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任务转变及功能重塑

2023-11-21贾晨曦张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1期
关键词:主体农民技能

贾晨曦 张龙

[摘           要]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战略实施的核心。其中,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无疑扮演了关键角色。然而,针对多主体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实践应用,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空白与局限性。为填补这一空白,采纳深入的分析方法对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进行探讨。首先,阐述了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践意义,并明确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定位。其次,研究深化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多主体职业教育的任务转变与功能重塑,特别关注教育对象、方式和内容的变革,期望为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策略选择和实践应用提供更为系统的理论参考。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任务转变;功能重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009-04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图打破城鄉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历史性的变革和新的发展机遇。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转型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这使得农村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村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深度的改革和创新。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任务和功能急需进行转变和重塑,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和需求。

研究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任务转变及功能重塑不仅有助于完善和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更能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同时,这样的研究还有助于探索农村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路径,促进乡村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农村地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外,对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研究也为全国乃至全球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有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乡村振兴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结构解析

(一)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作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形态或体制,而是一种多方参与、合作并共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对其内涵和实践意义的深入挖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模式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和发展。

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多主体强调了除传统的教育机构外,还有其他多种组织和个体(如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等)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中。这些主体各自带来不同的资源、经验和知识,使得职业教育更加丰富和多元。在多主体的参与下,不仅仅是各方独立开展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需要形成合作和协同,共同设计和实施教育项目,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鉴于多主体参与的背景,这种职业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对本地实际需求的响应,教育内容、方法和策略都更加符合地方产业和劳动市场的实际需要。

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中多主体的参与意味着可以整合更多的资源和优势,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经验,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展现。由于更加注重地方需求,多主体职业教育往往更加符合学员的实际需要,有助于他们快速融入职场,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通过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农村劳动力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推动当地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同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多主体的参与和合作不仅是在教育领域,它还有助于增强社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强化社区的凝聚力,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多主体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

多主体参与不仅丰富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将教育与实际需求、文化和社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影响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方面,多主体参与使得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满足各种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例如,企业可能需要特定的技能培训,而社区组织可能关注当地文化和传统技能的培养。企业和实际操作场所的参与使得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实践,与此同时,教育机构可以提供理论背景和基础知识。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实效性方面,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共享资源,如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企业提供实际操作场所,这样可以避免资源重复和浪费。企业和行业的参与使得教育体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满足新的职业需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方面,由于多主体的参与,尤其是企业和行业,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为学员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技能和知识。合作企业可能直接为学员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增加其就业渠道和选择。

二、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

(一)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定位

乡村振兴不仅涉及经济建设,还涉及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人才是关键,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多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时,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分享经验和应对挑战。教育机构、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等多个主体能够确保教育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对接,满足实际需求。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农村劳动力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而新的技能和知识则是农民转型的关键。多主体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为农民提供多元化、实用性强、与时俱进的培训课程。例如,企业可以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的培训,而社区组织可以培养农民的创业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农民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职业视野,提高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所以,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定位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过程,它涉及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对培训内容的更新和对教育方法的创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只有确保农村职业教育与振兴战略紧密对接,才能为乡村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定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可能对于农村居民特别是中老年居民,存在较大的学习障碍。实践与体验式学习可以为学员提供直接、实质性的学习经验。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也逐渐得到普及。通过结合线上数字化资源与线下实践活动,可以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例如,学员可以首先在线上观看农业技术教程,然后在线下参与实际操作的培训课程。

在农村地区,社区和合作社往往扮演着中心角色,它们与居民的联系紧密。社区和合作社组织的学习小组、工作坊或研讨会,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也能够加强社区凝聚力。例如,合作社可以定期开设农产品加工或电商销售的培训课程,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随着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始参与农村教育项目。企业和政府可以为农村提供更专业、更前沿的教育资源。例如,企业可以与职业学校合作,开设实习或实训项目;政府则可以提供政策支持、资金补贴,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职业教育。

(三)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定位

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文化资源,同时面临技能升级和转型的需要。教育内容应包括如何利用和保存这些传统知识,如农村手工艺、传统农耕技巧等,同时结合现代技术为农村居民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如智能农业、电商平台运营等。乡村振兴的核心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产品的市场化。教育内容需要重点强调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如生态农业、智能灌溉等。此外,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成功地销售农产品,如品牌建设、电商技巧和市场策略,也应被纳入教学内容。

为防止农村人口外流,需要在当地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创业环境。教育内容应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创业和创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工具,如创业基础知识、金融融资技巧、市场分析等。同时,社区的凝聚力和领导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教育内容应包括如何构建和维护强大的社区、如何进行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管理,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和沟通技巧促进社区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任务转变

(一)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作用场域变化

面对乡村振兴的新机遇,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需要不断调整其教育领域和策略,确保农民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技能和知识,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3]。

传统上,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围绕农业生产技能,如种植、养殖、收获等基本技能。但随着乡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职业教育的领域也从传统农业扩展到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电商、农旅融合等领域,这需要一个更加综合和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技能和知识。当前,新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农村职业教育需要结合这些现代技术和传统技能,培养具有双重能力的农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文化和生态资源逐渐被市场认可,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为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民可以通过学习旅游管理、导游技巧、文化传承等相关知识,更好地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创业和就业。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农村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也在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国际视野的培养,如外语教育、国际贸易知识等,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二)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目标指向变化

