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韵”的审美追求及其文化心理考察

2023-11-21宋秋敏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宋韵文化

宋秋敏

(东莞理工学院 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2022年春晚舞台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以颇具禅意的画面和极富想象力的情景动作,演绎出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绝美意境。全场流动写意的青绿色调,营造出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的“宋韵”美学意境,唤醒了观众心中承传千年的文化基因。

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历史高峰和重要转折点。对此,王国维先生指出:“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1]邓广铭先生认为:“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2]“宋韵”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两宋时期的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不仅是宋朝的精华和神韵之所在,而且还对此后近千年中国文化的承传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韵外之致与诗意追求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曰:“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3]“宋韵”文化在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上也即如此。其时代审美趣味最直接的物化形式,是诗词、绘画、书法、雕塑、服饰、器物等,色彩表达崇尚简约典雅和清逸脱俗的韵致,表现为显著的文人化和诗意化倾向。

以最为直观的绘画为例,中国古代绘画在唐之前以“丹”(赭红、赤红等)和“青”(青、绿等)等颜色为主,色彩绚烂、变幻多端。唐代绘画的主题和高峰是仕女画,敷彩设色瑰丽雍容,注重对物象色彩的真实描绘和繁复华丽的表现手法。例如《簪花仕女图》《步辇图》等作品都充分表现了唐代绘画的丰富多彩和浓郁艳丽的色彩风格。唐代山水画以青绿为主色调,至王维始将水墨用色引入绘画中。而有宋一代,山水花鸟题材逐渐成为绘画的主流,墨色逐渐取代了敷彩设色,成为中国画的主导色调。这种转变和发展,得益于苏轼、米芾等人的大力推崇和发扬,他们提倡笔墨写意,强调墨色和构图的协调,使得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更具有抽象性和开放性。例如,著名的宋代山水画家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都表现了一种墨色清新、意境深邃的艺术风格。宋代绘画在色彩表现上的去繁就简,反映了当时主流审美的特点和文化趋势。这种审美风尚既是宋代社会崇雅黜俗之具象,也体现出两宋时代精神由唐代的昂扬外向转为沉潜内观的总体趋势。发展到后来,宋代绘画的色彩表现逐渐分化,出现了“丹青”与“水墨”的着色选择对峙。这种着色选择的不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工与写、雅与俗等方面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

与此类似,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相较于唐代以及元明清时期五彩缤纷的陶瓷,宋代陶瓷在色彩表达上更为素雅和朴实,表现出一种洗去铅华、无为无染的美感。宋代陶瓷主要采用青釉、白釉、青白釉等单色釉为主,其中,官窑、哥窑、汝窑、龙泉窑以其青色釉闻名,青釉瓷通透如玉器翡翠般玲珑温润,令观者静神凝思,如沐春风。而定窑的白瓷则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尤其是白瓷梅瓶,色白如玉、形体颀长,符合宋人淡泊静谧、素淡典雅的审美标准。景德镇的青白瓷胎质细腻洁白,釉色高雅宁静,青色中流动着白色的光感,白中又隐现出青的色调,淡泊飘逸之外令人回味悠长。而建窑的黑釉瓷系列则因宋代斗茶之风的兴起而备受追捧,黑釉瓷成为宋代斗茶吟诗之雅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

“宋韵”文化追求素淡清雅,守拙简约、含蓄悠长。俊逸脱俗的审美风尚和艺术格调,避免了过分娇艳、富丽堂皇的装饰,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而不造作、朴实而不失精致的审美意境,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朴素、自然、优雅的追求。这种美学观念是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南方文化中心崛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化内涵和品位高雅的追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蕴藉之美推向巅峰。此外,“宋韵”文化更重视作品的寓意和意境表达,在形式和技法上则更加注重简约和艺术追求的凝练性。这种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观,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开放、包容、雅致等思想和精神的追求,以及对于理性思辨和高雅审美的推崇,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二、雅俗共赏与生活的精致化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追求生活品质,且生活品质极高的朝代。正如日本著名宋史专家加藤繁在《中国经济史考证》中所指出的那样:“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不用说这种变化,是由于都市人口的增加,它的交通商业的繁盛,它的财富的增大,居民的种种欲望强烈起来的缘故。”[4]一方面,两宋的崇文国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导致士大夫文人队伍的壮大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进而使他们成为时代的精神领袖和文化风尚的领路人;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催生了多彩多元的宋代市井文化,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市井小民,大抵讲究生活质量,懂生活,会休闲。其日常生活如饮食、茶道、起居、美容、服饰、收藏、插花、焚香、体育活动、休闲旅游以及游乐活动等之丰富多彩令人惊叹,这也使得“宋韵”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生活化与精致化并存的雅俗共赏的风貌特征。

士大夫阶层淡泊虚静的审美品位与世俗化的声色享乐虽然相去甚远,却在某些方面相互吸引,奇妙融合、雅俗共赏的趣味常态化并和谐地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前辈士人完全超脱现实社会、追求高蹈绝尘的心境不同,宋代士大夫强调在保持精神上的崇高和内心世界探索的同时,也要进入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官能感受的追求。以被称为“太平宰相”的晏殊为例:“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而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顷有苏丞相子容尝在公幕府,见每有嘉客必留,但人设一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实蔬茹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叶梦得《避暑录话》)又比如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引《湘江近事》载:“陶穀学士,尝买党太尉家故妓。过定陶,取雪水烹团茶,谓妓曰:‘党太尉家应不识此。’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穀愧其言。”取雪烹茶的雅事与“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的世俗享乐相比居然自惭形秽,可见市民文化中追求享受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对士人阶层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连有着极深艺术修养和高雅艺术品位的宋徽宗,也难以摆脱谑浪俚俗、侧艳靡丽之世俗情调的巨大诱惑,徽宗的宠臣蔡攸“与王黼得预宫中秘戏,或侍曲宴,则短衫窄裤,涂抹青红,杂倡优侏儒中,多道市井淫媟谑浪语,以献笑取悦”(《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二)。反过来,上层社会的高雅品位也对宋代的世俗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在文人审美意趣的影响下,不但一些专供把玩收藏的鉴赏工艺品,诸如奇石摆件、观赏瓷、书画等品位绝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受到文人意趣的熏陶。比如,宋代陶瓷中频繁出现的“诗书画”元素,在室内装饰中常用到的“岁寒三友”与“四君子”装饰图案,等等。

