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高职化学通识课程

2023-11-21杨光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1期
关键词:通识思政高职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校党建工作之一是要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和锤炼高尚品格,二者的内涵与通识课程具有高度融通性。以生活中的化学为例,从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教师团队组建、企业技能大师参与教学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党建+课程思政”赋能,建设化学类通识课程。

[关    键   词]  党建;课程思政;高职教育;化学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045-04

新时代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不能局限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精湛技術能力的锻炼,更要重视学生品德修养、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的培育,要立足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着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确保其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要强化立德树人的导向设置,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协同引领。落实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在各类课程中开展思政课堂即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用”,从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思政教育内化于心,最终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高职通识课程开展“党建+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

党的领导是我国高校的最大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政治保证。高校开展持续、深入的党建工作,可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促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增强教师的政治信仰,提高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改变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两张皮”的现实问题,更关乎“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方向性和根本性问题,对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和师资队伍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一方面,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的摇篮。在职业教育中全方位践行“党建+课程思政”引领的德育,是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最终成长为大国工匠,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根本保证[2-3];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教学设计中,开设通识课程的初衷就是为了贯彻落实“文化育人”和“复合育人”。通识课程不仅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助于高职学生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和党建工作不但在内涵上与通识课程具有高度的融通性,而且理应是通识课程最核心的输出内容之一。因此,在通识课程中融入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即“党建+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培养新时代合格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举措。

二、高职通识课程“党建+课程思政”现状

高职党建工作贯彻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可以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让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共同落实好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党建工作成效的理想载体。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相辅相成、互为抓手的内在联系,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充分融合、齐抓共建,在客观上将有助于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5-6]。此外,无论是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还是其融合后向通识课程的渗透,最终的落实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政素养以及课程内容的思政设计。从上述角度出发,本文概述当前通识课程在“党建+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四点不足。

(一)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较低

近年来,高校在党建工作和课程思政工作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也分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鲜有关于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探究和实践。在过往工作中,党建工作更注重与思政理论课程的结合,而课程思政更是甚少从党建工作的视角切入[7]。党建工作和课程思政的不联动甚至相互孤立,极大地阻碍了“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效率,不可避免地使德育陷入事倍功半的局面。

(二)教师单兵作战,没有发挥集体优势

“党建+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而宏大的工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发挥集体优势,多位专任教师围绕同一课程,集体探讨,互相取长补短,甚至共同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促进课程“党建+课程思政”模式走向成功的有效措施之一。尤其对于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的通识课程而言,团队教学更是其最佳的教学方式。但遗憾的是现实中甚少有以团队教学形式开展的通识课程,这在无形中降低了通识课程“党建+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课程的“党建+课程思政”内容缺乏吸引力和灵活度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之间要做到自然衔接、顺势过度,避免产生割裂甚至冲突。对于自主学习习惯有所欠缺、文化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而言,过于理论化或远离生活实际的党建和思政内容无法吸引他们足够的关注度,更遑论润物无声地渗透[8]。此外,不同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面向的是具有多样化专业背景的学生群体。受专业课程建设思维定式的影响,通识课程中设计的课程思政内容往往没有考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拓宽学生的德育知识汲取范围。

(四)教师远离行业前线,难以构建具象化的思政情境

专任教师长期根植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储备和传授,缺乏行业实践持续的积累,对行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和重大事件的涉猎较为薄弱。因而專任教师在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环节甚少有涉及自身经历的案例,往往都是讲他人之事、述他人之功。这样的思政课堂代入感不强,不易为学生构建具象化的思政情境,导致思政内容较难突破学生的质疑防线,较难获得直击内心的效果。

三、高职通识课程“党建+课程思政”实施的四点见解

(一)以教师党支部为抓手,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教师党支部既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建设对象,又在课程思政中承担着主体责任。以教师党支部为抓手,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党建与课程思政融通融合的手段。

其一,将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的重心明确为课程思政建设。以党的基层堡垒为主阵地,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为指引,持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学习,全面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政能力、思政意识、思政素养。以教师党支部的建设为契机,为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其二,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明确为支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创建相应的激励和制约机制。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性和获得感,将课程思政转变为一项具有教师内在驱动性的工作;适度的制约机制可以防止耽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佳发展时期,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生活中的化学课程为例,本课程2017年设立之初担任授课的2位教师均来自“霍夫曼团队、材料工程专业教师党支部”,在课程建设和支部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党支部其余4位成员相继加入教学团队,并将课程思政建设列为支部党建重点工作之一。经过五年的持续建设,生活中的化学课程获评校级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霍夫曼团队、材料工程专业教师党支部获得广东高校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立项,并于2023年初顺利通过建设验收。

