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鹏的著述生涯
2023-11-21刘卫东
刘卫东
摘 要 晚清举人刘大鹏一生勤于著述,著有地方志书、日记、专题记事、笔记、诗文、家族史料、摘抄等7类文稿共计36部,其中很大一部分书稿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微观史的重要参考資料。本文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述刘大鹏一生的著述概况、社会背景及历史价值等。
关键词 刘大鹏 著述
刘大鹏(1857-1942),山西太原晋源区晋祠镇赤桥村人,晚清举人,学者,地方志专家。他一生勤于笔耕,留下了大量著述。刘大鹏生前好友阎佩礼撰写、王惠书丹的《刘友凤先生碑铭》(P613)中,共开列书名28部,但并不完整。刘大鹏对自己的著述情况也有翔实的记录。1941年,他整理完成《太原县现状一瞥》,在书稿内页照例开列了自己一生的著述清单,共开具书名36部,比之碑铭中提到的28部还多了8部。现将其开列如下:
《晋祠志》十六卷 《醒梦庐文集》八卷 《晋水志》十八卷
《乙未公车日记》四卷 《柳子峪志》八卷 《戊戌公车日记》六卷
《明仙峪记》四卷 《桥梓公车日记》四卷 《砭愚录》四卷
《潜园琐记》六卷 《梦醒子衔恤录》十卷 《游介休绵山记》二卷
《寄慨录》十二卷 《重修晋祠杂记》二卷 《揶揄琐录》 二卷
《刘氏世系谱》三卷 《梦醒子年谱》十三卷 《藜照堂家训》二卷
《遁葊随笔》二卷 《重修孙家沟幻迹》二卷 《卧虎山房诗集》三十五卷
《琢玉闲吟》八卷 《愠群笔谭》二十五卷 《太原县现状一瞥》三卷
《共匪扰晋纪略》十四卷 《赤桥村公所杂俎》三卷 《增秧轩杂吟》七卷
《迷信丛话》十七卷 《弹琴余话》四卷 《从心所欲斋妄咏》五十卷
《唾壶草》二卷 《退想斋日记》二百册 《迷信丛话附录》十二卷
《晋北军事实录》四卷 《倭夷猾夏纪略》十卷 《保存古物委员会纪略》二卷
刘大鹏一生的著述,大致可以分为志书、日记、专题记事、笔记、诗文集、家族史料、摘抄等7类36部书稿,估计有二千万字。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刘大鹏的各类著述情况如下:
一、志书类
1.《晋祠志》的撰写起始于1902年秋。五易寒暑,几次增删,至1907年冬刘大鹏基本完成《晋祠志》初稿的撰写。5年当中,他利用返家时间踏勘了周边的山川、村庄,访问故老、抄录金石碑文、查找历史资料。他的4个儿子也参与其中,“长男玠、次男瑄,襄参校之责;三男珦、四男琎,任抄录之责”(P8)。父亲刘明还给写了序言。
《晋祠志》的初稿共四十二卷,现在出版的《晋祠志》即采用了四十二卷本,全书分为祠宇、亭榭、山水、古迹、宸翰、祭赛、金石、乡校、流寓、人物、河例、公案、文艺、植物、故事、杂编等共16门。基本上概括了晋祠的历史与现状的全部内容,是晋祠建成以来第一部专著。
《晋祠志》完稿后,由于经济所限,为压缩印刷经费,1916年起,刘大鹏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将原稿缩编为十六卷。所以,现在可以看到四十二卷本和十六卷本两个版本,均未在其生前刊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晋祠志》等书稿由晋祠文管部门收藏,得以保存。1979年,慕湘先生在晋祠看到《晋祠志》书稿,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与支持,邀请吕文幸先生共同参与,用时5年,完成了对《晋祠志》书稿的点校工作,并将《明仙峪记》《柳子峪志》《重修晋祠杂记》附于其后,于1986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一套三册。2003年,晋祠博物馆又再版一次,改为一套两冊。在刘大鹏去世40多年以后,这部书稿终于公开出版,了却作者一生的遗憾,也为后世保护、研究晋祠者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2.《晋水志》撰写缘起于刘大鹏父亲的建议(P11)。晋水流域的30多个村庄,3万余亩的田地,千年以来均依靠晋水灌溉,人民得以繁衍生息。但是,历代官府以及各村庄对水资源的占有与争夺也屡见不鲜,争斗不断、诉讼频发。刘明希望刘大鹏能够把晋水流域延续千年的用水规范、例程、取费、疏浚、渠长水甲制度、用工、祭祀等方面的成例做个全面的记录,流传下去,以备查询,杜绝流弊,减轻民众负担。
