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优化与创新策略探究

2023-11-21张东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1期
关键词:教务管理人员部门

[摘           要]  高等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需要在全面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有序推动高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为实现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工作目标,教务管理人员需具备大局观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将各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进行系统化管理,逐步提升教育改革与实践工作成效。将着重探究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创新策略。

[关    键   词]  高校;教务管理;优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177-04

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各岗位工作人员,需要将行政管理、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和观念融入日常工作环节之中,保障高校各学院专业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尤其在征集各学院专业教师的课程安排信息资料过程中,教务管理部门需充分重视教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以及协调性,避免影响其他部门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保障高校教育改革目标能够精准落实。

一、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特征

(一)复杂性与烦琐性

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全面收集与学科专业教学活动相关联的信息资源,管理事务相对比较复杂,内容比较烦琐,非常耗费人力、物力,易影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1]。高校各学院专业的教务部门,需要以主校区的教务管理部门为领导,结合各学院专业的教学活动开展现状,对教务管理体系中的细节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处理,例如日常考勤、教学场地调整等管理事务,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所需要负责的工作内容,会直接影响各学院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因此对教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内容,非常烦琐,并集中体现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计划制订、课程专业设置和调整等层面上,各学院专业师生均需要从教务管理部门处获取信息,才能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需要以教育改革目标、教学研究目标为导向,才能统筹兼顾各学院专业的差异化教育管理需求[2]。

(二)协调性与沟通性

在现行的高校教务管理体系中,教务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沟通和协调等管理事务层面上,因此会直接影响各学院专业与教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对称性。高校各部门均需以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和政策规定为导向,因此教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敏感性,并需要在沟通协调各部门、学院专业负责人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挖掘信息资源,避免在某个教务管理工作环节中产生错误信息,因而影响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准确性[3]。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需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管理目标、教育改革目标基础之上,对各学院部门工作人员所反馈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并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保障信息资料的实时性满足实际要求。协调性与沟通性是确保高校教务管理体系顺利运行的关键,并需要从人本理念的角度,对沟通协调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确保高校各学院部门的信息资料与实际教务管理需求相匹配,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4]。

(三)嚴谨性与规范性

在现行的高校教务管理体系中,严谨性与规范性是引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关键,并需要在全面贯彻落实政策规定的过程中,逐步明确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实施目标,并以精准的信息处理结果为导向。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严谨性,会集中体现在细节把控、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等层面上,并需要将琐碎的管理事务统筹兼顾在具体管理维度之上,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5]。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会集中体现在贯彻落实教育部门颁发的政策规定和通知文件等层面上,并需要结合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实际运行情况,针对性采取教学改革和创新举措。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需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并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任务,并以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目标为导向,保障各学院部门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高校教务管理部门需要及时传达上级教育部门颁发的政策规定和通知,对教师、学生群体所需要履行的权利、义务等内容进行明确界定,协助高校不同部门顺利完成教育改革工作目标和指标。

二、高校教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优化方向

(一)管理制度服务化

在现行的高校教务管理体系中,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务管理工作内容的重要实施依据,并在健全管理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会直接影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对各学院专业的教学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决定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否端正,若将管理制度进行服务化设置,则能够营造出有利于高校师生发展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并从中挖掘各学院专业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层面上存在的不足。通过管理制度的服务化建设,高校教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从全新的角度挖掘信息资源,并对教学运行、教育质量监管、学业评价、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层面上的管理事务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出更符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的工作流程等成果。管理制度服务化,有助于高校师生重新认知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确保教务部门各项工作成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需要从优化理念和明确管理细则等层面进行创新改革。

(二)管理技术信息化

在高校教务管理体系的转型创新发展阶段,管理技术的信息化是逐步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并需要将复杂、琐碎的管理事务进行系统化整合和分类管理,才能保障各学院专业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在对高校信息化平台进行创新应用的过程中,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中的业务流程和功能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校验分析,以实际教务管理工作需求为导向,逐步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效率。管理技术的信息化,需要以全新的教务管理服务组织体系为基础,确保各项系统服务项目均由专人负责,确保高校门户网站、内部教务管理系统和工作职能能够精准衔接。管理技术的信息化,与高校现行的教务管理系统平台功能有效衔接,更需要以高校计算机学科或者信息中心提供的业务功能模块为基础,积极拓展系统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协助高校师生快速处理系统内部信息资源。

