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23-11-21韩庆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1期
关键词:视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全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师需要借助全媒体的力量,探索新的教育路径和策略。借助全媒体的力量,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和互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在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创新至关重要。主要对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的内涵、存在的问题、重要性、原则和策略进行研究,为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供参考借鉴。

[关    键   词]  全媒体视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037-04

随着全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应提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理论框架和操作策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一、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的内涵

(一)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全媒體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而是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和技术手段进行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手机应用、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内容,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二)个性化的教育内容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育内容,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估,可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个体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三)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跨学科合作与创新。不仅需要心理学专业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与信息技术、传媒、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趋势。

(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整合、共享教育资源。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整合不同学校、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使用。同时,通过共享教育资源,促进高校之间合作与交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二、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过载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学生提供了海量信息,但他们难以区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如何准确筛选和传递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是教师需关注的重要话题。

(二)依赖性

全媒体时代,学生易对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形成依赖,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中,这种依赖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媒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隐私保护

全媒体视域下,学生的个人信息易被泄露和滥用,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在威胁,心理健康教育的呈现方式也面临挑战。不同学生对于媒体的接受能力和喜好存在差异,单一的呈现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的重要性

(一)覆盖面广

全媒体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到更多的学生群体,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和渠道,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传达给更多的学生,包括那些远离大城市的学生和在家学习的学生。

(二)互动性强

全媒体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实现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在线问答、交流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方式,学生可以主动提问、分享经验,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三)多样性

全媒体教育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提高学习的吸引力和效果。

(四)实时性和灵活性

全媒体教育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灵活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及时更新和调整,以适应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需求。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提高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五)教育资源共享

全媒体视域下,各高校可以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在线平台和合作共享,可以使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和传播,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学生的受益面[1]。

四、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确保信息准确、权威和可靠。教育资源应经过严格的评估和筛选,确保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标准和指导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需求和学习阶段,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三)互动性原则

通过互动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教育平台应提供多种互动功能,如在线问答、讨论论坛和社交媒体等,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四)可持续性原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应具有可持续性,即长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教育资源和策略应考虑长期发展和更新,保持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变化和需求。

(五)评估与反馈原则

通过数据分析和学生反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教育平台应提供评估和反馈机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并改进教育策略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2]。

五、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心理健康教学水平

一是强调学生主体性。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通过传授知识和技巧来达到教育目的。全媒体视域下的创新策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和参与者,教师应更多地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思考和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二是推动互动式学习。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平台和技术手段,推动互动式学习。例如,通过在线讨论、问答平台、虚拟实境等方式,鼓励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共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具体案例和实际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全媒体视域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虚拟案例,或者通过展示真实案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案例,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四是鼓励跨学科合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和合作。全媒体视域下,鼓励跨学科合作,将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纳入教学团队,探讨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强调学生主体性、推动互动式学习、引入案例教学和鼓励跨学科合作,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建立并完善考核机制

首先,制订考核机制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与教育部门的政策一致,能够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学质量。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心理问题解决能力、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作为考核指标。其次,全媒体视域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评估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可以运用在线问卷调查、学生作品评价、实际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数据,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再次,考核机制不仅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还需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专业水平。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议、教学观摩等方式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和资源,鼓励他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最后,为了激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设立奖学金、学术论文奖励、教育优秀教师评选等,鼓励学生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的优秀成绩。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评价教师并提供发展机会、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3]。

(三)多媒体内容创作

(1)多样化内容形式。通过多样化内容形式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文字文章、图文并茂的图表、演示文稿、音频和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喜好,可提高学习的吸引力和参与度。(2)客观准确的信息传递。准确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像,避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同时,要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依据研究和實践成果编写内容。(3)创意和创新的设计。在多媒体内容创作中注重设计元素的创新和创意,如颜色搭配、排版布局、动画效果等。优秀的设计可以提升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使学生更愿意接受和分享内容。(4)互动和参与性的设计。多媒体内容创作可以通过互动和参与性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设计问答环节、互动游戏、在线测验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5)多渠道和多平台传播。多媒体内容创作后,应通过多个渠道和多个平台进行传播,利用学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教育平台等进行宣传。同时,可以结合线上和线下的教育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因此,通过多样化内容形式、客观准确的信息传递、创意和创新的设计、互动和参与性的设计以及多渠道和多平台的传播,可以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

