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溃疡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的有效实施
2023-11-21赵昱旺
赵昱旺
近些年我国杨树栽植面积持续扩大,杨树的溃疡病控制工作也愈发得到关注,该病害的蔓延传播速度颇快,且发病规律复杂,防治时的难度较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杨树溃疡病发病类型、发病原因,进一步分析了杨树溃疡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应用。
一、研究背景
杨树是一种生长速度较快且姿态挺拔、适应性较强的树木,其不管是丰产用作木材还是当作道路侧树木或防护林,都得到了广泛使用,具有较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杨树在培育过程中许多常见病害都会危害其生长,其中溃疡病最为典型,该病症最早出现在北京,后逐步蔓延到安徽、山西、辽宁等多个省份地区,危害效果还有加重的趋势,以山西省为例,其近年来杨树溃疡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40%左右,因此,针对该类病害的防治工作也十分紧迫,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
二、杨树溃疡病相关病原菌特征
杨树溃疡病相关病原菌的有性世代属于子囊菌亚门的腔菌纲,下属格孢腔菌目,具体为葡萄座腔菌属的葡萄座腔菌,这些病菌的形成一般是在秋季,冬季则潜伏在杨树体内,子座会在表皮下方埋生,后续则突破表皮,外露部分为黑色或褐色。子囊壳在子座内部埋生,子囊为棒形状态,存在短柄且为具有两层外壁,内部孢子为单胞形式,数量为8 个,无色。溃疡病病原菌无性世代则多在春季形成,其属于半知菌亚门类的球壳孢菌,一般为小穴壳属性聚生的小穴壳菌,为暗褐色且分生孢子器球形,在子座内部是聚生或单生状态,为单细胞。
三、杨树溃疡病发病类型和具体原因
1、水疱型溃疡病
(1)症状特点
杨树水疱型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病症,其病害一般在杨树树干中下部位置,或是较粗的树枝位置,在杨树表皮形成椭圆形或圆形褐色病斑,通常在3 月份中下旬病菌蔓延较严重,对杨树植株产生侵害,部分病斑还类似于水渍,直径通常在1cm-1.5cm范围内,边缘较为模糊,质地松软,若用水挤压病斑位置,可能会流出褐色液体,伴有异味,当水疱型溃疡病症较严重时,其病斑还会慢慢下陷,中间出现裂缝,颜色也开始变成灰褐色,皮层慢慢出现腐烂。最初的水疱型溃疡病菌会侵害光皮杨树,呈现出极小的圆形,呈散生状,这也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后续病斑会持续发展扩大,破裂后内部流出液体,遇到空气出现氧化作用,颜色也开始加深,最初为铁锈色,后慢慢变为黑褐色,且树干向阳一侧的病斑数量会更多,待到5 月份左右病菌会停止发展,但中间裂开状态较大并渐渐隆起,形成杨树表面的愈伤组织,是典型的溃疡问题,若情况较严重甚至直接导致杨树植株死亡。因此,水疱型杨树溃疡病害的症状可概述为三种:①以皮孔为中心的斑状圆形水泡,直径大约1cm 左右;②非水泡类型,变成小型局部坏死圆斑,流出少量深色液体,会造成杨树表皮内组织出现腐烂现象;③若树干位置的死芽、伤口以及冻伤区域出现溃疡病,则可能会变为不规则形或是大长条形的坏死斑点。
(2)发病原因
