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探究
——以宁夏银川市C社区为例
2023-11-21刘竞之
刘竞之
(宁夏大学 民族与历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社区治理”这一概念。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以党中央的名义对社区治理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标志着从中央层面开启了社区治理新阶段。《意见》中明确指出:“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1]同时,民族地区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基础工程,其治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同时也关乎着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各民族“融居”的过程中,因为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会造成其在沟通和理解上存在诸多的障碍,导致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成了热议的话题,相关研究也逐渐从宏观视角转向微观。
近年来,学界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是有关治理现状的研究,李保国、蒋琦从民族关系、文化融合、认同机制和治理现状四个方面对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进行了调查,认为民族关系的建设关系着社区治理的成效。[3]其次是治理问题的研究,刘涛分析了西部民族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问题,主要有参与结构设置不合理,参与渠道过于狭隘,社区参与体制机制不健全,同时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参与效能偏低等问题较为明显。[4]最后是治理路径的研究,史云贵认为需要在社区治理中把资源整合起来,明确各主体的权责及利益关系等。[5]
当然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础性研究欠缺,对于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研究,往往更多地注重于实践和经验总结,而较少有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于社区治理的本质、原理和内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相对滞后,同时缺乏理论层面的支撑。二是缺乏针对性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嵌式社区存在着差异,但目前的研究往往缺乏针对性,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境和特点。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三是缺乏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仍然相对薄弱。在实践层面,对于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有效经验和成功实践的总结和借鉴不够,需要更多深入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来指导实际工作。四是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表明我们还没有充分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原则和实践有效地融入其中,没有意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总体来说,虽然有关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研究逐渐增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增加实证研究,以期更好地推进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将中国式现代化有效融入社区治理是当下的任务之一。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的质量和效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实现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如何推进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这些问题都亟须解决。基于此,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C社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深入分析银川市C社区在社区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新模式,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二、C社区治理现状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汉族、回族、东乡族、满族、蒙古族等几十个民族,截至 2022年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人口为725万余人,汉族人口为464万余人,回族人口为254万余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 6万余人。[6]民族团结是宁夏一张亮丽的名片,社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所以“互嵌式社区”可视为一种双向的透镜,既可以观察民族团结的微观社会基础,又可以透视宏观的多元体系互相嵌入、联结进而互动的关系,达成对于民族团结的理论认识。[7]此外,治理好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人民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C社区位于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占地面积约0.50平方公里。社区有居民住宅楼91栋、住户3887户9952人;注册志愿者1600余人,有直管党员317人,有少数民族691户。社区特点是“五多”,即老年人多、贫困户多、下岗失业人员多、文化团队多、服务机构多。为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社区党总支与辖区单位合作,并组成了联合党委,开展各项为民服务工作。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创新管理促进和谐,抓好党建促进服务”的理念,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建立了辖区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设立社会组织党小组。同时,社区积极开展分类组团式服务,组织各具特色的民生服务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一)党建引领,为居民办实事
基层党组织是新时代我国民族政策实践的抓手和根本保障。2022年,C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创新理念建细胞、创新理念建平台、创新模式建机制、创新服务建品牌的“四个创新”服务,持续做实“市民驿站、示范化社区”的建设目标,深化“12346”党建工作法,擦亮“三安”民生服务品牌,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幸福感。
社区党委利用“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整合相关资源,为居民提供了各种民生服务。例如,设立老年大学分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巾帼志愿阳光站等,满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此外,社区党委积极构建“小区党支部+网格治理+物业公司”三方议事决策机制和重点事项支委会、党委会审议机制,实现了党组织与居民自治的有机融合,凝聚了社区治理的力量。通过“党员+”活动,解决了不少社区居民关心的现实问题。 诚如接受访谈的LMD所说:
