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生物修复技术科学应对策略
2023-11-21余虹
余 虹
近年来,水产养殖规模日益扩大,所取得的收益也越来越可观,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水产养殖会产生大量的污染,致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原因,应该及时展开分析并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运用生物修复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缓解生态系统不平衡的问题,为推动我国水产养殖提供有力支持。
一、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概述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速度飞快,其发展基础在于水质环境,如果水质污染严重,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限制。由此可见,水产品质量与水质环境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只有重视水质环境的创造,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推动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很多水产养殖人员忽视了相关的管理工作,导致管理质量下降,难以为水产养殖业提供稳定的发展保障,例如喂养管理不到位,致使水污染问题频发。
目前,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具有很多解决途径,其中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就是生物修复技术,通过运用相关技术来缓解水产养殖污染,有助于提高水产养殖的整体质量,为打造良好的水体环境带来积极影响。相较于其他修复技术来说,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诸多运用优势,如使用成本较低、效果明显、操作灵活等,对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没有严格的要求,并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能够达到当前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修复目的。对于生物修复技术的运用,水产养殖人员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尽量运用适合的生物修复技术,以此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二、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
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自身污染,如药物污染、营养物污染等,为了避免水体环境受到破坏,应该及时解决这些污染问题,重视对水产环境的合理修复,以此来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此,本文将展开以下几点探讨:
1、药物污染
在水产养殖中,为了可以增加产量,部分水产养殖户会采取各种增产的方式,如运用抗生素药物,这是常见的一种增产方式,目前养殖水体中大概有300 种以上的药物,当水产养殖户将其投入到水体中,则会立刻溶解到水体中,致使水体的质量下降,同时也会释放出水体中藻类、贝类的麻痹性毒素,从而造成药物污染,不利于维护水体环境的质量。对此,一些学者提出对水体药物污染的见解,如果水产养殖人员随意使用抗生素药物,则会影响水体环境的质量,并且水体环境自身具有富营养化的特点,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镉元素等重金属污染,这些药物污染进入到人体以后,容易诱发人体食物中毒,继而影响到人体健康。
可见,药物污染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相关水产养殖人员要认识到药物污染的严重性,并加强对药物污染修复的重视,这就需要加大对生物修复技术的宣传,使其能够及时运用到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修复中,为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稳定、长远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营养物污染
营养物污染也是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中常见的一个问题,造成营养物污染的重要原因与药物污染相同,都是水产养殖人员为了能够实现增产,选择将大量饲料投放到水体中,致使水体变得富营养化,容易加快水体环境的退化,从而降低水体环境的质量,不利于为水产品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虽然水产养殖需要饲料作为辅助,但饲料的饵料中往往含有很多污染物,如水产品排泄物、残骸等,将其投放到水体中容易引发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进而降低水体环境的质量。另外,水产品会产生很多排泄物,这些都属于可溶性营养物,当这些可溶性污染物分解时会导致水体氧气变为P/N 两种物质,同时也会将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成分提高,最终滋生出多样的细菌、浮游生物等,不利于保护水体环境。针对营养物污染问题,水产养殖业应该加以重视,防止其滋生越来越严重,致使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下降,严重阻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3、底泥富集污染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一般区域内的底泥会藏有很多污染物,如P、N 中碳因素等,这些都会增加水体的富营养化,并且底泥中可能包括鱼、虾的粪便,从而增加水体底泥的污染程度。当底泥沉积时间过长之后,容易导致水体内部产生二次污染,这是因为内负荷超标,让一些微生物参与反硫化反应,进而增加水体内藻类生物的快速生长,为加快水体富营养化提供更多机会。对于底泥富集污染问题,水产养殖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及时清理水体内的底泥,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4、水产养殖废水
水产养殖中废水也是严重的污染问题,一些工厂会将废水私自排放到水体中,致使水环境的质量受到影响,再如部分居民将生活污水投入到水体中,从而造成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对于废水所造成的污染,应该运用废水处理技术来进行应对,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将其进行完善,再加上没有对工厂排放污染物进行严格的监督,这些都增加了水产养殖的污染程度。另外,水产养殖场没有重视污水处理方面,在建设污水处理系统时投入成本不高,难以发挥出有效的水体自净能力,使得一些工厂废水、生活污水等无法及时处理,继而加剧了水产养殖的污染程度。
三、生物修复技术的运用
对于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来说,水产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对污染方面的处理,通过运用生物修复技术来应对,确保能够及时解决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以此来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水体环境的质量关系到生物系统是否平衡,只有加强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才能真正发挥出解决水产养殖污染的作用。本文将提出以下几点生物修复技术的运用:
1、微生物修复
现阶段,微生物修复是有效的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修复的技术之一,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良好的运用成效,能够应对水产养殖污染问题。并且在我国环境污染修复过程中,微生物修复占据着主要位置,因此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形式。水产养殖中的自身污染修复,可以将微生物修复应用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中,借助微生物修复技术来解决水体中的大量微生物,如一些绿藻、螺旋藻、细菌等,将其投入到水体中可以降解大量的有害物质,从而实现水体中有害物质的转换,使其降解为无害物质。对于一些饵料中的有害物质、排泄废物等,微生物修复技术能够起到有效的分解作用,促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污染得到及时解决,进而修复好水体环境,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水生植物修复
从上述可知,微生物修复可以有效解决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而水生植物修复也是有效的修复技术之一。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指运用植物挥发、植物提取、植物钝化等方式来解决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技术,相较于其他生物修复技术来说,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具有价格低廉、适用范围大等优势,可以有效处理水产养殖污染问题。在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修复技术的应用中,常见的修复植物有芦苇、菱角、狐尾藻等,这些都能够发挥出水生植物修复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水体的净化能力,并且能够产生清洁作用,目前已经有不少植物修复的应用实例。如狐尾藻是一种沉水植物,将其应用到养殖区可以起到解决底泥污染的作用,通过抑制水体底泥中的总磷、总氮来实现对水产养殖环境的优化。
