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浅议

2023-11-21王扶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1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摘           要]  以“为什么建设、怎么样建设、建设成什么样”的思路讨论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建设。首先,分析了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意义。其次,梳理了课程思政中心的当前任务与工作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原则、方法与具体内容等。最后,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与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展望了达成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远景,指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发展路向。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113-04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安排。目前,课程思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从文献来看,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课程思政中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其建设进行探讨,以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有所助益。

一、应时而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的逻辑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力的组织保障。《纲要》对部、省、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均提出了要求,其中提道: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实施机构,笔者在2022年对全国82位教育管理人员进行调研,75.6%的受访者表示为教务部门,14.6%的受访者表示为课程思政中心,4.9%的受访者表示为学校党委,另有4.9%的受访者表示为其他部门(分别为教学质量管理中心或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受访者认为最适合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部门依次为课程思政中心、教务处、各教学部门、学校管理层,占比依次为32.9%、29.3%、25.6%和12.2%。

笔者认为,为有效有力推动课程思政落地见效,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组建课程思政中心等专责机构,以便有效有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课程思政建设根本目的的要求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其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服务于高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大思政”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突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导向,正在引导和重构新的育人实践,这与以往教育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实践显著不同。育人是高校的本责,“大思政”理念下的育人工作首先需要做好顶层的统筹规划,需要规划、实施、评价、保障等多个部门的配合,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可成立课程思政中心,以适应当前的形势,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大转变提供咨询和顶层规划。《纲要》要求,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直接抓人才培养工作,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因此,课程思政中心应由高校领导层负责,一方面是高校人才培养主责需要,另一方面也便于各部門的统筹协调。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

课程思政作为新的育人实践,需要专责机构解决一些新问题,其“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课程思政对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由于受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过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传授,忽略了知识与技能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抑制了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造成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导的疏离[1]。课程思政突出了课程建构精神的育人内涵,旗帜鲜明地要求课程发挥育人作用,将立德与求知统一起来,这对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2.课程思政对教学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点明了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特性,隐性教育将教育目的潜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无意识心理作用的感染、陶冶和认同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2],因此课程思政在教学实施中强调思政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

3.课程思政对教学效果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目标需要有新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在学生身上体现为价值养成与认同,对学生思想的评价相对知识及技能的评价更为复杂和困难,这对教学效果评价而言是新的挑战。

总之,应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行政专责机构自上而下统筹协调、一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下,专责机构应以学校管理层人员为直接负责人,以教务处和各教学部门为参与和实施部门,以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为咨询部门,形成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机制。

二、扎实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制度及工作内容

课程思政中心的建设运行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服务于新的育人实践,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来看,课程思政中心负有指引学校育人工作的责任;从课程思政新的目标要求来说,课程思政中心要做好教学工作顶层规划设计、标准制定、贯彻实施等方面的工作;从新的教学实施要求来看,要帮助教师提高思政能力,包括教学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培训、示范、指导两个方面;从新的教学效果评价要求来看,要做好考核评价工作。

教育部于2021年确定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其中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目的是强化示范引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促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指导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资源建设,开展培训、观摩交流活动,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基于以上考虑,参考教育部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工作要求和一些院校课程思政中心的工作职责,笔者梳理出以下工作内容和制度。

(一)做好育人制度设计,服务新的育人实践

顶层设计是保障课程思政落地见效的首要条件,顶层设计首先要转变理念,以育人理念为指引规划一切工作,如此方能避免将课程思政视为一项机械的工作任务而刻意为之,才能落地见效,避免因形式主义而不了了之。其次,要形成良性的机制,以保障理念的贯彻与育人工作的开展实施,可以从弱化成果导向、为教师潜心育人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营造尊师重道氛围等方面入手。课程思政中心要在理念贯彻和机制形成两个方面不断探索,服务新的育人实践。