(三)管理队伍精英化

在现行的高校教务管理体系中,管理队伍的精英化,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落实,并需要在提高管理队伍建设质量的基础之上,规范化履行教务管理服务职能,为高校师生提供精准的教务服务项目,确保教务管理工作内容均符合实际需求。管理队伍的精英化,是顺利履行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基石,并能够支撑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渠道,将教学管理、课程管理等具体职能体现在管理流程之中,逐步提升教务管理工作效能。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实施管理工作的重要主体,并需要结合工作岗位和具体职能范围,统筹兼顾教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和落实需求,确保各学院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各学院专业师生所反馈的信息会分级汇总到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处,对存在错误和偏差的教务管理内容进行集中纠正,精英化的管理工作队伍能够快速提升管理效率和工作内容的精准度,并为高校师生提供创新管理服务,将教育教学成果等信息资源共享到信息系统平台中。

(四)管理评价科学化

在高校教务管理体系中,管理评价的科学化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成果的准确性、规范性和严谨性,因此教务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出一套符合实际情况和改革需求的评价体系,对评价标准和权重等要素进行顶层设计。在设立高校教务管理评价标准的过程中,教务管理部门需要将教学管理等具体工作职能的实施成果进行分类管理,并将奖惩措施落到实处,与高校师生共同监督教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通过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各项工作职能与成果能够直观展示在各部门和师生群体面前,有助于强化行业监控和监督效应,切实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准确性。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在重构管理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实际管理工作需求和成果为导向,对管理模式、管理流程的创新改革进程进行动态监控监督,确保教务服务内容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并在高校师生的共同监督之下,逐步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能和规范性。

三、当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不完善

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務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集中体现在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管理系统、管理流程等层面上,从而直接影响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正常稳定运行。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不完善,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度产生了负面影响,难以整合琐碎、复杂的教务管理事务,还会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落实。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一般由高校信息技术部门进行系统研发和部署应用,因此难以结合教务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版本更新,对业务流程、功能模块的认知存在偏差,会额外浪费人力、物力在系统更新和服务器维护等层面上占用过多资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资源,并未与时俱进,与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果未被转化等客观因素有关,难以保障信息系统平台中业务功能和操作流程的准确性,会对高校各学院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团队安排等管理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教务管理效率。

(二)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构成比较复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难以提高管理队伍的建设质量和沟通协调效率。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并未对教育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具备较强的感知能力,在经过短期岗位培训之后即投入复杂的工作体系之中,难以发挥出中青年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潜力。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与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人才选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有关,因此并不能积极配合上级教育部门颁发的通知规定,对教育改革目标的顺利落实产生严重阻碍。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三)管理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对高校现行教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的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对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并不健全,会直接限制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教务管理部门适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并未凸显出行业竞争力,因此一些高校的教务管理团队内部流动性比较大,难以留住一些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容易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高校教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撑作用非常显著,但是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对岗位薪酬和绩效考核等内容并不重视,因此难以提高教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职业竞争力,还会影响本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态度。管理岗位的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与高校的部分管理制度滞后、行业发展需求等因素有关,繁杂的工作内容与岗位薪酬并不成正比,无法发挥教务管理的服务优势。

四、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路径

(一)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

在逐步优化和创新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模式的过程中,教务管理部门需要重点提升本部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并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职责和内容,细化工作分类,并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培训和技能传授模式,逐步掌握工作技能和信息技术方法。在逐步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的过程中,高校教务管理部门需要结合专业技术和管理类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和潜能,通过定期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和测评等管理活动,重点挖掘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培养需求。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需要保障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工作目标进行深度解读,在此基础上与各学院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协调,确保管理服务工作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需要以推动教务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为目标,结合高校教务管理服务内容的创新改革要求,更新岗位技能培训资源。