杨树出现水疱型溃疡病一般和栽培时的不适宜气候、管理不当等有关,杨树本身可以为溃疡病病菌提供长时间生存的条件,据相关研究发现,其病菌在表面存活时长可以达到2-3 个月,且病菌萌发的适宜温度也具有广泛区间,从13℃-38℃都可萌发,对于山西省来说,全年有2/3 的时间都利于杨树溃疡病菌的寄生、侵染,其还能在杨树表皮内部潜伏,一直到气温较高的干旱季节开始出现对应病症。同时,此次研究的山西文水县地区许多杨树林都是人工栽植林,其栽植特点是具有较大林间密度,因而病害发生更加容易,且病菌还会在不同树间快速扩散,造成大面积发病现象,若林间的管理措施采用不科学,都会造成溃疡加重,比如许多当地种植户对杨树水疱型溃疡病的认知不足,在管理杨树时手段粗放,肥水使用不合理,杨树的长势也欠佳,抵抗力比较弱,容易被病菌感染。此外,部分杨树在苗圃中种植且出圃时间过早,可能会遇到一些寒冷气候,像是雨雪天气或大风天气,杨树一旦出现冻害就会给病菌入侵机会,造成水疱型溃疡病,种植杨树区域环境污染较严重也会增加水疱型溃疡病的发病率。
2、枯斑型溃疡病
(1)病症特点
杨树枯斑型溃疡病是一种常出现在树皮位置有微隆起状并伴有水渍的圆形斑点病症,其斑点直径通常为1mm-9mm,轻轻抚摸会感受到湿润,病情发展通常是慢慢呈干腐状,斑点略凹陷,成年杨树的西南朝向大树枝或树干位置表面最宜出现干腐枯斑溃疡,其颜色为褐色或黑褐色,内里散发出酒味,皮松软且腐烂,病斑在春季的5-6 月份最宜出现,一开始为黑色孢子,后逐渐使皮层变成黑色,杨树树干中下方最容易出现枯斑型溃疡病,且若是病菌扩展到上部枝条或包围树干一周,则表示发病程度变得严重,会很快出现枯死状态。另外,若杨树栽植时间不长,发生枯斑型溃疡病的危害会更加严重,其病斑扩散的面积也会比较大。
(2)发病原因
造成枯斑型溃疡病发病的原因,通常是栽培杨树温度不适应、管理不到位。像是部分杨树人工造林过程中苗移植密度过大、根系位置出现较多损伤、部分幼苗有多次移栽情况、在移栽前幼苗修剪过当,这些原因都会引发或加重枯斑型溃疡病。另外,若杨树栽植的土壤中营养物质较少、盐碱度较高、以往出现过严重虫害,则也会影响到杨树健康生长,为枯斑型溃疡病病菌的侵害提供有利条件。
四、不同类型杨树溃疡病的发病规律
1、水疱型溃疡病发病规律
对水疱型溃疡病发病规律的研究发现,其相关病菌存在于枝条、主干等位置或病残体处可以适应低气温,实现顺利越冬,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例如,春季气候适宜时,杨树水疱型溃疡病病菌最容易发生,若栽植为幼苗移栽阶段,则发病率还会更高,夏季时杨树多处于生长旺盛时期,营养物质较充足,因此病症的发展速度会减慢,而到了秋季,水疱型溃疡病还可能出现第二次小高峰,若此时水分肥料供应不足、管理不善以及养分出现失调,都会引起溃疡病发病,冬季时相关病毒会潜藏,不出现明显病症表现。另外,水疱型溃疡病的发病也和杨树体内含水量有着密切关系,比如树皮膨胀度在60%以下时其溃疡病的发病会比较严重,而膨胀度高出80%时其抗病性也会适当增强。
2、枯斑型溃疡病发病规律
杨树枯斑型溃疡病发病规律则体现为幼树发病率高,且发病时间集中在3-4 月,发病时温度不会太高,一般为5℃左右,越冬后病菌活跃度会慢慢增强,病斑也开始出现在树木表面,这也为初发期,待到4-5 月份时,枯斑型溃疡病也会进入到盛发期,其菌丝活动更频繁,气温回升到25℃后,发病开始减缓或停止发病,到达9 月份左右的秋季又会恢复发病,出现干腐枯斑,而11 月气温开始快速下降时病斑会停止发展,各个树木组织部位的病菌都会越冬,病斑发生的位置一般为杨树伤痕处、芽根、皮孔、灼伤以及冻伤,病菌对生长较为衰弱的树木产生危害会更加严重,若是树皮光滑且长势健壮的树木则发病率很低,刀伤接种位置也不易发生病害。另外,枯斑型溃疡病对于防护林杨树、人工种植杨树以及行道树类杨树的危害较多,尤其是刚刚栽植的树木感病颇为容易。
五、影响杨树溃疡病外部因子
