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年记者采访逸闻

2023-11-21张刃

工会博览 2023年29期
关键词:张作霖大公报电报

□张刃

新闻记者“跑采访”是必修课、基本功。在没有网络甚至连电话都稀缺的年代,记者采访更是要靠“跑”,不跑就抓不到新闻,跑晚了“丢人”,甚至可能“丢饭碗”。旧中国社会动荡,各路高层言行、各种军事力量都影响乃至左右着大局,都是媒体必报的重要新闻,谁抓住了谁就是赢家,因此记者采访竞争十分激烈。

火车站里“跑”新闻

北洋政府时期,北京的前门火车站是军阀政客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处,也是各路记者争抢要闻的采访重地。记者跑火车站一般事先都有线索,靠“撞运气”蹲火车站肯定“贬值”。所以,采访要闻的记者,一要腿脚勤快,二要“嗅觉灵敏”,全看记者的水平和钻研功夫。大公报资深记者孔昭恺先生回忆说,有的记者连采访对象的车次都知道,提前跑到丰台去等,火车过丰台停靠时便登车采访,可以一路谈到前门车站。

新闻线索哪里来?或从采访得来,或是看报得知,最多的还是要靠“关系”。大公报记者张高峰回忆说:“那个年代,人们关注局势发展,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报纸。因此,要争取读者,就要抢新闻、抓独家。记者必须学会建立一个尽可能严密、周全的个人‘关系网’,帮自己‘兜’住各种信息,无论轻重大小。没有这个网或者网不严密,就可能漏报重要新闻。”当年大公报在北京的重要“关系”之一,就是火车站的警方人员,特别是时任平汉铁路局警务处处长。平汉铁路纵贯南北,陇海铁路横穿郑州,形成中原交通枢纽。平汉路沿线各警务段每天都有电报向警务处报告路段各种情况,大公报记者得知有价值的信息后,即可向天津编辑部发回新闻报道。譬如,1930 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河南战事最烈,铁路沿线尤甚。河南警务段发给北平警务处的电报常有交战信息,大公报虽然没有派记者到前线采访,却可以频发战地“特讯”,都是得益于铁路警方关系。当然,逢年过节时,大公报也会给这些关系奉送一份“酬谢”。

隐语密约发电报

20 世纪前半叶,无线电报是最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报纸通过记者拍发的新闻专电,迅速、及时地发布新闻,抢先手,占独家,才能赢得读者,这就是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所在。不过,发新闻专电需要政府主管机关的特别批准,由发报人(记者)持电信总局印发的“收报人付费新闻电报凭照”,注明指定的收发报地点,到电报局发报。这样,当局实施新闻检查也很容易。

1928 年6 月,占据北京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迫于北伐军的压力,准备退回关外。此举关系全局,当然属于机密。上海新闻报记者顾执中为此专门到北京探访,通过关系得知张作霖的眷属提前离京,张当晚出走。如此重要的消息必须报告,却苦于新闻检查不能拍发明码专电。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不拍由收报人付费的新闻专电,改用付现款的私人电报;收电方不写上海新闻报,写同仁陈达哉;电报内容不说张作霖离京,改用可以猜测的隐语:“弟拟于本日晚偕小妾离京,所有家务由郭务远先生代为管理。”陈达哉是新闻报非常聪明的编辑,必能想到顾执中只身到京,并无小妾,即使离京他往也没有电告的必要,从而悟出离京的不是顾,而可能是张作霖,因为后文“郭务远”显系“国务院”谐音。电报一日发出,次日上海新闻报果然刊登消息:“张作霖眷属一日晨出京,张作霖定一日晚行,政局由北京国务院代为维持。”新闻报“抓到”独家新闻,顾执中功不可没。