刘大鹏编撰的《晋祠志》书稿中原有“河例”一门,共有十卷。在父亲的建议下,刘大鹏以《晋祠志·河例》为底稿,从1907年初开始,用时近10个月,在周边村庄做考察访问,补充完善资料,重行编辑书稿。10月初,书稿基本完成。重行编辑的《晋水志》共有十三卷,分为四册。成稿以后,同样因资金原因未能付梓。
刘大鹏在1934年农历八月初七的日记中记道:“予续增《晋水志》五卷,现已成四卷,墨干笔秃,欲购新笔而无钱。”由此可知,刘大鹏后来对1907年完稿的《晋水志》又作了增补,应该是把之后又发生的相关事件及制度的改动做了补充记录。所以,《晋水志》最后的文稿总共是十八卷,而不是十三卷。
《晋水志》的书稿遗失多年,当地政府曾多方寻找其下落而不得。20世纪90年代,赤桥村民温洁偶得一册《晋水志》(1-4卷),并悉心保管。2017年,晋祠博物馆曾专程派人前往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查询《晋水志》书稿的踪迹,希望能够补全这部书稿。但南京之行也没有找到这部书稿,最终晋祠博物馆只能将《晋水志》(1-4卷)影印出版300套。《晋水志》(1-4卷)的出版,对于研究晋水流域千年以来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用水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依然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3.《明仙峪记》写作于1919年。明仙峪位于赤桥村西,属西山九峪之一,煤炭资源丰富。刘大鹏从1914年开始租赁明仙峪内石门窑经营,前后达十五六年之久。刘大鹏经常去照料窑务,闲暇时常在峪内游览,对于明仙峪内的情形十分熟悉。1919年冬,石门窑的号掌杨九锡因患病在家,刘大鹏便住到石门窑上经管窑务。空闲时,刘大鹏即编撰著述,“乃於冬至节前,假窑上之笔墨纸张,即在窑左石室搜罗峪中之所有,如沟壑、峰峦、寺宇、村落、风土人情、出产、户口,详以记之,且系以诗。阅一月有奇,辑成四卷,虽不可为一方之典要,而差足供好游山者之览观。”(P1103)《明仙峪记》的撰写用时一个月,到年底前编辑完成,共计四卷。
《明仙峪记》写成以后,文稿保存在家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晋祠文管部门收藏。1979年,慕湘先生着手点校出版《晋祠志》时,一并将《明仙峪记》点校附于《晋祠志》后,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发行。
4.《柳子峪志》撰写开始于1921年夏,1934年完稿。柳子峪位于晋祠南侧约8里,峪内纵深20余里,是西山九峪中较大的一个。峪内村庄、人口较多,矿产丰富,开煤窑、矾矿者也多。峪内西侧的天龙山是太原县境内的名胜,历代为避暑胜境,寺院、佛像、石窟等历史遗存很多,北魏、北齐、盛唐时期经历过皇家大规模的修建,历代文人墨客也登临吟咏,留下诗篇。
刘大鹏于1914年起,经常往来于明仙峪与柳子峪之间,登峰越岭,对于柳子峪内的情形逐渐熟稔,又多次到天龙山抄录金石碑文,寻找资料进行考证,做好撰写《柳子峪志》的准备。“《柳子峪志》予于今日开始动笔撰辑,由第一卷起,这个生涯未知何日可告成耳。”[1]“因撰《柳子峪志》乃登天龙山入峪中登峰越涧,周游一番,览其形势,以为撰志之材料。”[1]1921年,刘大鹏用时5个月,完成《柳子峪志》一至七卷的撰写。1932年,刘大鹏作为太原县保存古物古迹委员会特别委员,全程参与了天龙山佛像被盗案件的处置,前后历时近两年。案件处理完毕后,刘大鹏将这个经过编辑成册,命之为“天龙山”上下卷,编入《柳子峪志》作为第四卷,《柳子峪志》就总共八卷。这部书对于柳子峪及天龙山的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考证与记录,也为后人研究晋祠周边及天龙山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柳子峪志》的书稿由晋祠文管部门收藏。1979年,慕湘先生点校出版《晋祠志》时,将《柳子峪志》一同编辑点校,附于《晋祠志》后,1986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日记类