乡村振兴要求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进行目標指向的深度调整,确保其教育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满足农民和乡村社会的实际需求[4]。这种转变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目标指向变化其一为从单一技能培训到综合能力提升。在过去,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为农民提供具体、实用的技能培训,如种植、养殖等。当今,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复杂性要求农民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具备综合能力,如创新思维、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目标指向变化其二从短期就业导向到长期发展规划。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只关注短期的就业需求,帮助学员快速进入劳动市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更重视如何帮助农民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以实现持续的收入增长和个人发展。

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目标指向变化其三为从本地市场为中心到全国甚至国际视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张,现代的农村职业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农民具备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外语培训、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知识等。

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目标指向变化其四为从简单劳动力培训到创业与创新教育。传统职业教育更多地看作是一种为农民提供技能的工具,使其成为合格的劳动力。当下越来越重视培养农民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发现和利用新的商业机会,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作用方式变化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作用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反映了教育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还展现了对农民真实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关心,确保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与时俱进,既是对农民的承诺,又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以往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通过面对面的授课方式进行,依赖于实体教室和现场实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这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还拓宽了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使最新的教育资源也能及时服务于农村地区。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当今的多主体职业教育强调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通过模拟的环境进行实践训练。现代的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越来越注重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如与当地企业合作开设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的技能和知识。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功能重塑

(一)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重塑

随着乡村振兴策略的深入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正经历着从简单的技能培训向复杂功能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转型中,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重塑。传统上,农村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培养技能,帮助农民找到工作或提高其农业生产效率。但现在其功能已不再仅限于此,除了技能培训外,现代农村职业教育还包括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提高其文化和科学素养、社会参与度等。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农民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教育不仅关心农民的职业技能,还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文化和社交需求。例如,通过教育,农民可以学习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高效的农业管理方法,或是更有效的社交技巧。

在功能的重塑中,农村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结合地方特色,这意味着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将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某地可能会强调某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巧,而另一地则可能更加注重乡村旅游或文化产业的培训。随着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随着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农村职业教育可能需要加强对相关领域的培训。

(二)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教育形式的功能转向

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教育形式的功能转向体现了其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把握和适应能力,这种转向不仅促进了农民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多采用集中式教育模式,即学员需要到固定的学习场所接受培训。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分散式或远程教育逐渐成为可能。这种转变意味着农民可以在家中或工作场所进行在线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和参与度。过去,农村职业教育可能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现在更倾向于实践操作和场景模拟。这种转变可以帮助学员更快速地掌握技能,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

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农民不再满足于单一技能的培训,他们需要掌握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技能,以适应更广泛的工作场景。这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形式的转变,强调综合技能和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数字技术也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学员可以获得更为真实、生动的学习体验。

(三)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主体及利益实现引起的功能转向

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主体及利益实现引起的功能转向,体现了教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只有确保各主体的利益得到平衡和满足,农村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地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或公立学校主导,而现如今企业、社会组织、乡村合作社等成为新的教育主体。他们针对自身的需求,为农民提供了更为专业、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如高效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等。由于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各主体追求的利益也相应呈现多样化。企业可能更注重为其自身培养具有特定技能的人才,而合作社或社区则更加关注于提升当地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这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更加多元,从单纯的技能培训扩展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文化传承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在多主体参与的背景下,不同主体的利益可能会产生冲突。例如,某些企业为了迅速获得利益,可能会推崇快速、简单的培训方式,而忽视了农民的长期发展。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在功能上进行调整,不仅要满足短期的技能培训需求,还要注重农民的终身学习和长期发展。与利益冲突相对应,当各教育主体认识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时,功能就会发生整合。例如,企业、学校和乡村社区可以合作,共同開发培训课程,共享资源,以实现双赢或多赢的效果。这种功能整合不仅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还可以使其更加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

(四)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属性发展

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属性发展,反映了乡村振兴的深入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必须进行自我革新,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的属性发展,是指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单一的形态转变为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的形态。这种属性的发展体现在其教育模式、内容、方法及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中。

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多为封闭的,学员常常在一定的环境下接受固定的教育内容。而现今由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变得更加开放。线上线下相结合,农民可以更为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打破了地域限制。随着乡村振兴策略的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都在发生变化,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农业技术扩展到了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乡村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

参考文献:

[1]覃红霞,李政.高等教育扶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1-7.

[2]夏诗园.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5):53-57.

[3]颜德如,张玉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及其衔接[J].社会科学战线,2021(8):167-175.

[4]曹立,王声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2-48.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振兴新时期农村多主体职业教育功能重塑与实现路径研究”(编号:JS/2022/ZX0507-01005);2022年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与载体研究”(编号:SDSF2022-8)。

作者简介:贾晨曦(1987—),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力电子与供配电安全。

张龙(1991—),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主体农民技能
高级技能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画唇技能轻松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