其重量、直径、厚度不等,笔画也有粗细长短之分,书写风格大同小异,红斑绿锈各具风采。目前,对于“一少朱”圜钱的国别、时代乃至真假尚存在不同的看法,然而对其真实内涵的探讨与研究却屈指可数,似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楚国或曾铸行圜钱
早在2 0 0 1年,中国钱币博物馆原馆长黄锡全在其著作《先秦货币通论》《先秦货币研究》中指出:“根据铜钱牌的出土,及其他诸国多曾铸行过圜钱的形况,不排除楚国也曾铸行过类似钱牌中圆形圆孔之圜钱,只是目前尚未见有确凿的证据。”“见于著录的有所谓‘良金一朱‘良金四朱方孔圜钱,虽经有关学者考定为赝品,然而根据铜牌的出土,也并不排除楚国曾经铸造过形如铜钱牌中央圆形圆孔或者方孔之圜钱。果真如此,说明楚国也是铸行圜钱的国家之一,楚国的货币体系应重新予以研究。这些都是铜钱牌出土后提出的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2004年,在解读“共少半钅斤”圜钱藏品的过程中,我们曾经从《墨子》《九章算术》《管子》《史记》《汉书》《灵枢经》《居延汉简释文》《睡虎地秦墓竹简》《算数书》《同源字典》《张丘建算经》等诸多不同的例证出发,解读出“少半”正是特殊分数值三分之一(1/3)在中国古代科技界的通用表达方式。因为在引进阿拉伯数字之前,中国盛行以算筹计算,并以方块汉字来记述与表达。在解读“共少半钅斤”圜钱时,还曾经引用了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俨《中算史论丛》书中的相关论述。最终形成的研究成果《共少半钅斤圜钱币值考证》一文,初稿首先于2 0 04 年5月“吴越与早期货币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陈述,之后又发表在陕西省钱币学会编著的2 0 0 4年《陕西钱币研究文集》中。
从那次会议至今已经过去了1 9 年,现在又新见铜制圜钱“一少朱”。相比较而言,“共少半钅斤”与“一少朱”的共性是形状均为圆形圆孔,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圜钱系列,且铭文中均有一個“少”字。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直径大小、厚薄、穿孔、重量有所差异,铭文的形式上前者为阳文、后者为阴文;就国别而言,“共少半钅斤”系战国时期的魏国钱币,与“共”“共屯赤金”组成系列,其出土地皆在魏国故地,而目前发现的“一少朱”圜钱均在楚国故地。此外,两种圜钱的铭文“少”和“少半”字面上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实际的内涵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码事。
通过解读特殊分数词“少”的确切数值,“一少朱”的币值得以明确,而且经过考证,圜钱“一少朱”应读作“少一朱”为好。
存世所见“一少朱”
目前所见“少一朱”圜钱汇总(按其轻重排序)
目前见于市面的“一少朱”圜钱,可按照重量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见表格:
古代算数中的“少”
李俨在《中算史论丛》中有一篇专论《中算家的分数论》,其中提到古代分数有二分、三分、四分和十二分诸法。
《周髀算经·卷上》记载:“ 从周南至日照处三十万二千里,周北至日照处五十万八千里,东西各三十九万一千六百八十三里半……”名之为“半”,是以整数分析为二,此为二分法例子。《九章算术·卷第二》《张丘建算经·卷下》中均有“少半”(1/3)、“ 半”(1 / 2)及“ 大(太)半”(2/3)的表述,此为三分法例证。
“ 四分历”则为四分法的例子,其是以365又1/4日为回归年长度,并用来调整年月日周期的一种古代历法。冬至起于牵牛初度,则1/4日记在斗宿末,为斗分,是回归年长度的小数,正好把一日四分,所以古称“四分历”。又因为2 3 5个朔望月的长度与19年差不多,故在19年中安插有7个闰月。《周髀算经》可看作四分历的经典记录性著作,其历法推算整数分析为四,其四分之一表述为“四分度之一”。《夏侯阳算经·卷上》中记载有:“四分之一称为弱半”,与中半、少半、太半同为刻漏之数。
在张培瑜、陈美东、薄树人、胡铁珠等著《中国古代历法》中,列出了东汉四分历中一些特殊分数值的对应关系。例如西晋史学家司马彪著《续汉书》记载了自东汉光武帝至献帝之间大约2 0 0年的历史,《续汉书·卷十一》补律历志第一“论六十律”中有“强、弱”“微强、少强、半强、大强”和“ 微强、弱强”诸名。《晋书》《宋书》《隋书》中都将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称作“少”“半”“太”,隋朝刘焯的皇极历中则称作“小”“半”“太”。
《旧唐书》卷十四历三“开元大衍历经”中有:“前皆赤道度。共毕、觜、参及舆鬼四宿度数,与古不同,今并依天以仪测定,用为常数。……不满者,十二除为分。若以十二除,则大分。十二为母,命以太、半、少及强、弱。命曰黄赤道差数。”由此可知,从729年开始实施、由唐代僧人一行编制的开元大衍历仍然属于四分历范畴,并将一度等分为12份,其中的四分之一同样称之为“少”。
以汉字“少(小)、半、太”表示数学上的分数值,以“少(小)”来表示特殊分数四分之一(1/4),至少从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的四分历就有记载。而天文界普遍认为,四分历的应用远早于此。
年代币值得以确定