1.《退想斋日记》的记录起始于1891年农历十二月初一,到1942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完稿。日记为线装本手稿,共编203册,在收藏过程中有遗失,现实际保存有42年的日记,共167册,由山西省图书馆收藏保管。
刘大鹏在日记中曾总结了人生八本,其中之一即“以退想为快乐之本”,这可能就是他把书斋取名“退想斋”,日记也称为《退想斋日记》的缘故。在他写日记的51年时间里,将他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行所遇,都诉诸笔墨。同时,在日记中对于当时的日常生活、粮食价格、风俗习惯、节日礼俗、学制变革、世风仕风、宗教文化、社会危机、民众生活等多有记录,可称一部小百科全书。他的日记保留到今天,为研究晚清、民国时代的历史,特别是太原县的地方历史提供了非常详实的史料,成为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目。按照其研究价值来讲,《退想斋日记》的研究价值远远超过了《晋祠志》等地方志书。
《退想斋日记》的原稿在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部门收藏,现保存于山西省图书馆。但在转移过程中,有时长9年、共计36册的日记丢失,内容涉及到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宪政改革、太原首义等重要历史,殊为可惜。山西省图书馆对《退想斋日记》十分重视,原稿已不对外开放,专门制作的微缩胶片,可阅读全部内容。《退想斋日记》的原稿因纸张风化严重,山西省图书馆将其列入国家级古籍修复名单,经过几年的努力,修复已经基本完成,并做了影印出版的计划,这部书稿将以全新的面貌与世人见面,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翔实的史料。
2.《乙未公车日记》《戊戌公车日记》《桥梓公车日记》三部日记是刘大鹏记录自己于1895年、1898年、1903年先后三次参加会试的全过程,包括行李准备、赶考的公文办理、亲友送行、备办车马路费、路途的见闻、吟诗作对、京城的往来、报考的详细过程、三场考试的内容和试题、考场内的情况,以及等待放榜过程中的活动、见闻等,《乙未》中还有对“公车上书”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一些记载,凡此种种,成为现代人研究科举制度及近代史的宝贵资料。
这三部公车日记原稿已不可见,但从《退想斋日记》中可以阅读到相关的内容。
三、专题记事类
1.《潜园琐记》为刘大鹏于庚子事变期间在家乡居住时的见闻记录。内容包括两宫西狩路过太原的情形、义和团在山西境内特别是太原县境内活动情况、自己的听闻及眼见、清政府对于后期事件的处理、杀洋事件对山西的影响、赔款的摊派、乡试借闱西安举行、会试移地河南举行等。书中还有他抄录的很多官府公文。1908年夏季,完成六卷书稿。
《潜园琐记》的原稿现在已不可见,但乔志强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借阅、抄写过这部书稿,以此为参考写成多部义和团研究的著述。尤其是1980年写成的《义和团山西地区史料》一书中,基本原文抄录了《潜园琐记》大约三分之二的内容。通过这本书,基本能够了解《潜园琐记》的大概内容。
2.《重修晋祠杂记》完稿于1918年冬,记录了刘大鹏于1915年至1917年组织维修晋祠的过程。期间经历令刘大鹏感慨颇多,他把三年修祠的详细过程编辑整理成《重修晋祠杂记》二卷,“非欲寿诸世以广其传,聊藉此编将实在之情形合盘托出,供一时之观览,俾人知修祠一役,几经魔孽,久乃将经手之二次过程,得以有始有终,告厥成功焉”(P1494)。