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帮我买米和面,看我年纪大提不动,还帮我送上楼,邻居之间相互帮助。晚上吃完饭我们也会在社区里散步或者到健身器材那边活动一下,大家互相聊聊天,挺好的。平时谁家遇到困难了,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会主动帮忙,平时社区中的党员同志还会到家里帮我打扫卫生,这种社区生活让我感到非常温馨和幸福。(1)被访人:李先生(男,回族,党员);访谈时间:2023年5月3日;访谈地点:银川市兴庆区。
(二)多方联动,多元治理,共建便民社区
多元治理能够实现决策的民主参与和公正性,增强社区治理的透明度。C社区在党组织的引领下,采用一核多元、多方联动的方式,通过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会慈善资源以及社区自治组织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了“五社联动”模式。这一模式指导社区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社区治理,促进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同时,通过搭建红色暖心驿站、爱心超市,激发群众参与多元治理活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六助”健康养老服务,做实“6+X”市民驿站、“1+8+X”示范化社区建设平台,创新社区治理,构建“10分钟健身圈”和“15分钟便民服务圈”。2023年3月,为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C社区设立老年饭桌、阅览室、理疗康复室等多功能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2023年5月,C社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利用闲置空地打造了一个儿童乐园,乐园设有多种儿童娱乐设施,如滑梯、跷跷板等,还铺设了柔软的橡胶地面,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亲子互动和休闲游玩场所。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分别开设了“向日葵之家”“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等一系列活动场所。正如MAQ所说:
平时在社区治理方面,社区会协调处理居民产生的一些矛盾,充分地尊重居民的意见,采用集体讨论、共同决策的方法,让我们这些居民也有了发言权,我觉得这也很好地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而且社区还建立了很多便民服务的项目,为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2)被访人:马女士(女,汉族,群众);访谈时间:2023年5月3日;访谈地点:银川市兴庆区。
(三)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
社区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增进社区凝聚力,还可以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C社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青年文明实践站为平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教育、居民教育、未成年人教育体系,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和“我们的节日”系列民族实践活动,先后举办“三月风”科普大型活动、“辉煌70年·礼赞新时代”迎“五一”文艺汇演、中秋庆团圆百家宴、“十一”专场秦腔文艺演出等,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展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精神。对此,WHQ谈到:
参与民族文化实践活动的居民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我们都非常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因为在这里我们感到自己是一分子,有归属感。我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可以一起庆祝节日、举办文艺活动,这种互嵌式社区的生活让我们感到非常幸福。(3)被访人:王女士(女,回族,群众);访谈时间:2023年5月3日;访谈地点:银川市兴庆区。
(四)紧抓培训,建设专业服务队伍
专业服务团队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社区提供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有效推动社区良性发展。C社区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规范社区换届选举,及时组织社区“两委”成员及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培训200余人次,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服务队伍,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同时,社区争取多方资源,形成便民服务项目由社会组织承接、社工团队执行、面向社区实施的新机制,如社区将原本一些需要由社区承接或协助开展的养老、青少年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等工作,逐步转移给更为专业的社会组织和社工承担。诚如LAQ所说:
我感觉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较好,而且每次为我处理一些问题时,态度也很好,平时我去社区办理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效率非常高。就比如说我之前有一个纠纷没有得到解决,我就想着找律师咨询,社区听说了这个事后,就帮我找到了法律援助,我很感谢他们,帮了我不少忙。(4)被访人:刘先生(男,汉族,群众);访谈时间:2023年5月3日;访谈地点:银川市兴庆区。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模式探究
治理好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平等交流,最终实现社区和谐稳定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基于银川市C社区的田野调查,笔者结合现实情况,将从“空间、经济、制度、文化、心理”五大互嵌入手,以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一)以“空间互嵌”夯实社区治理基础
“空间互嵌”是互嵌式社区治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社区治理不仅仅是在纸面上进行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更是在实际空间中展开的群体协作和行动。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要将“空间互嵌”作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不同种类的“空间互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首先,“空间互嵌”是建立在社区内不同个体、群体之间的互动基础上的,这种互动可以表现为居民之间的邻里互助、组织之间的协作合作,同时也可以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因此,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各方之间的交流协作,促进彼此之间的友好往来。其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应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需求,积极为居民打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活动场所。再次,网格化管理是近几年新起的社区治理工具,克服了以往社区治理碎片化的弊端,让社区事务得到精准高效的整合与治理。[8]因此,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也可以学习这种空间管理模式,更能有效地将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在行动上。最后,“空间互嵌”也体现在虚拟网络空间的互嵌上,社区可以通过网络搭建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定期更新社区的相关资源与动态,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居民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以“经济互嵌”促进社区与居民之间互惠共生
