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海报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2023-11-21林朝荣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了推动课程思政在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方面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将价值观引领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海报设计课程通过挖掘课程独特设计文化和当代价值,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组织形式,探索运用企业角色模拟的团队管理模式进行项目式教学的实践路径,以赛促学,重点提升学生的公益心、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即以培养学生创意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线,技术技能培养与正向价值观养成教育相互融合,实现德技并修。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德技并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153-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课程思政教育是提升学生设计价值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为此,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构建“大思政”格局,要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此背景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海报设计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方法[2]。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3]。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收集潮流创意、设计新技术,提炼专业课程中德育元素、文化元素以及工匠精神,结合专业课程属性萃取课程思政元素,并与课程内容巧妙结合构建教学实践项目。以实践项目为载体,探索运用企业角色模拟的团队管理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创作设计作品,将内容转化为视觉输出,在起到思政宣传作用的同时增加学生价值成就感,实现课堂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与思政元素的双向结合,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一、主要做法
(一)“一主线两融合”,定位课程思政目标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
专业课不是思政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必须做到专业属性不变。海报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课,根据自身课程的特点,海报设计课程将创意设计与创新思维结合、将技术技能与正向价值观相结合,锚定德技并修的课程目标,将海报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定位为“创意主线、正观护航”,即以培养学生创意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线,技术技能培养与正向价值观养成教育相互融合,实现德技并修。
(二)“一挖掘两应用”,分类构建课程思政资源
一般情况,专业知识的教学往往比较务实,强调技术技能的真实掌握,而思政教育所注重的则是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从目前使用的教材来看,绝大多数编写者还未有意识地突出某些方面的思政元素,自觉地将思政元素融进教材并且以一定的方式彰显,也不会有意识地围绕某一个思政元素来阐释知识点。
海报设计课程通过甄选思政资源,萃取公益类、商业类、文化类3类思政资源,构建形成了9大主题、26个基本类型、98个元素点的课程思政资源,完善课程案例,将属于专业知识范畴的“真”有机地融入“善与美”,较好地解决了专业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见文末图2)。
(三)结合课程项目,教学内容融合两大元素
藝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往往蕴含着比较丰富的思政因子,有着巨大的思政潜能,但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将这些思政因子挖掘出来、利用起来、激发开来,那么课程思政的效果也无从谈起。海报设计课程以课程基本教学内容为基础,遴选引起当代大学生最关注共情的社会现象和热点话题[5],尤其是结合最新热点事件,收集潮流创意、设计新技术,融合技术技能项目库和思政元素库“双库”资源两大元素,重构课程教学模块项目,形成新的案例,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受到教育,提高课程思政效果(见文末表1)。
例如,在最新一期的课程教学中,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事件这个最新的热点事件引入,组织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理论讲授结束后实操环节让学生以“反战—和平”为主题设计海报作品,在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见图3)。通过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观。
(四)“学、练、展”结合,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海报设计作为一门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实践部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成果外化的展现。课程实践教学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堂环节往往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能见成效的环节。
海报设计课程在课堂实践教学部分的组织上推陈出新,有机嵌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了驱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外,还创新与实践课堂思政教学手段,开展课程作业“随手展”活动,将学生打印或手绘的海报作品在课堂内进行粘贴展览,通过这样的形式,常态化地促进学生对待课程作业的“匠心”,同时将学生海报作品所蕴含的思政内容潜移默化的扩大印象面,增强了课程思政的效果[6]。
(五)以“赛”促学,提升教学效果
海报设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简称大广赛)等比赛的能力评价导向高度契合,而且课程内容与赛事内容关联度较高,课程融入竞赛内容,能体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成效。本课程将各类比赛项目引入课堂实践中,采用模拟企业角色的团队管理方式,以项目式教学的方式进行训练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大广赛公益组“我们有信仰”项目竞赛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创作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成功案例组织形式如下:
1.团队分工
在作品设计过程中,教师安排团队成员采用基于模拟企业化运营模式进行合作和分工,具体分工情况如表2所示。
2.作品创作
本设计主题团队的两位同学在海报创作设计过程里,通过对“家国情怀”的调研、分析,经过头脑风暴,以建设新中国杰出贡献代表人物为设计灵感进行创作。团队充分利用海报设计思政课题中的两大资源库的资源,提取了袁隆平、焦裕禄、雷锋三位代表人物形象进行设计创作,同时吸收了技能技术项目库里的人物形象处理技巧——版画绘制的方法,以人物形象与版画相结合的形式体现出无数青年英雄以青春血性,担起民族复兴的盛世伟业,体现“吾辈青年当有为,方能不负韶华,不负伟大时代”的设计理念。
本组团队设计的作品《信仰之根》(见图4)荣获第14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浙江省赛区二等奖。在参赛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精心打磨,培养了学生修改作品耐心的工匠精神;通过基于模拟企业化运营模式进行合作和分工管理,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学生传扬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整个指导过程也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本门课程中该项目的三大思政点(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传扬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修改作品的耐心)。
(六)“分类多维度”,构建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不能用单一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也不能简单量化。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结果的判定要依据是否有利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实施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掌握,并是否体现设计学科服务社会的专业属性。
本课程在实施评价中依托浙江创意园,构建了由学生、教师、企业共同组成的评价机构,形成了“分类多维度”的多元化评价机制(见图5)。课程考核的评价由“课内评价+课外评价”两个部分构成。课内评价通过“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进行评定,课外评价则重点考察课程作品效果,尤其突出标志性成果的评定,即考察课程作品的竞赛成绩、对外宣传效果等。
二、经验总结
(一)融合思政课程理论
将思政课程的“道”“体”与专业类别课程的“器”“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政课程主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专业类课程蕴含的学科伦理、人文观照、社会关怀等有效衔接,最大化地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能和育人质量,解决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够鲜活和不够系统,思政元素附着体内涵不够丰富,不能完全满足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个性化思政兴趣点的激发问题。
(二)挖掘自身特色
相比其他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的海报设计在融合思想思政教育上具有独特优势,认清这些独特优势,充分挖掘这些思政资源,重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和传播教育功能,真正实现好中央文件“加强课堂教育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等要求[7],解决专业课堂中思政要素简单“移植”和“嫁接”,融入角度不巧,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的问题。
(三)探索新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必备指标。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驱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有机嵌入落实课程思政元素,创新与实践课堂思政教学手段,根据课程特点将各类比赛项目引入课堂实践中,同时模拟企业角色的团队管理方式,以项目式教学的方式进行训练操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公关等能力,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研、以赛立德的目标。同时设计的作品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学生共情和响应度高,以作品为载体表达美、践行美、传播美,解决了从课程思政元素输入到思政元素输出的转化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艺术设计类课程学习需求明确的特点,教学策略基于问题式、协作式、项目化等各类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将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合理定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甄”“萃”“选”的手段,重构课程教学项目;发现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以点带面,以学带教,创新教学方法,让教与学能够始终齐头并进,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贯穿于多样化的教學方式和学习活动之中。同时通过企业化运营式的项目化管理,以赛促学,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传扬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寅,周莹.“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湖南包装,2022,52(4):204-206.
[2]张智艳,阳征会.面向“立德树人”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伦理创新教育研究[J].湖南包装,2021,36(5):167-170,184.
[3]马宁,邓伊楚.“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艺术广角,2021(3):263-266.
[4]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5]邹锋,刘键.设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38-40.
[6]唐伟键.高职院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与实践[J].艺术家,2021,(11):61-63.
[7]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3):25-31.
作者简介:林朝荣(1977—),男,汉族,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