(二)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

作为党建重点对象的教师党支部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以支部成员为基础,吸纳更多教师参与到同一门通识课程的思政建设中,形成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局面,既有助于推进党建工作的开展,又能拓宽课程文化内容和思政内容的广度。例如在生活中的化学这门课程中,规划了化学与衣、食、住、行、用、安全、文化等多个教学模块(见文末表1),基于每个教学模块的学科属性,结合学院的师资力量,组建了一支具有材料、精细化工、药学、分析检验等专业背景,共计8人的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首先根据课程的总体规划,设计构建自己擅长的教学模块,然后集中统筹、提升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课程建成后每位教师负责自己建设模块的教学实施。这种汲取众家之长的通识课程开展模式,使得生活中的化学全方位走在了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前列,顺利获得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

(三)构建“与时俱进+活页式”的课程思政体系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每天都可以获取海量的切合其兴趣爱好的网络资讯,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案例设计时,不仅要注重案例的思政属性,更要关注案例的时代属性,要充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深刻理解思政案例的情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所谓“活页式”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是指即使是同一门通识课程,当面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时,所设计的思政内容也要有不同的侧重面,要与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互补。例如对于政治、管理、艺术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专业课程中他们已经对我党的先进性、我国的政治制度优势、我国的灿烂历史文化等内容有了深入学习,因此面向他们的通识课程思政内容应该侧重于工匠精神、科学精神等的渗透;而对材料、电子、汽车等专业的学生则要采取与之相反的策略。再以生活中的化学为例,当向艺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化学与疾病时,通过分享“中青网:中国疫苗研发速度创下历史纪录”这一报道,引导学生体会在疫苗研发过程中需要时刻遵循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当同样的案例面向材料、电子、汽车专业的学生分享时,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的疫苗研发工作能快速、全面获得成功,从而加强学生对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深刻领悟。

(四)把握校企党建共建契机,引企入教丰富思政教学情境

企业技能大师长期处于行业、企业生产工作一线,注重动手能力,强调技能技巧,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练就了精湛的专门技能。同时,他们对行业产业需求、对专业的发展前沿非常了解,对技术标准、企业文化了然于心。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不断成长的人生经历中,可以提炼出更加鲜活而丰满的思政案例。企业技能大师参与教学,可以将他们多年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授下去,可以将思政内涵具象化,达到直击学生内心的效果,最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生活中的化学”教学团队充分发挥霍夫曼团队、材料工程专业教师党支部的桥头堡作用,基于党支部与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党支部、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轻工产品与化学材料事业部党支部、深圳光启尖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等行业企业党支部签订的校企党建结对共建协议,共同组织开展包含课程思政建设议题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教育等活动,不断挖掘典型思政案例,设计思政教学场景,丰富思政教育内涵。课程组通过定期邀请党建结对支部的技术专家和技能大师参与课程讲授和带领学生赴结对企业参观学习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的技术技能和真实的先进事迹,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达到自发突破思政质疑防线,强化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目的。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历史重任,是我国未来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社会的主要技术技能人才来源。职业院校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是将院校教师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全面理解党建工作是思政教育实施的政治引领和保障,思政教育是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这一相互关系。高校教师党支部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时刻牢记政治责任、主体责任、阵地责任,从机制制定、内容规划、团队建设、校企合作等多个维度,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桥头堡作用,解决“两张皮”现象和党组织“缺位”问题,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是“党建+课程思政”融合工作的理想载体,是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有力引擎,要充分发挥通识课程基本性、主体性、多元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在思政建设中加大力度落实党建引领作用,依托丰富鲜活的思政教学案例,激发青年学生自主思政学习的热情,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青年学生最终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仕英.高职院校專业课程思政教改探究[J].广州化工,2021,49(8):198-199.

[2]张坤晶.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机制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4):93-94.

[3]王馨,杨瑞峰.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基于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J].现代职业教育,2022(27):56-58.

[4]罗大为,林峰,冯金军.高职院校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实践[J].学园,2019,12(17):73-74.

[5]池晶.高校“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初探:以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为例[J].党史博采(下),2019(10):66-67.

[6]甘进.高校教工党支部思想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以逻辑学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3(19):105-108.

[7]季海军.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J].吉昌学院学报,2019(6):27-30.

[8]陈艳丽,陈卫东,胡钟爱.高职《化工产品检验》课程思政的时间探究[J].广州化工,2023,51(7):169-171.

①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22年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编号:JXJYGC2022GX618);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生活中的化学》”(编号:202216047);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教育数字化驱动的课程思政推进策略研究”(编号:7023310213)。

作者简介:杨光辉(1986—),男,汉族,四川广元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材料化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通识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