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刘洪涛著《古代历法计算法》书中指出:“后汉章帝元和二年(8 5 年)改行四分历,这是中国古代实行的最后一个四分系统的历法。”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原研究员张培瑜《新出土秦汉简牍中关于太初前历法的研究》一文,经过对19 7 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二号汉墓竹简《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的深入研究和论证发现:“银雀山二号汉墓竹简所涵古历就是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所改行的新历,它是一种四分历。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真正历史上说的汉初所行的‘秦之颛顼历。”
中科院自然科学研究所陈久金、陈美东则根据马王堆帛书等资料的研究与推算,在《从元光历谱及马王堆帛书天文资料试探颛顼历问题》一文指出:“颛顼历由制历人于秦始皇元年测定,历成后为吕不韦所得,在经过一段测验以后,并决定以借半日法加于颛顼历,开始在秦国行用。……于是,我们把改历的时间定为九年,即公元前2 3 8年。”公元前2 3 8年,正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考烈王二十五年。
钱宝琮在《从春秋到明末的历法沿革》一文中,对《左传》“僖公五年(公元前6 5 5 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至南”,以及“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春王二月已丑,日至南”这两次记录进行仔细分析后得出结论:“ 四分历产生于《左传》写作时代之前是无可怀疑的。”并指出:“《左传》是戰国时期公元前3 4 0年前后的作品。”这对于我们了解四分历的历史,以及推断“一少朱”的年代无疑是有益的。
战国时魏国人石申著《石氏星经》,此书已佚,但在唐代天文学家瞿昙悉达修撰的《开元占经》中有大量节录。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指出:“我国古代观测记录,度以下的奇零,常用半、太、少等表示。《石氏星经》常用半、太、少,这可以说明当时观测的精度。从历代所用这些字的统计,可以知道我国观测精度可达十二分之一度,即把一度分成十二等分。把二分之一度称为半,四分之一度称为少,四分之三度称为太。比度、少 、半、太大十二分之一为强,小十二分之一为弱。”
总之,经考证可知,我们所研究的“少(小)”曾是中国古代特殊分数的专称,代表数学上的四分之一。如此,楚国圜钱“一少朱”铭文的意思,则是四分之一的“一朱”,或者是“一朱”的四分之一。这里的“一朱”应该与铜钱牌“视金一朱”所指的“一朱”完全一样,具有相同的商品交换价值。这里的“朱”应指黄金,楚国黄金一朱等于0.65克左右。
钱名应作“少一朱”
对于此种圜钱的命名,在我们所见到的文章里,全都采用了从“一”开始的按顺时针方向读作“一少朱”。
“一少朱”圜钱
古钱币中带有分数铭文的,见有布币“安邑半钅斤”“圁半钅斤 ”“禾半钅斤”“郛氏半钅斤”“ 陕半钅斤”“阴晋半钅斤”“高半钅斤”“共半钅斤”;刀币“圁半”;圜钱“共少半钅斤”“半睘”等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分数值位于名词的前面。按照这样的规律,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圜钱铭文,就应该按照逆时针方向读取,并可看成由“少”和“一朱”两部分组合而成,即该圜钱的命名应为“少一朱”。
读作“少一朱”,可与已经发现的楚国铜钱牌联系起来。铜钱牌尚有“ 视金四朱”“ 视金二朱”“视金一朱”三种。“少一朱”圜钱按逆时针读取,一是这样的读法与三种铜质钱牌的落脚点一致:均以“朱”为量值单位;二是几者都指向了楚国特色的黄金货币—— 郢爯金钣。如此,把“少一朱”也纳入此列,就在圜钱与金钣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相权联系;同时,也在圜钱、钱牌、金钣三者之间能够找到子母相权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换算或者互相兑换的纽带。这就为今天的人们全面认识先秦时期楚国货币体系的完整性、楚国商品货币的特殊性,及其货币形态的多样性提供了实证。
推断“少一朱”圜钱的年代,首先考虑到公元前2 2 1年秦国统一全国,秦始皇随即废除六国通货、全面推行半两钱币。包括“少一朱”圜钱在内的楚国货币,必在废除之列,证明“少一朱”圜钱必为战国时期。其次,参考黄锡全对湖北云梦楚王城出土鬼脸钱的时代,分为春秋末至战国中早期与战国中晚期两个时段。“少一朱”圜钱的铭文均为阴文,类似于楚国鬼脸钱铭文。再者,虽然四分历的完整记载见于东汉元和二年(85年),但其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确真无疑。综上所述,我们把“少一朱”圜钱的年代暂定为战国晚期与郢爯金钣、视金铜牌共同流通,且为最小面值的辅币。
总之,“少一朱”楚国圜钱的发现,不仅证实了黄锡全2 0 多年以前预言的前瞻性和正确性,且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先秦货币的内涵。这是钱币界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在此,我们也期待着有确切地点与年代“少一朱”圜钱科学考古的出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