(二)完善课程思政中心运行机制

1.明确各部门责任

课程思政中心主要是作为一个协调机构发挥作用的,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与具体工作任务,从而扎实地将课程思政纳入各部门日常的工作之中,确保课程思政中心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常态化工作运行机制。

课程思政中心应持续完善顶层设计、路径规划、理论研究等工作。以学年为单位,定期组织教师的培训交流工作、优秀案例示范观摩工作、建设研讨工作、考核评优工作。教务处应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学设计等人才培养规划环节中将课程思政目标贯彻进去;在教学实施环节,实施教学督导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在教学后环节,组织教学评估、成果奖励,并及时向课程思政中心反映基层教学情况。各教学部门指导督促课程团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标准制订、教学内容选定,定期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探讨,提炼典型案例,做好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咨询部门应及时做好宣传、咨询、反馈、建议等工作。

2.诊改制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反馈是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功,是实事求是避免形式主义的有效措施。课程思政自推开以来一直在摸索前进,实践效果需要检验,通过调查反馈,不断诊断改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螺旋上升。广义来说,课程思政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的思想教育实践,为党为国育人是其根本旨归,因此,应面向全体教师、学生、管理者、企业开展调研,并适时进行问题经验总结反馈,不断推动实践的深入。

(三)做好教学实施顶层规划、标准制定和贯彻实施

1.将课程思政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之中

课程思政要依靠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但并非放任不管,任其自流,需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引导。为此,应将课程思政实施纳入教学管理之中,不断提醒激发,切实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逐渐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学设计等人才培养规划环节,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目标要求,唤醒教师的育人意识,增强育人责任。其次,在教学实施环节,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定期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探讨,提炼典型案例,时时提醒并督促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实践中。最后,在教学后环节,组织总结评优,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2.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体系

为保证课程思政有效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应先对人才培养方案、課程标准、教学设计提出具体的实施规范,从形式上对思政融入课程内容做出规定,以规范和引导教师实施,最终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人培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纲要,具有定向把舵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贯彻育人理念,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结合各专业不同产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并明确思政目标体系。另外,依据目标,以“德技并修、育训结合”为主线,构建出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涵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类型,分类承担思政目标,形成思政目标与课程对应的专业思政矩阵。

课程标准的编制应根据专业思政矩阵,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目标细化到具体的章节内容中,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思政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对思政教学条件、课程资源等提出具体建议和要求。考核评价要将过去单一的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考核转变为对课程实现德育功能的同步考核,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

增加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标准要求,教学设计表中要明确每次课的思政目标、思政元素、融入点、思政载体(名人事迹、新闻事件、纪录片等)、融入方式、教学方法等,明确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的安排。

3.制定标准提高教学规范性

(1)思政元素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元素的选择涉及人才培养方向问题,必须严肃对待。从笔者的调查结果看,教师在思政元素选择时,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常常基于自身的理解界定一些概念,出现概念的模糊性、泛指化问题,消解了思政元素的严肃性[3]。另外,思政元素的选择也存在碎片化问题,缺少系统化设计,无法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体系,让学生感到价值引领的生硬和杂乱无章,必然也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4]。因此,应尽快出台思政元素选择指引,形成系统的价值导向纲领,适度规范教师的选择方向和内容。

(2)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建设成效的参考指标,也是考核的基础,但立德树人成效的考核很难量化,难以找到“硬指标”,育人工作往往是一个“软任务”。评价应力求精准全面,反映教师课程教学、教书育人的成效,避免产生为考核而考核等不良倾向。

评价虽难且不见得可靠,但依然要进行尝试和探索,可以在形式上先进行规定,制定评价方案,逐步积累改进,使其逐渐趋于科学、合理。评价应以课程为基本评价单位制定评价方案,开发评价工具量表,明确信息采集途径和方法,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层,评价维度参考学生获得感、课堂平均实施次数、融入效果、学生参与度与课堂表现、话题讨论情况、教师自我评价等,多主体多维度综合后获得一个评价结果。