(二)培养教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

在对高校教务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优化的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会直接影响上级教育部门政策落实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从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研究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积极探索,从创新的角度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培养教务管理人员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各类工作岗位职能和复杂的工作内容,普遍会限制管理人员的想象力和信息敏感度,因此需要在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突出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严谨规范、沟通协调、复杂烦琐等特征入手,培养管理团队的创新思维更加关键,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各级别管理人员需要全面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对教学管理手段进行更新完善。培养教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可以从全生命周期理论、全过程理论和先进的管理工具入手,定期培训管理技能等内容,实现阶段性的教育改革目标。

(三)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在逐步优化创新高校教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只有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沟通协调,逐步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和功能模块,才能为高校师生和合作单位提供创新和高质量服务。在逐步完善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过程中,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到教务管理部门进行调研,整合不同工作岗位人员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实际管理需求,拓展系统平台中的功能模块,逐步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和教务协调性。在逐步完善信息系统功能的过程中,高校信息技术部门需要对门户网站、内部业务系统的数据通信接口进行分级安全管理,在线上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逐步突出高校教务管理业务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新增的业务流程和功能模块作为岗位技能培训的重要资源。完善的信息系统功能,是有效提升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基石。

(四)健全系统化的考评激励机制

结合高校教务管理体系的实际优化创新需求,教务管理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共同健全系统化的考评激励机制,并对不同工作岗位适用的考评激励标准进行权重分析,将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有机融合,逐步激发各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健全系统化的考评激励机制,并在高校内部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对人才选聘和职称评审晋升等管理工作有积极的推动性作用。高校教务管理部门需要逐步提高绩效考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构建规范化的职业发展体系,将考评标准和激励措施公示在部门内部,以此激励工作人员提高管理效率和积极性。在定期培训教务管理人员的过程中,需要将系统化的考评激励结果作为人才招聘的重要实施依据,并定期更新评价标准的主客观权重比例,逐步增强本部门管理人员的职业归属感,逐步形成有一定竞争力的教务管理创新模式。

(五)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政策落实

在对高校教务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优化的过程中,教务管理部门需要从健全管理制度体系等创新改革目标入手,并逐步强化制度保障,强化政策落实力度,对上级教育部门颁发的政策规定和通知文件进行创新解读,才能明确教务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和岗位职责。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敏感度,才能在健全管理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将本部门所整合的信息资源进行精细化分类,并合理运用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管理理论方法,对新颁布的政策落实目标进行创新解读。高校教务管理人员需要将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机融合,及时更新管理观念,建构服务型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体系,需要规范化分类教务管理部门的各项工作内容,例如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教师管理等内容,协助高校师生明确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落实目标。

(六)拓展教务管理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渠道

在对高校教务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优化的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需求,积极拓展本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渠道,并合理运用信息化系统平台,加强业务层面上的沟通和交流,立足于实际教务管理服务需求和工作职能,及时解决本级部门和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等问题。在拓展多个部门的沟通渠道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需要高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对教务管理工作内容的相关责任方进行严格界定,确保教务管理工作成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落实。高校教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整合和共享能力,并在打通沟通渠道的过程中,明确教务管理工作目标和考核评价标准之间的相关性,避免影响教学信息的反馈结果实时性和准确性。拓展高校教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有助于形成多部门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进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教务管理创新与改革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务管理人员需要以制度保障、管理业务创新目标为导向,及时转变管理服务理念,协同各部门工作人员整合教务信息资源,加强本部门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設和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苏瑞东.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转型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2,24(24):102-104.

[2]蔡丽珠.大数据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务管理数字化发展研究[J].科教导刊,2022(33):20-22.

[3]池毓江.高校教务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22(38):92-95.

[4]刘威.加强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2,38(3):109-113.

[5]薛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3):118-121.

◎编辑 鲁翠红

作者简介:张东雪(1994—),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务管理人员部门
教务排课对高等院校教学运行的作用分析
浅析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培养
以培养方案为核心的教务管理系统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7部门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