《重修晋祠杂记》的书稿一并收藏于晋祠博物馆,1986年经慕湘、吕文幸点校,与《晋祠志》《明仙峪记》《柳子峪志》合辑印刷,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3.《游介休绵山记》完成于1908年夏季。刘大鹏从南席出发,途经介休绵山、汾阳、文水、交城等地游览,共用时20天,期间将沿途所见所闻详细记录,回到南席后又重新整理,写成了《游介休绵山记》二卷,并绘制了绵山地形图,由郝仁普校勘成书,郝仁普、郜祚丰分别作了序。
《游介休绵山记》现收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并已制成微缩胶片版,可公开阅看,对于百年前的绵山状况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4.《重修孙家沟幻迹》成书时间约为1918年。据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中的记载,孙家沟位于赤桥村南,系晋水北河。东部下游村庄经常会偷掘孙家沟沙堰放水,沙堰溃决,赤桥以北村庄就无水可用,吃饭、造纸都有困难。“1918年堤堰溃决一次,南北大寺悉被水患。刘大鹏等提倡改修石堰永杜此患,嗣因下游少数人的阻力遽尔中止。大鹏便将这事的原委并沟的形势、修法、工程、变通、利害以及改修的利益和计划,绘图说明,编就成书,名曰《重修孙家沟幻迹》,大概因其空有改修之名而无改修之实的缘故吧!书凡二卷,手抄本,一切言之甚详,确是改修时的参考佳本,现藏刘家。”(P12)刘大鹏直到晚年仍对此事念念不忘,为自己未能为赤桥人民办成此事深感遗憾。
《重修孙家沟幻迹》的书稿已经遗失,在《晋祠志·河例》中收有部分内容。
5.《弹琴余话》撰写于1923年,在1923年之《退想斋日记》中有“一日未曾出门撰辑《弹琴余话》”的内容,但何时完稿并未记录。
山西大学行龙教授所著《走向田野与社会》一书中有《新发现的刘大鹏遗作三种》(P463)一文,提到了《弹琴余话》,介绍了《弹琴余话》的内容为刘大鹏担任太原县县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时所记,共分四卷。
《弹琴余话》的基本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广为包罗,对民国时期的社会现象做了很多的记录,留下宝贵的资料。
6.《太原县现状一瞥》整理完成于1941年夏,是刘大鹏编辑的最后一本著述,现藏于山西省图书馆。
刘大鹏于1936年就编辑有《太原县现状一瞥》三卷,1941年夏又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该书主要记述了从1932年到1934年间,因太原县政府更改钱粮征收办法,加重了民众负担,刘大鹏慷慨挺身,向山西省政府上书弹劾太原县政府县长陈廼蓉,在山西省政府不予处置的情况下,刘大鹏又上书南京中央政府,在他一再催办下,南京政府饬令山西省政府落实,于1934年恢复旧的钱粮征收办法、裁撤机构以减轻民众负担的过程。刘大鹏一生急公好义,常挺身而出奔走疾呼,为地方民众所尊崇。通过这部书稿也可了解刘大鹏当年为民上书请愿的事迹。
7.《赤橋村公所杂俎》成书时间约为20世纪30年代,书名出现在了1936年重新修订的《晋水志》书稿中开列的书单中(P191),书稿的完成应该是一个逐渐修改补充的过程。自民国以后,地方实行村庄自治,选举村长等人管理村务,村务办理场所即称为村公所。刘大鹏自民国后长期居住在赤桥村,对于村公所的人员在赤桥村的活动情况十分了解。痛恨村长等人滥费公款、设灶吃饭、聚众赌博、征收钱粮、加收浮费、加重民众负担的行为,这些内容在《退想斋日记》中有很多的记录。这部书稿的内容应该是记录了有关村公所管理村政、日常运转的相关内容,如能保存下来,也可作为研究我国基层村庄治理的历史资料。
8.《保存古物委员会纪略》成书时间约为20世纪40年代,民国太原县政府的保存古物委员会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32年11月成立到1937年7月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民国阎锡山政府统治时期;从1940年5月到1942年刘大鹏去世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处于日伪政府统治时期。刘大鹏在这两个阶段均参加过该会的活动,并在其中担任过职务,参加过相关活动。