另外,水产养殖自身修复也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生物修复技术的选择,如应用水生大型植物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常用的水生大型植物有芦苇、满江红、红树林等。
3、水生动物修复
除了上述几种生物修复技术之外,在生物修复技术中水生动物修复也是重要的一种生物修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基于“生物操纵”理论实施的,通过运用水生动物修复来有效处理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问题,一般会使用植食性浮游动物或滤食性食藻鱼,将其投入到水产养殖的区域中,可以解决一些浮游植物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促使水体富营养化得到有效缓解。从实际运用来看,水生动物修复是以藻类为食的微型浮游生物为主,通过投放滤食性、植食性等水生动物来解决水产养殖问题。对于水产养殖户来说,为了更好地处理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可以选择多养殖一些水生动物,从而取得良好的生物修复结果,确保水生动物修复技术可以发挥出有效作用。
四、以云南省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及生物修复技术为例分析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作为水产养殖大省,云南省具有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并且在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养殖经验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云南省的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下文将以云南省水产养殖现状为例,展开以下分析:目前,云南省水产养殖受到外源性污染的危害,致使水体环境的质量不容乐观,不仅会损害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还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不利于推动水产养殖业长远发展。造成外源性污染的因素有很多,如当地工业污水排放不当、生活污水排放不规范等,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下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导致废水处理难度加大,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导致水体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并且,云南省水产养殖过程中还会存在苗种污染,通常是由以下几点导致:一是水产养殖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的能力和扎实的知识基础,在选择苗种时不够仔细、认真,将一些弱苗、病苗投入到水体中,致使水产养殖受到污染。二是存在苗种质量问题,虽然苗种自身质量达标,但可能将具有污染性的化学物质携带到水体中,进而产生水体污染。针对云南省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需要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加强对水产养殖质量的管控,避免因处理不及时而造成恶性循环。
五、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防控策略
对于云南省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现状,需要加强对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确保能够在水产养殖中发挥出有效作用,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要运用具体的防控策略,做到从源头上解决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
1、出台相应的管控制度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提升水产养殖的环保性,打造健康、安全的水产养殖业,确保能够收获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云南省政府部门应该出台具体的水域养殖规划,进一步规范水产养殖业的经营行为,严禁各种破坏水体环境的行为,实施大水面环境保护,优化过去的水产养殖环境,充分发挥出维护水产养殖业秩序的作用,继而提高水产养殖的环保性、绿色性。
2、加快生态养殖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水产养殖业,要想实现持续、长远地发展,就要加快建设生态养殖,实施一种健康、环保的水产养殖模式,确保能够满足水产养殖业的需求,同时也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生态养殖的开展,首先要保证水产养殖区域的水体环境质量,通过开展全面的检测工作来获取实际数据,促使水产养殖区域具有水体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有效的水体自净作用。其次,水产养殖人员应该加强对饲料结构的控制,如果水体环境中的饲料投放过多,则要及时进行调整,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第三,水产养殖户要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不断强化水产养殖的竞争力,以此来应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发展挑战。
3、做好养殖区域管理工作
除了运用生物修复技术,为了缓解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还要加强对水产养殖区域的管理,通过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来有效控制污染,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改造当地陈旧、破损的水产养殖区域,按照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市场标准来进行改造,加大改造成本的投入,并推广相关的标准化养殖技术,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水产养殖环境。在推进水产养殖区域改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符合当前环保、健康的发展理念。二是引入可行性高的污水处理技术,将科技含量高的污水处理工艺运用到水产养殖污染处理中,可以有效处理污水、废水问题,从而保护好水体环境。三是将水产养殖密度降低,水产养殖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经营观,规范水产养殖的行为,采取降低养殖产量的策略,能够推进绿色养殖的稳定发展,确保水产养殖具有环保性。
4、建设鱼菜共生的养殖模式
云南省政府部门可以倡导鱼菜共生的养殖模式,加大对健康水产养殖模式的宣传,促使各个水产养殖企业可以实施鱼菜共生模式,有利于解决水产养殖污染问题,实现对水产养殖区域的优化。对于这一养殖模式的运用,一般可以选择各种蔬菜和花草,将其种植在水产养殖区域的附近,能够起到良好的污染缓解作用,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减少药物、饲料污染
上述可知,造成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一大因素就是药物和饲料,致使水体环境受到污染,不利于维护水产养殖的质量。对此,水产养殖业应该采取减少药物、饲料污染的方式,加大对水产养殖产品质量的控制,并且针对饲料污染问题,养殖人员可以将浮性饲料替代沉性饲料,能够避免饲料沉底,从而减少饲料腐烂、变质等情况。而对于肥料污染的控制,则可以实施海洋生态混养模式,构建出科学的生态循环系统,有利于为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另外,水产养殖企业还要制定合理的药物、饲料使用规划,严禁随意、大量地投放药物和饲料,保证水质不受药物、饲料的污染,进而实现对水体质量的优化。
总而言之,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污染问题,为了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环保的水产养殖模式,以此来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目前,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严重,要想减少污染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加强对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借助各种生物修复方式来起到有效的作用,从而促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从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造成水产养殖污染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需要运用常规的生物修复技术,还应该实施相应的防控措施,不断提升水产养殖的环保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实现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