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2023-11-20郭红霞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黄冈市黄冈文化遗产

黄 忠,郭红霞

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黄 忠,郭红霞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黄冈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非遗项目的申报、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黄冈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宣传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后续乏人、开发利用与创新能力不足和非遗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黄冈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应加强对非遗工作的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创新传承模式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开展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黄冈非遗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提升文化服务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黄冈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连结各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201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文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全国通行的认定标准是由家庭、或师徒、学堂等形式传承3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在实践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以下10个类别,见表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行动纲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实行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保护工作体系,我国非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表1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注:表中的非遗项目,第一行为国家级,其他均为黄冈市级。

一、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华中地区文化重镇。黄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数量繁多,分布广泛,特色鲜明。黄冈非遗,是黄冈的文化身份,是黄冈的文化记忆。目前全市已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6460项,已成功申报岳家拳、湖北大鼓、蕲春艾灸疗法、黄梅戏、麻城东路花鼓戏、黄梅挑花、红安绣活、禅宗祖师传说、苏东坡传说、李时珍传说共计10项国家级非遗,另外有46项省级非遗,129项市级非遗,非遗资源数量居湖北省第一、全国地级市前列。

目前黄梅戏、蕲春艾炙疗法、武穴岳家拳、黄梅挑花等国级非遗家喻户晓,黄州东坡肉、罗田吊锅、红安大布、英山缠花、浠水杂技等一批市级非遗也广为人知。在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一些地方知名品牌蹚出了一条非遗特色产业的发展新路,如黄梅挑花、罗田吊锅、麻城东山老米酒、红安大布等成为深受喜爱的“网红”商品,是黄冈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靓丽名片,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助推器。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在湖北主会场上黄冈推送的蕲春艾炙疗法、英山缠花、麻城东山老米酒等闪亮登场,成为宣传黄冈非遗的新品牌。2022年5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照“非遗资源富集、基础设施健全、传承活动经常、融合发展有效”4个评选标准,黄梅县五祖镇和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从52个候选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北省首批10个非遗特色街区之一。激发非遗活力,让传统的曲艺、技艺、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和医药等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这是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最终落脚点。

(一)对非遗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

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保护形势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非遗保护和利用尚未达到各级政府自觉行动的高度。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注重经济发展相关指标,轻视地方文化资源发掘与开发利用,没有意识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尚未形成合力,还是文化与旅游管理部门单打独斗。有些部门和单位注重非遗项目申报,申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和荣誉称号,轻视了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只要项目申请通过了,列入了项目保护名录,项目就得到了保护,这种想法大错而特错,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才是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重心。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广大公众对非遗的关注不够,很多人对非遗了解不多,接触较少,认识也不深刻,参与意识不强,由此可见,必须加大对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宣传力度。云南省大理州的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大理日报》协作,开设大理州非遗宣传专栏,连载48期的专题报道,系统生动地向读者朋友展示了大理州现存的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风采。

(二)非遗专业人才匮乏

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国家非遗名录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教授在《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专题报告中强调:国家非遗科学保护需要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没有科学支撑和科学判定,是当前非遗保护最大的软肋[2]。由于缺少专业人才,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非遗普查工作不够科学。非遗普查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缺少专业人才的参与,会导致普查工作的严谨性、技术性和科学性出现问题。(2)残缺非遗的修复工作难开展。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很多非遗项目残缺不全。(3)非遗项目申报成功率不高。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对非遗的申报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和专业要求,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或直接参与,项目申报难以成功。(4)非遗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够。当前黄冈非遗的理论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理论研究量质均有待提升。 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批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这是国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困难重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活态”文化,通过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承载者,更是非遗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保护非遗的关键就是保护非遗传承人[3]。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非遗资源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原生态环境与传承空间,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遗濒临失传或消失,一批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现在的90后、00后不愿意学习和传承非遗项目,非遗传承队伍青黄不接,后续乏人。调查数据显示:黄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综合收入过低,导致非遗传承人流失严重,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带来巨大影响。非遗中很多项目“耗时费力效益低”,也是造成传承困难的重要因素。以红安绣活为例,一副鞋垫,要用最精致的丝线和十多种针法,历经黏、拉、刺、穿、压等多道工序,历时3至4天才能完成。2022年6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的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评审工作,全省总共评出了116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黄冈市仅有12人入选。传承人不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困难重重。

(四)开发利用及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1]。2021年8月12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4]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发非遗特色旅游产品或服务项目,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二是建设非遗特色景区,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引导广大民众进景区看非遗展演;三是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