经济交往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民族经济交往是民族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9]“经济互嵌”强调社区治理需要关注社区内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和发展,通常是建立在社区内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动上的。这种互动可以是企业之间的协作合作、居民和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也可以是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例如,社区内的不同经济主体可以努力创造条件为居民提供就业、经商、务工等便利条件,或者社区居民之间产生小规模经济互助、互惠互利关系,这些相互关系不仅仅是市场关系,更是一种社区意识和归属感的表现。社区也可以通过建立“一对一”帮扶计划,帮助各民族群众解决“就业难”“收入少”等问题。
(三)以“制度互嵌”助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
完善的制度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区治理提供了细化的规则,平衡了权利与责任,从而实现了治理的有序和有效。第一,做到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民主制度和自治制度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民主制度保障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自治制度则通过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保障了社区的稳定和有序。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社区治理制度。第二,做到社区服务制度与居民权益保障制度的互嵌:社区服务制度包括居民的日常服务、公共设施建设、社区文化活动等,居民权益保障制度包括居民的基本权益保障、纠纷解决机制等。两者的结合,既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又能够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第三,做到法律法规制度与社区规章制度的互嵌。法律法规制度是社区的基础,社区规章制度则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规定。两者相互协调,既保障了社区的合法权益,又保证了社区的有序运行。此外,要因地制宜建立例如社区居民联席会议制度等可以保障各民族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并且要大力吸收各民族居民作为会议代表,发挥他们在助力民族团结方面的纽带作用,提升各民族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以“文化互嵌”共筑多元一体社区文化格局
社区治理的“文化互嵌”需要将重点放在社区成员之间的文化认同上。追求文化认同,就要站在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立场,尊重不同民族的个性和特色,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10]“文化互嵌”是建立在社区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这种理解、尊重、包容不仅体现在社区成员之间的文化互动上,也表现在社区成员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等方面。社区要积极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社区成员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享,促进居民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社区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例如,在社区内开展各民族的节日活动,进行传统文化展示、民俗表演等,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文化认同。同时可以通过建立“民族团结文化走廊”,依托社区活动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手段,促进多民族和谐共处。
(五)以“心理互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社区的“心理互嵌”是指社区成员之间在心理层面上的互动和联系,包括情感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信任与合作等方面,是互嵌式社区治理最终的落脚点,它有助于提高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凝聚力和共同发展的能力。第一,在互嵌式社区中,社区成员之间需要建立起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情感联系。例如,可以在社区中开展情感交流活动,建立相互关心的社区支援机制,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和联系。第二,在社区中开展文化交流、知识普及活动,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认知互动和联系,增强社区成员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社区成员之间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以实现心理层面的良性发展。例如,在社区中开展合作项目、团建项目、娱乐活动等,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是基于我国实际情况而形成的一种社区治理模式,通过“空间互嵌、经济互嵌、制度互嵌、文化互嵌、心理互嵌”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四、结语
展望未来,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是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它将继续成为中国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科技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社区治理中,推动社区治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同时,民族地区互嵌式社区治理也将面临多元文化融合、社区安全稳定等方面的新挑战,需要在政策支持、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和创新,需要构建空间互嵌,还需要经济互嵌、文化互嵌、制度互嵌及心理互嵌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社区治理模式,实现社区自治和社会共治的良性循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