《古物保存委员会纪略》的书稿现已不可见,但大概的内容应该从《退想斋日记》及其它资料的记载中能够揣摩一二。
四、笔记类
1.《砭愚录》《寄慨录》《揶揄琐录》《遁葊随笔》这四部书稿现已不可见到,内容不详,大概成书时间均在1919年之前。在《退想斋日记》1918年12月19日的记录中可知,这四部书稿已均在之前整理书稿的名单中(P269)。
《退想斋日记》1896年中记道,“余有《砭愚录》一编,砭己之愚耳,非敢令人见也”。可见该书应是作者对自身言行的记录与反思。《寄慨录》之“寄慨”引申为寄托感慨,系作者心有感慨,付之笔墨。《揶揄琐录》之“揶揄”解释为耍笑、嘲弄的意思,大约是写作者所见闻经历之不合正理之事。《遁葊随笔》之“遁葊”为遁庵,作者曾给自己取号“遁世翁”,从字面分析,应当是在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隐居在乡间时的见闻笔录。
2.《梦醒子衔恤录》应当是刘大鹏为父母守丧期间所写怀念父母的文稿。张友椿先生编辑的《太原文存》一书的杂记类(不是碑记)中所收录的刘大鹏撰写的《先妣刘太孺人闺范记》(P342)一文,应当就出自这部书稿。
3.《迷信丛话》与《迷信丛话附录》为刘大鹏从1918年开始撰写,直至他晚年都在不断补充、修改的两部书稿。书稿已遗失。
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记道:“鬼神之说圣贤所不能无,今之新学家不说鬼神,谓世原无鬼神,凡说鬼神者无非迷信之徒。予因此而搜葺鬼神之说,各分其类,拟葺成篇,而又冠以己所亲历之实迹,名曰《迷信丛话》。初行着笔,尚未定为几篇几卷,拟渐次搜罗并不限期,随意撰录,以戌午秋初为着笔之权舆。”[2]“《迷信丛话》十有二卷,业经撰就,于今三年矣。然年年於各卷中添入,日积月累,较初成时篇幅较多,此近来笔墨生涯之一端。”[2]
由日记中记录可知,刘大鹏的《迷信丛话》与《迷信丛话附录》或沿用旧说、或从书中抄录、或听人传言讲述、或抄录报纸,以及自己的一些经历,加以修改成编,内容多是涉及鬼神之说,目的在于劝人为善、戒人为恶。
《迷信丛话》及《迷信丛话附录》的写作前后延续了24年,每年都在添加和补充。在他晚年最后整理的书稿名单中,《迷信从话》写成十七卷,《迷信丛话附录》写成十二卷,两部书稿共计二十九卷。
4.《愠群笔谭》是刘大鹏晚年编辑的一部规模较大的书稿,起笔于1923年秋,大概完成于1936年之前。《愠群笔谭》的主要内容就是来源于刘大鹏能够看到的各类报纸,书中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现了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且不容于群小,遭受小人欺辱的忧伤心态。
《愠群笔谭》也是逐年在不断地增加内容,总共编成了二十五卷。全部文稿已失落无存。
五、诗文集
1.《卧虎山房诗集》《琢玉闲吟》《增秧轩杂吟》《从心所欲斋妄咏》四部书稿应为刘大鹏的诗集。刘大鹏一生的诗作多达万余首,诗作内容涵盖很多方面,所见所想、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能入诗。其中,个人见闻经历、抒发自己的见解的内容比较多。
《琢玉闲吟》是刘大鹏1921年担任太原县县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期间所作诗集。《退想斋日记》1921年农历三月初十中记道:“自来女校,所成之诗另登於册名曰《琢玉闲吟》,取吕温集所言“顾复长之,如滋芝兰之易茂;姆师教之,如琢美玉之易成”之义耳,已订成帙矣。”“予今年已老大,助女教员而教女学生,不啻玊人(琢玉匠也)之琢玉(音月),以期其易成也。此亦予入女校之本心言。”
《增秧轩杂吟》七卷虽然看不到相关文字记录,但是直到1941年才出现在书单目录中,可能是他在日军入侵后,在乡间务农期间所作的诗集。