影响杨树溃疡病的外部因子主要为气象因子和立地条件因子,这两种因子在不同状态时其溃疡病发病规律也会出现一些变化。
1、气象因子
气象情况对杨树溃疡病的影响很大,对应环境中的温度、湿度都与杨树溃疡病发生有着紧密关系。比如说山西地区的春季通常温度超过10℃,而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也达到60%以上,这时就容易发生杨树溃疡病害,该病害最适发病的温度参数范围为24-28℃。文水县杨树种植每年发生溃疡病都有着两个高峰期,分别为5 月份到6 月份、9 月份到10 月份,春季溃疡病的发病率是一年中最高的,其发病时间与头一年冬季气候温度有关,假设头年冬季气温颇高,则来年春季杨树溃疡病发病时间可能会略提前,若头年冬季气温比较低,则来年春季杨树溃疡病防时间会有所延迟,总之就是与气温回升状态有关联,春季若出现早春寒的天气,则杨树可能被冻伤,进而导致溃疡病发生程度更严重。除此之外,杨树溃疡病在降雨颇多的月份中也容易出现,若全年降雨量增加,则溃疡病的程度可能加重。
2、立地条件因子
引发杨树溃疡病的立地条件因子之一就是土壤,首先,土壤的养分条件和溃疡病是否流行的联系较深,比如说土壤养分较贫瘠的干旱地块中,杨树溃疡病极易被诱发,且土壤深层约40cm-60cm 的高度,含有的钾元素、氮元素都会和杨树溃疡病发生指数呈现负相关联系,而含有的磷元素和酸碱度大小则是与溃疡病发生指数呈现正相关联系,这些因子带来的影响程度可以从大到小排列成磷元素、钾元素、氮元素以及酸碱度。影响杨树溃疡病的土壤因子还包括水分条件,比如在栽植后不能保证及时充足灌溉,则溃疡病就容易出现,地势条件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平坦的沙地溃疡病发病率较低,而沙丘则很容易发病。另外,造林技术与栽培相关因子也都会影响杨树溃疡病发病程度。
六、杨树溃疡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应用
1、杨树溃疡病预防技术
从预防杨树溃疡病的角度出发,可以适当减少溃疡病造成的损失。例如,针对杨树水疱型溃疡病的预防,建议从栽植的苗圃地着手,首先是尽量避免选择连作3 次以上的苗圃地,在实施育苗前可以先对土壤消毒处理,使用硫酸亚铁物质作为杀菌剂,杀灭土壤中残留病菌,培育的杨树幼苗还要在50%左右的多菌灵500 倍液中插穗浸泡处理,也起到杀菌作用,在抚育过程中的4 月上旬、中旬、下旬、5 月初期、9 月上旬和中旬都要进行喷药预防,使用50%的多菌灵800 倍液,将苗圃四周已经发病的树木残枝清除干净,避免病菌扩散到健康苗木位置形成潜伏性侵染问题。另外,对于新栽植且无溃疡病迹象的健壮杨树,实施起苗造林过程中要对根系进行保护,实现边起边栽,造林过程中还要使用50%的多菌灵300 倍液对树木喷施处理,在造林完成后的10 天左右还需再喷施以50%的多菌灵溶液来加强预防。
再如,针对枯斑型溃疡病的预防,主要从选地和栽培管理方面着手,枯斑型溃疡病多会侵害病弱杨树树木,因此,要确保树木后续健壮生长,可以选择具有较强抗性的树种,如抗旱、抗寒以及抗盐碱类树种,其实施栽植时还需改善土壤条件,保证营养物充足,选择长势较好的树苗,其可以确保树苗根系相对完整,避免后续出现干旱脱水问题,在栽植之后也要重视科学养护,适当进行松土并做好及时除草,还要关注水分状态,控制排灌。杨树种植区附近应严禁放牧行为,还要对旱灾进行预防,修建树枝保持合理状态不可留下残留桩,在初冬来临时做涂白处理,可以预防出现冻害或日灼,进而降低发生枯斑型溃疡病的可能,实际涂白处理的配方为:5kg 左右生石灰+2.5kg 左右食盐+0.2kg 左右水胶+1.5kg 左右硫磺粉+40kg 左右水。此外,还要重视侵染病菌来源的控制,比如长势较为衰弱的杨树植株要及时清除,对于重病植株做到彻底砍伐,避免给杨树带来严重侵害。