1930 年蒋冯阎开战,都想拉拢东北奉军,张学良的倾向举足轻重。9 月,大公报经理胡政之到沈阳采访,行前与总编辑张季鸾约定密语,来电如有“请汇300 元”字样,即张学良决定出兵入关。9 月17 日,张学良接见胡政之说,准备发通电进关。胡政之当即用约定的密语电告天津,次日大公报即发表“东北军即日进关”的独家新闻。张学良支持蒋介石的通电也正是在这天(9 月18 日)发出,冯玉祥、阎锡山只得退兵。

声东击西传消息

1946 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东北成为最早的战场。大公报记者张高峰派驻沈阳,因为他反对内战,经常在报道中披露时弊,抨击时政。为了避免国民党当局找麻烦,遂利用见报新闻专电不署名的条件,事先与总编辑商定,凡是他发的东北专电,不要用发报地,而以电头后“XX 消息”为准,刊出时改为“XX专电”。如“本报沈阳专电,长春消息”,刊出时就改为“本报长春专电”。这样声东击西,有利于躲避新闻检查。总编辑告知编辑部照办。于是,上海、天津、重庆大公报频频刊出除沈阳、长春之外的永吉(吉林)、抚顺、锦州等各地专电,详细报道东北时局变化。当局弄不清大公报有多少消息来源,即使找麻烦,张高峰也借口推脱、搪塞“不知道”“我始终在沈阳,不知谁发的电报。”

1947 年12 月,国民党东北当局宣布恢复新闻检查,派人坐镇电报局,逐字逐句检扣,以前换电头的办法行不通了,张高峰只能再“想办法”。

1948 年1 月10 日,蒋介石、傅作义先后飞抵沈阳,举行东北华北军事会商,各报记者发出相关新闻专电。第二天,张高峰找到傅作义,佯称有急事,希望搭乘他的专机回北平。张与傅熟悉,傅的女儿傅冬菊也是大公报记者,这点面子还是给的。张高峰回到北平,还是发了蒋介石到沈阳的消息,演了一出“坐专机发专电”。事后,其他驻沈记者质问新闻处,既然扣发我们的电报,为什么大公报记者可以抗检?新闻处知道张高峰走了傅作义的“后门”,却也不便声张,只好以“张高峰没有在沈阳”含混应对过去。后来那位负责人见到张高峰,阴阳怪气地说:“你很有办法啊。”

言简意赅短新闻

新闻专电是通过无线电报传送的,费用不菲,因此要尽可能简洁明了,用几十百把字把一件新闻事实准确地记述下来需要字斟句酌,八股文式的官话套话没有容身之处。例如,大公报记者写的短新闻甚至只有一句或几句话。文字虽短,但标题生动,又常常加框或花边刊出,以提示读者关注。以下举例若干:

1945 年8 月,日本刚刚投降,国民党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到四川内江,大公报记者以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团结问题请教,冯玉祥打了个比喻说:“把锅灶打破,大家吃不成。”次日,大公报即以“冯委员抵内江谈团结”为标题,加框刊登了这句仅十个字的新闻专电。

1946 年11 月,国共和谈困难重重,时局维艰。大公报发表民主人士邵力子、沈钧儒谈话,分别只有一句话:“和平老人邵力子对目前国共谈判作比喻称:做朋友容易而恋爱困难。”“沈钧儒谈及第三方面任务称:目前时局显已脱离轨道,我们只有把火车拉上轨道,而不应该把轨道搬过去将就出了轨的火车。”

1949 年1 月12 日,大公报北平电话:“中山公园已成为大练兵场,朝夕军歌及杀声震天,花坞内一品红、黄腊梅已提前盛开,市民少饱眼福机会。”

1949 年1 月13 日,天津解放前一天,大公报加框消息:“张学良的大姊想飞台迎弟弟。她说,现在好像晚了,他出来已没有什么用。”

……

这样的短新闻,在大公报的版面上几乎每天都有,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含义颇深,而且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反比大块文章更受读者欢迎。

猜你喜欢

张作霖大公报电报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张作霖:成大业,靠演技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传“电报”
东北军阀有温情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浅析民国时期《申报》与《大公报》的言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