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取胜 方成大事
2023-11-21王丹誉
□ 王丹誉
老子《道德经》: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细节决定成败”的故事:唐代名臣郭子仪拆除私宅围墙助成一生功德;吕元膺从小棋子识得大诚信;刘思立谏罢农忙出使抚巡;郑浣从小小一片馒头皮识才断人……《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意思是说,圣明的人重视并谨慎处置细小的事情,行为举动适合时宜。古人强调敬小慎微,认为不能在细节上取胜,就很难在大事上成功。
郭子仪拆除私家院墙成大功
郭子仪,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他一生历四帝,位高权重却从不越雷池半步。任尚书令长达二十四年,唐代宗坚持一生都不称呼郭子仪的名讳,每次敬称他为“大臣”,唐德宗登极后更尊称他为“尚父”。
据记载,郭子仪的王府在首都长安亲仁里,当时修葺府第时,家里请来了工匠整修院墙。一天,郭子仪出门时正好看到他们在修墙,就顺便说了一句:“你们多辛苦啊,一定要把我家的院墙修坚固啊。”没想到,一位工匠听到郭子仪的话,就停下手中的活儿,对郭子仪说:“这几十年来,京城长安王公贵族家的府第宅院的院墙全都是我们修的,我只看到这些府第宅院的主人来来回回不停地变换,却从来没见我修的院墙因工程质量问题而倒塌……”工匠的话引起郭子仪内心震动。这之后,郭子仪晋封“汾阳王”,他的王府竟然从此没有了围墙,也不上锁,彻底变成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街心公园,长安城的百姓全然分不清哪里属于郭子仪的府第。汾阳王府也因此成为首都长安的一大景观,甚至郭子仪的夫人和女儿洗漱这类私事,都广为老百姓所熟知。郭子仪就这样,养成了对世人公开自己私生活的习惯和品格。当年修墙工匠的那句话,彻底拆掉了他内心的围墙。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年),八十五岁的汾阳王郭子仪寿终正寝。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是“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关注细节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郭子仪善于从细微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他拆除私家宅院围墙的小细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成就了他后来的“富贵寿考,哀荣终始”。
吕元膺从小棋子见大诚信
据《玉泉子》记载,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有位处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正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便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那位棋友则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元膺。其实吕元膺当时已经看出他挪动棋子了,只是没有说破。第二天,吕元膺就请那位棋友到别处去谋生。别人都不知道辞退他的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被辞退。临走时,吕元膺还赠送了他钱物。这样过了约十年,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死去时,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结交朋友,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为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乘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其实也不值得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毁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你们。”
挪动一个棋子,看起来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小中可以见大。吕元膺之所以要辞退这位棋友,正是由于他从这位棋友挪动一个棋子的小动作中发现了他的不诚信。小与大,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刘思立提小建议恤民情
唐高宗年间,仪凤二年(677年)四月,河南、河北地区发生旱灾,唐高宗发布诏令,派遣御史中丞崔谧等人,分别到灾区各地慰问救济。侍御史刘思立就向皇帝奏报,“今麦秀蚕老,农事方殷,敕使抚巡,人冀天恩,必聚集参迎,妨害生产。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更成烦扰。无驿之处,劳扰更甚。农忙时节,废须臾则亏岁计,不如委州县赈给,待秋后闲时出使查赈给政绩,行褒贬。”疏奏,谧等遂不行。这就是“罢农忙出使抚巡”的故事,意思是皇帝派使者巡视巡抚各地,本来是件好事。可眼下是麦子抽穗、春蚕成熟之际,正值农事繁忙的时节,如果皇帝派使者巡视,各地百姓都会翘首以待使者,而耽误了农时。地方官员和百姓们都希望从使者那里得到皇帝的恩惠,必然会聚集起来参加欢迎,引发更多打扰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的事情。再则,既然是发放赈济钱粮,还必须要建立账表,本来是为了安抚救济百姓,却给百姓造成了更大的烦扰。希望皇上暂且委托州县地方官员发放赈灾的钱粮,等到秋收过后农闲时,再派出使者前往之前受灾的地区,对地方州县的官员进行考核和奖惩。唐高宗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
刘思立向唐高宗提出建议的做法与东汉会稽太守刘宠的“简除烦苛”异曲同工,他们身为官员都能体会百姓疾苦,让老百姓感念的既不是直接给予特殊关照,也不是具体的某个恩惠,只不过是用最简单的“简除烦苛”来减少了对百姓的打扰,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却顺应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郑浣从一片馒头皮断人识才
唐文宗时期,户部尚书郑浣,是宰相郑余庆之子,平素坚持勤俭朴素的优良家风。他早年出任河南尹时,一个堂兄弟的孙子从覃怀(今河南焦作)前来求见。这个远房的孙辈靠自己务农为生,从没有见过面,更没有请托他为其谋利办私事。
见他穿戴的礼帽和服饰简陋土气,拜见作揖的简单礼节也显得生疏呆板,郑浣的子侄和仆从都耻笑他未见过世面,郑浣却很同情他,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在本地当平民百姓已很久了,真想能当一名县尉,请您成全。”这天,郑浣召集全家聚餐。席间,上来蒸饼(馒头)。只见,这个远孙竟把馒头皮剥下来丢弃了,只吃剩余的馒头瓤。郑浣见状,当场怒斥道:“馒头皮和中间瓤部分有什么不同吗?我常担心世风败坏,总想着能重返淳朴敦厚。我同情你在农村靠体力种田还穿着破旧的衣服,想必你一定能体会农民种地的艰难,没想到你虚伪浮躁竟然超过王侯贵族之家恶少。”说完伸手示意让他将吃剩扔掉的馒头皮捡起来,这个远孙惊慌失措,连忙将馒头皮捡起来放到盘中,郑浣拿过来将它全部吃下,随后让他先回客房。之后郑浣送给这孙子五匹帛,交待他回老家后踏踏实实地继续当农民。
就这样,这个远孙和他的人生梦想失之交臂,在拜访郑浣之行中,他自然也展现了许多能博得郑浣同情和欣赏的方面,但他丢弃馒头皮这个细节,却让郑浣看到了他与为官基本价值取向的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