1918年农历十二月十九,刘大鹏在日记中整理已成书稿时,就提到有《卧虎山房诗集》二十三卷(7500余首)(P269)。《退想斋日记》1930年农历十月十八中记道:“在家整理《卧虎山房诗集》,重分为三十五卷,诗近万首,皆为数十年所妄吟者。”[1]而在1936年的书单目录中,出现了《从心所欲斋妄咏》四十卷的记录(P191)。到了1941年《太原县现状一瞥》中记录的书名中,《从心所欲斋妄咏》已形成了五十卷的规模[2]。刘大鹏晚年虽有诗作,从日记中看,其创作量已比不上70岁之前,所以不太可能在十几年之间就有了多达五十卷的诗文创作,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他对之前的诗作又做了重新整理与编辑,增加了新的内容,改变了卷数。总体上讲,《卧虎山房诗集》与《从心所欲斋妄咏》的内容应该大体上是相同的。当然,从1930年到1942年,又过了12年,诗作的数量在原来的1万多首的基础上应该又有了增加。
刘大鹏的一生诗作数量很多,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他的人生历程。二个大部头的诗集都已遗失,我们只能从现存的文稿中去领略一二了。
2.《醒梦庐文集》在1918年之前就已经成书了[3](P269)。刘大鹏自号梦醒子,文集命名为《醒梦庐文集》。这部书应当是他对自己60岁以前的各种文稿的汇编。因书稿遗失,无法详细了解。
张友椿先生于1931年编撰的《太原文存》中收录了刘大鹏的文章共22篇,涉及论辩、序跋、书牍、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八个大类。其中,传状、颂赞二类的五篇文章原载于《晋祠志》,剩余的17篇则在现存书稿中没有看到。《退想斋日记》1930年农历二月十三中记到张友椿前来借书“前所借之《醒梦庐文集》八卷四本尚未送归”[3](P406)的话语,与张友椿编书时间吻合,可以推断张友椿此时正在借阅抄录《醒梦庐文集》,挑选精品编入《太原文存》。所以,只能通过《太原文存》来推断《醒梦庐文集》的基本架构了。
3.《唾壶草》书稿已经遗失,对于其内容我们也无法知道。根据1918年12月刘大鹏整理的书稿清单可知,其编撰时间也在1918年之前(P269)。
成语中有“唾壶击碎”一词,其故事源于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给敲破了。因此,唾壶一词又引申为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草”字则有草稿、文稿的含义。基于上述解释,《唾壶草》应该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汇总,可称为优秀作文选集。而文集所收内容,應该不止是其本人的,也应该包括外界人士、朋友同学的优秀文章了。与张友椿的《太原文存》有相同之处。
六、家族资料
刘大鹏从中年时代起就着手修订《刘氏世系谱》《梦醒子年谱》《藜照堂家训》三部书稿,但均未保存下来。
1.《刘氏世系谱》共三卷。《退想斋日记》1932年农历六月初九中记道:“黄总监别墅中积书卷不少,有一书柜系《图书集成》一大部……绍斋言购自榆次县。予乃知此书为榆次车辋村同年常乙谌之物。予昔馆于太谷南席村时修予家之家谱时曾借此书中之姓氏谱阅之……”由此可知,撰写时间大概是刘大鹏在太谷南席教书的时候。家谱记录一个家族的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基本内容,古人通过修谱来追根溯源,使同族人可以明长幼、知尊卑,理清脉络关系,了解家族的传承。家谱就是对一个家族历史繁衍的真实记录。
2.《梦醒子年谱》为刘大鹏从中年时期开始撰写,一直写到了他去世前夕。1918年前年谱已完成四卷,1936年完成第五卷,到1941年共完成十三卷。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刘大鹏在60岁左右曾对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做了整理记录,到了1936年之后的抗战期间,已经80多岁的刘大鹏又对自己的人生做了盘点,最终写成了《梦醒子年谱》十三卷。只可惜这部书稿已经遗失,失去了一份可供研究刘大鹏生平详细活动的宝贵资料。
3.《藜照堂家训》写作时间应该与《刘氏世系谱》的时间接近,大体上也是刘大鹏在太谷教学时编辑成书的。藜照堂是刘大鹏家使用的堂号,也是国内刘姓所常用的堂号,出自西汉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