2、杨树溃疡病防治技术
(1)药剂治疗手段
针对杨树水疱型溃疡病的药剂治疗,一般是在发病初期第一时间采用波美5 度石硫合剂或是843 康复剂喷干处理,而局部出现腐烂问题的则要挖除并涂抹上50%的多菌灵100 倍液。针对杨树枯斑型溃疡病的药剂治疗,可以在5 月将已经发病的植株位置刮治,使用小刀将病菌位置刺破划开一直到与健康区域交界位置,之后将10%的沥青与10%的碱水材料涂抹上,也可使用100 倍福关砷或代森锌药剂、25 倍托布津或多菌灵药剂进行治疗。
(2)防治技术的研究
首先,针对杨树病原区存在的潜在病菌适生分布区进行研究,杨树树种和其溃疡病病菌都会在长期生长过程中实现适应性进化,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寄生范围或种群,在气候环境出现改变时,杨树溃疡病菌还会持续扩展,造成严重危害,基于目前对该类病害病菌活跃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判定其潜在适生区域,进而加强对应区域的栽植监测,有效预警溃疡病灾害风险问题,还能够实现宏观的治理。
其次,研究杨树溃疡病的早期诊断技术,许多杨树溃疡病病菌的传播扩散事实上都是受到人为因素影响,避免苗木在调运时的手段不合理,部分携带病原菌的树苗和正常树苗混合运送,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研究早期诊断技术,精准判定苗木上是否残留病原菌,具体研究可基于植物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生物学的技术,使病害隐患早发现并早处理。
再次,研究林业管理科学技术,针对杨树溃疡病的不同发病阶段、不同栽植手段、不同发病程度以及树龄不同树木状态等,研究可以尽量减少病原菌的方式,尤其要针对杨树苗木的出圃前后加强管理。
最后,研究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与环境友好型药剂,对于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工作,其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不少实验室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制成了生防菌,对溃疡病菌有着抑制作用,今后还需筛选出防治效果好的菌种,实施生物防治要注意着手于生长时期不同的树干与树枝,针对其树栖微生物群落进行有效控制,深入研究其与环境协同进化的关系,避免病害加重。另外,研制开发具有环保特性的杨树溃疡病药剂也很有必要,以往许多药品都容易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且化学药剂使用不当还会出现药害,故而可以研发环境友好型药品,同时确定杨树溃疡病最佳防治的时间点。
综上所述,杨树溃疡病对杨树健康生长有着很大危害,其不仅会导致发病位置干枯腐烂,病菌还会迅速扩散,危害到整体树干发病严重时直接导致树木枯死,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目前针对该溃疡病的防治工作比较重视,其多是采用药剂防治,未来也会应当研究农业或生物防治手段。由本文分析可知,山西地区杨树溃疡病的发病规律受到气候、立地条件以及栽植方式等多方面影响,比如气候温度和湿度较高情况下,杨树更容易出现溃疡病,且栽植时的土壤条件不佳也容易加重溃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