(四)个性化学习体验

一是灵活的学习方式。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教师可以提供在线课程、小组讨论、个人学习任务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选择学习方式。二是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自测结果或前期学习表现,为其推荐相应的学习内容和进阶任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三是良好的学习支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包括在线辅导、交流平台、学习资源等。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向辅导员或同学寻求帮助和交流,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体验。四是个性化的评估和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表现,提供个性化的评估和反馈。可以通过在线测验、作业评估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五是数据驱动的优化。通过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如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学习进展等,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从而优化个性化学习体验。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提供更加适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因此,通过灵活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良好的学习支持、个性化的评估和反馈以及数据驱动的优化,提供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4]。

(五)互动交流与分享

首先,创建互动交流平台。高校应建立在线平台,如论坛、社交媒体群组等,供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心理经验、问题和解决方案,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其次,提供专业指导。在互动交流平台中,高校应设立专业指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向专业指导师咨询心理健康问题,并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支持。再次,举办互动分享活动。高校组织互动分享活动,如线上座谈会、讲座、研讨会等,邀请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学生进行分享。通过分享心理健康的经验和故事,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和学习。最后,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高校应在课程中引入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和分享。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加深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借助多媒体工具,如视频会议、在线问卷调查等,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与指导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或者通过在线问卷调查了解其他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需求。通过创建互动交流平台、提供专业指导、举办互动分享活动、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以及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5]。

(六)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

一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创立在线平台,供高校之间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经验。学校可以共享教材、教案、课件、视频和案例分析等资源,以便其他学校借鉴和使用。二是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通过跨学科合作,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资源,提供更全面和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三是跨校合作项目。组织跨校合作项目。不同学校可以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共享资源和经验,加强互相学习与合作。四是建立专业网络。建立一个专业网络,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连接起来。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和实践案例,促进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五是打破地域限制。利用全媒体的优势,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地区的资源共享和合作。通过在线会议、远程培训和远程指导等方式,促进高校之间合作,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跨学科合作、跨校合作项目、建立专业网络和打破地域限制,实现高校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6]。

(七)数据分析与评估

第一,数据收集。建立系统化的数据收集机制,收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和效果等方面的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7-9]。第二,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文本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探索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制订相应的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第三,评估效果。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比较不同活动之间的差异,评估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和质量。第四,数据可视化。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制作图表、报告或数据仪表盘。通过可视化,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析结果,帮助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数据,做出相應的决策和改进措施。第五,数据共享与合作。建立数据共享与合作机制,促进高校之间的数据交流与合作[10]。通过建立专业网络、举办数据交流会议或开展合作研究项目等方式,共享数据和经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通过建立数据收集机制、进行数据分析、评估教育效果、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共享与合作,可以更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1]。

六、结论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元化,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全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和教育方式,高校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路径,利用全媒体技术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服务。在实践模式和策略方面,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案。通过全媒体平台和工具,高校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澜,崔姜林.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6):80-82.

[2]陈玉娥.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6):59-61.

[3]潘柏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1(32):52-53.

[4]杨继玲,陈国梅,刘小慧,等.新媒体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1):105-107.

[5]张婷婷.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评《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6):965.

[6]李焱,宁伟民,杨刚.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用于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27(16):2590-2592.

[7]杨娟.虚拟资本拜物教批判的时代意义及其进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追问[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1):119-125.

[8]王同花.当前高校中的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以心理健康为切入点的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7):56-57,60.

[9]解小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与管理方法改革创新研究:评《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1):1761.

[10]钟晓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改革创新研究:评《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研究》[J].领导科学,2022(5):156.

[11]张翠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研究:评《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921-1922.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湘潭市社科联2023年度“领导出题·专家答题”社科规划立项课题(编号:2023C3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庆云(1980—),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视域心理健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