《藜照堂家训》与《刘氏世系谱》书稿已经散失,具体内容就不得而知了。
七、摘抄类
1.《晋北军事实录》由于书稿没有留存下来,具体内容不得而知,成书时间也不好确定。但根据《退想斋日记》中记载的内容看,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增兵华北,作入侵山西的准备,部队还没进来,而日军的飞机已经频繁地飞来轰炸了。大同、忻州、太原的一线军情十分危急,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已是如火如荼。80岁的刘大鹏虽然年迈,但对国家安危依然挂心。所以,《晋北军事实录》可能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将关于晋北的军事行动的听闻、报纸上的报道、政府的各种应对措施等方面的新闻、消息做了详细的抄录和记录,最终编辑成书。
2.《共匪扰晋纪略》成书时间为1936年后,该书稿现收藏于山西省图书馆,有微缩胶片可以阅览。本书内容主要摘抄自当时的《晋阳日报》等报纸,充斥着对中国共产党和所领导红军的偏见与误解,但他整理的这些历史资料,依然可以从侧面为研究红军东征提供参考。
3.《倭夷猾夏纪略》编辑时间从1937年起,完成于1939年,书稿共十卷,现收藏于山西省图书馆,有微缩胶片可供阅览,但仅公开了第一卷的内容,记录的是卢沟桥事變以后国内国际各个方面的情况。这部文稿是对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各方面事件及活动的记录,对研究抗战沦陷区的历史很有价值。
刘大鹏的一生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他伏处乡间,虽无力改变现状,却用手中的笔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刘大鹏一生,至少有70年的时间都在奋笔书写。庚子事件以后,他科举之意渐淡,把为后世留下著述作为自己的追求。而到了民国以后,他的著述更成为了无意识的自觉行为,成为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到了晚年,即便家里困窘得连纸笔都不能常有,也要搜罗各种可用的纸张,修剪秃笔,把著述进行下去。今天能够通过这些资料去更加全面地研究那个时代的我们,不禁对著者产生深深的敬意。
(责编:唐越)
Liu Dapeng's Writing Career
Liu Weidong
Abstract Liu Dapeng, a scholar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devoted to writing all his life. He wrote a total of thirty-six manuscripts in seven categories, including local chronicles, diaries,thematic records,reading notes poems, family historical materials, excerpts, etc.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his writings has become important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microhistory. Based on the available material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cribe the general situation, social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Liu Dapeng's writings in his lifetime.
Key words Liu Dapeng Wri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