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学学科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023-11-21孙小木

中学生物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袁隆平家国生物学

孙小木

(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江苏江阴 214400)

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创造,我国积淀形成了厚重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更是中华民族的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2014 年至2021 年,国家先后颁布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层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中教材是发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于青少年而言,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就是课堂。所以,如何让青少年在初中生物学学科的学习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所有初中生物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承担的历史使命。

1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而不仅仅是“知道”。 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希望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传统美德、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科学技术等有所领悟,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 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与智力支撑。

2 传统文化与生物学学科融合为育人服务

在初中生物学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从生物学课程内容出发,结合新时代的表达形式,贴近《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生物学发展中所能体现的人文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我国古代在生物学方面的探索发现、实践成就,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智慧;讲述我国近代生物学家科技报国、创新奉献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1 体会民族精神内涵,培养富有家国情怀的接班人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它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传统文化相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 培养富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富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生物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与生物学”中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培养了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短短几行字,学生难以体会袁隆平先生培养杂交水稻的不易和他的伟大,更无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因此,在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追溯历史,带领学生收集和整理袁隆平先生从1953 年大学毕业起,“与稻结缘”的一生故事(图1)。

图1 袁隆平“‘与稻结缘’的一生”时间线

在袁隆平先生与水稻打交道的一生中,他和他的团队培育出了超级杂交水稻“湘两优900”,母产达1149.02 公斤创世界记录。 学生跟随时间轴仿佛重走了袁隆平平凡又伟大的一生,深刻体会一系列惊人数字和巨大成就的背后,袁隆平先生及其团队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以及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 袁隆平先生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视为己任,展现出强烈的使命感,这是先生一生坚守的家国情怀。 袁隆平先生的一生启示青少年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均非一蹴而就,只有懂得传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只有一代代的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 挖掘光辉历史素材,培养拥有文化自信的中国少年

拥有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将中国文化融入课堂,渗透教学,不断推进价值内化,进而增强中国少年生物学学科领域的文化自信。

“家蚕的发育”是学生在四年级科学课中曾学习的内容,因此,在学习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十章第二节“动物的发育”时,不少初中生已有养蚕体验,也知道蚕的一生历经哪些发育阶段。 作为农业大国,桑蚕养殖是中国古代农业三大生产项目之一,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而且助力中国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丝绸文化,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传播到世界。 这些历史学生并不了解,而这恰恰是增强中国少年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 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并充分展示光辉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对中国少年树立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素材并制作资料卡(表1)。

表1 素材资料卡

回顾历史,可以令生物学教学更富有文化内涵,让中国少年在历史长河中体悟中华文明的悠远和底蕴。 如果说我们的教育要为中国少年打上一层靓丽而坚固的底色,这个底色就应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文化自信。

2.3 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具有态度责任的中国公民

《课程标准》提到:“态度责任是指在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担当。”培养懂得感恩,具有态度责任的中国公民是初中生物学教学应承担的社会使命。

在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一节的教学中,许多生物学教师会选择以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作为传染病预防和治疗的实例。 但在关注时代热点的同时,教师不应忘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设计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收集传染病预防和治疗的古法古方。

东晋葛洪《肘后救卒方》中对肺结核进行了最早的记载。 他摒弃当时鬼神作祟的迷信说法,指出传染病由外界物质因素引起,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当今也十分有见地。 葛洪对结核病的观察和研究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也比国外早1 000 余年。 书中对天花、狂犬病均有记载,首创“以毒攻毒”的狂犬病治疗方法,可称为“免疫学的先驱”。

唐代孙思邈著的医学百科全书《千金要方》中详细记载多种慢性传染病、疟疾的传播和治疗方法。《千金要方》成书30 年后,孙思邈已是百岁老人,但他仍未停下治病救人的脚步,开始着手编写《千金翼方》一书,以补充《千金要方》的不足。 孙思邈知错必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在收集古法古方的过程中,学生既被中国灿烂的医学成就震撼,又为古人科学严谨的医学态度所折服。 由古发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84 岁的钟南山院士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无数的最美逆行者,医生、护士、警察等战斗在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第一线。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严格履行国家防疫政策,就是对国家抗疫的最大贡献。 当祖国需要时,我们中国少年有责任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更有需要的人,少年当担负起中国公民的责任。

3 结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最大动力。 初中的生物学教学需要研究向学生传承什么文化,取其精华,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猜你喜欢

袁隆平家国生物学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家国两相依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