(四)不断提升教师思政能力

1.研究制度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课程思政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知识,这些知识是专业课教师所欠缺的,同时,这些学科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以便解决目前实践中低效率重复难以深入的问题和经验效果的说服可靠性难题。同时,通过项目研究,促进教师自我提升。因此,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解决理论问题,另一方面提升教师能力。

首先,课程思政中心应充分发挥咨询部门的智力优势,就推进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其次,广泛调研,征集问题,并根据反馈形成规划课题,邀请或组织教师研究。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支持教师根据教学所需深入探索。最后,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省、市、学会等平台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2.培训与指导制度

教师的思政能力仍然是目前困扰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问题,也是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堵点,必须通过培训尽快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思政能力一方面表现为思政人文素养等个人特质,另一方面表现为授课技巧,因此,培训应将这两个方面作为重点。

首先,应重视教育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充分利用教师入职培训时机,做好新入职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利用专业技术培训等更新老教师的理论知识;抓好教研活动,着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学能力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其次,提高教师的思政知识储备。利用党建活动、支部书记讲党课等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通过读书活动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再次,在校内遴选出一些优秀案例、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示范专业,定期组织相关的教学团队进行课堂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最后,关注全国其他院校的建设经验,建立校际联系,邀请其来校开展讲座,也可组织教师参加国内相关的培训交流会。

课程思政中心应承担起咨询职责,对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予以指导,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五)不断提高考核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考核评价最直接的作用是激励,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压实责任,树立榜样,核心是构建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要实事求是,结果要令人信服,力避形式主义和“唯帽子”倾向。

考核评价分为对教学部门的考评和对教师的考评两种。按教学管理要求每学期组织专家对各教学部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考评,内容包括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体现、科研立项、教研活动、督导检查记录及成果等。在日常的教学检查活动中,检查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情况,包括教学资料、课堂教学等。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将各教学部门课程思政的实施推进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與教师年终考核等级评定、评优评奖及职称晋升挂钩,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三、远景展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发展路向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狭义上讲,课程思政是以学科课程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突出了课程建构精神的育人内涵,强调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导向,调动了广大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是对“大思政”理念实践的一次有力推动,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必须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高校的基本责任。当前一些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存在差距。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因此育人的教育工作也应是全面的、整体的[4],人类历史上早期的教育,都是综合性、全面性的教育,是将教做人与教做事融合在一起的,我国传统教育更是将修身立德作为教育的立足点[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申,教育的宗旨不仅关系到收获技能,形成完整人格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以此作为推动教育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一些家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及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也是这种理念的反映。对此,高校责无旁贷,必须做出一定的回应,要及时转变理念,回归初心,回归本分,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规划一切工作,久久为功,不断提高育人成效,方能在时代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可见,课程思政的目的要求与高校及教师的责任要求是一致的。其实,抛开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不谈,就价值而言,两者与课程思政的目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如果学校和教师做不好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中心建立的目的在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从短期来看,课程思政中心的主要工作在于统筹解决前述的一些问题,响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从长远来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有赖于新的育人体制的支撑,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特征决定了课程思政必须依靠教师和学校的主动性,而实现学生价值养成与认同的育人工作同理也依赖于两者的主动性,因而课程思政中心的任务在于促进并形成这种育人体制,这种体制是在(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指导下的以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和标准的教育体制,是将育人渗透到学校全部工作过程中并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为的一种模式。当前,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都已自觉践行育人使命,现有部门机构已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真正践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育人职责,专责机构也完成了其自身使命。这是我们所乐见的,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漫长的过程,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175(3):54-59.

[2]肖文,周俊,董英,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隐性教育及载体探索[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5(1):64-67.

[3]王郢,方癸椒,朱小君.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构建的教育学逻辑[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16-23.

[4]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9):28-33.

◎编辑 鲁翠红

①基金项目:2022年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体系构建与教学方法选择”(项目编号:2022SZX179);202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课题“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标准、制度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GG016)。

作者简介:王扶义(1984—),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桥梁施工与健康监测、路桥专业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