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兴趣和消遣方式,同时也包容和接纳其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比如茶道文化,它不仅是士大夫阶层的消遣和修身方式,也是民间广泛传播的生活方式。在宋代,茶道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社交、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交流媒介。士大夫阶层在品茶时注重清雅淡泊,讲究茶器的制作工艺和精致感,而在民间,人们喝茶则更多地追求口感和多样化的调味。又比如体育娱乐,宋代的体育活动很丰富,如斗鸡、蹴鞠、打马球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士大夫阶层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乐趣。士大夫阶层在参与这些活动时更注重技艺和规矩,而民间则更多地追求娱乐和游戏的感受。这种文化包容和共享,使得宋代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并形成了多彩多样的文化景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中国传统的艺术表达从南北朝到隋唐再到两宋,由侧重于宗教和贵族,逐步过渡到平民社会与日常人生方面的大趋势。

二、尚柔嗜弱的审美趣尚

尚柔嗜弱是两宋社会较为普遍的审美趣尚。理学家程颐曾慨叹: “盖自祖宗以来,多尚宽仁,不曾用大利之属,由此人皆柔软。”[5]宋代以前,中国社会普遍倡导阳刚的人生态度,注重力量、实践和物质表现。但随着宋代士人阶层的兴起,他们开始转向柔弱内潜的文化追求,强调个人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柔弱内潜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和领悟深邃的文化理念。这种柔软的审美趣味在宋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不仅体现在思想哲学领域中,也体现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以“一代之胜”的宋词为例,诸如伤春悲秋、离愁别恨、男欢女爱、风花雪月之类悲伤怅惘的情事是曲子词长盛不衰的主题,由于题材狭窄,宋词对于心绪的抒写也必然愈写愈细,越掘越深。对此,王国维先生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他说: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

缪钺先生也说:

人有情思,发诸楮墨,是为文章。然情思之精者,其深曲要眇,文章之格调词句不足以尽达之也,于是有诗焉……诗之所言,故人生情思之精者矣,然精之中复有更细美幽约者焉,诗体又不足以达,或勉强达之,而不能曲尽其妙,于是不得不别创新体,词遂肇兴。[6]

由此可见,宋词是最擅长书写和描摹“要眇宜修”“细美幽约”之类情感的心绪文学。细腻化和心绪化同样表现在宋词的色彩表达上,因时代背景变化又表现为不同的情调和意绪:北宋词以应歌为主,男性词人以女性的环境、女性的身份、女性的情思、女性的眼光来构筑理想化的女性世界,其在色彩的选择和摹写上,必然与缱绻婉约的闺阁氛围相适应,显示出婉媚绮靡的女性化特征;南宋以来国势衰颓,士林不振,文人雅词着色清淡,偏爱以“冷”“孤”“清”“寒”等感官语言修饰色彩,诸如“寒碧”“冷红”“白头” “青灯”“暗雨”,等等,给词蒙上了一层孤寒清冷的文人色调。这种低沉内敛、温婉细腻的集体文化审美意识,正是宋代士风由唐代的外向转为内省,由粗放转为细腻,由硬朗转为柔弱,注重对内心世界的发掘和以理修心治意的真实映像。

此外,在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也出现了更加关注笔墨意趣和个性表达的作品,强调内心的情感和表现方式。赵孟兆页的书法作品如《前后赤壁赋》和《洛神赋》,充满了自由、灵动的笔墨气息,富有个性化的表现;李唐的山水画作品如《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等等,通过线条的精妙运用和色彩的渐变变化,表现出对于自然风景的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强调人文情感和审美表达。

这种审美趣尚的影响也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宋代社会中流行的社交方式和文化娱乐活动,往往强调柔和内敛的氛围,通过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精神活动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追求。这些社交方式和文化娱乐活动反映了宋代社会中对于柔和内敛氛围的追求,强调精神上的交流和文化追求,而非外在的权力和地位。

综上所述,由外放阳刚转为柔弱内潜是宋代社会中一种明显的审美趣尚和文化趋势。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于精神追求、内在修养和情感体验的重视,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这种文化风貌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多元化和包容性,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7]虽然历时数千年,但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其灵魂和身影仍时时出现在当代人的心中及文化生活中,成为今人梦萦魂牵、血脉偾张的骄傲与荣光。观照“宋韵”文化的目的,在于以更高远的历史视角、更宏阔的气度格局、更包容的文化气度、更深刻的哲理反思,理性认识和准确把握“宋韵”文化的内在特质、传承精神、宝贵文化价值和资源,进而准确提炼其中的优秀元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来自历史的视角和启迪。

猜你喜欢

宋韵文化
宋韵如水 浸润千年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读懂宋韵,更需要理解宋韵的现代价值
文化与人
寻诗入画
寻诗入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宋韵研究智库成立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