目前,黄冈很多非遗产品多年前就已经商品化了,如黄梅挑花、罗田吊锅、蕲春艾炙疗法、麻城东山老米酒等;另有一些非遗产品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如红安大布、东坡肉等;有的项目因为成功地展演展示而受到广大市民的重视,因而得到了复兴,如黄梅戏、浠水杂技、团风马家潭龙舟会等。如2023年6月湖北省龙舟公开赛(黄冈站)日前在黄冈市遗爱湖举行,来自武汉、黄冈、恩施、天门、咸宁等高等院校及社会团体共32支龙舟队伍参赛,吸引了万余名市民观赛。黄冈市将以水为媒,借举办龙舟赛契机,精心打造更多的群众赛事活动品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结合,积极做好“非遗+”文章,将非遗体育运动与文旅商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黄冈特色风貌,扩大了“东坡庙会”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为黄冈广大市民送上丰富的文化大餐。目前黄冈市的非遗项目国家级有10项,省级46项,但在实际生产运营中能形成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只有10多项,开发利用及创新发展能力还远远不够。

(五)非遗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首先,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尽管黄冈市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法规过于笼统,难以具体应用于非遗保护的实践。此外,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很多非遗传承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其次,非遗保护的管理体制不顺畅。目前,非遗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如文化、教育、旅游等。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明确,导致非遗保护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推诿现象。同时,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也影响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再者,非遗保护的社会参与度不高。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黄冈地区,非遗保护的社会参与度仍有待提高。部分非遗传承人所处地区偏远,生活条件艰苦,使得年轻一代对非遗技艺缺乏兴趣。

二、黄冈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非遗工作的领导

黄冈市、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必要时还要建立健全非遗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树立保护非遗资源也是一项政绩的理念。一要建立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非遗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重大问题。加强文化和旅游局与民族宗教事务局、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体育局、乡村振兴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的协作,形成非遗保护长效工作机制。二要摸清当地非遗资源的家底,重视非遗项目组织申报工作,完善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三要完善非遗保护和传承机制,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与工作考核,激发其开展传承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四要加大对传承人支持扶持力度,通过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经费资助等方式,支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5]。五要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增强其开展传承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二)加强非遗队伍建设,强化专业人才支撑

没有专业人才的参与,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就难以有效地开展,因为缺少科学的、有效的理论指导。一要做好非遗保护机构及人才的规划布局。结合黄冈各县市区非遗的数量、类型及保护工作的特点,建议机构编制部门对本地非遗保护机构设置与人才配备等予以重视,确保能够满足黄冈非遗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二要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制定传承人带徒传艺制度、传承奖励制度等,建立黄冈非遗传承人资源库,并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评估考核与动态管理。三要建设非遗技能培训基地,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与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及非遗实体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一批非遗研究与培训基地,提升黄冈非遗保护工作的整体实力。四要不断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进校园,非遗保护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等。结合现在主流的研学等形式,让学生有计划、分时段、不间断的对黄冈非遗进行深入了解、研究学习、实地考察、动手实践。如安徽省安庆市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黄梅戏、宣传黄梅戏,精心编制了地方特色黄梅戏校园课间操。这一精典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与创新,将黄梅戏、岳家拳是黄冈市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课间操、体育课等形式在全市中小学进行推广与普及。

(三)加大非遗经费投入,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

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家非遗保护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21年12月30日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2〕45号)进行修订了。要求各级财政应按照公共文化领域的改革方案,落实经费支出责任,保障本行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经费足额到位。保护资金管理和使用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中央补助、分级负责、加强监督、注重绩效”的原则。一要分级负责与使用非遗保护专项经费,非遗资源依照分级保护的原则,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纳入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以保障对非遗资源进行调查、记录、整理、建档,珍贵实物资料的征集、实物收购、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非遗保护与传承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二统筹安排与合理使用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合理统筹文化和旅游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民族宗教事务局等部门非遗专项经费,提高非遗专项财政资金利用效率。非遗资源促进了当地旅游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要形成旅游企业、文化企业反哺非遗保护工作的机制。三要拓宽非遗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入非遗事业,建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

(四)创新传承模式,努力推进非遗保护和开发利用

各级政府要处理好非遗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非遗在保护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的方法。一要加强非遗理论研究,为政府决策服务。用非遗理论指导非遗保护和开发利用实践,并不断推动非遗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创新。二要分类保护,精准施策。对于濒危非遗项目,采取抢救性保护;对于技术难度大、传承人少、效益微薄,但有一定市场的项目,采取扶持性保护;对于市场需求量大、有地方特色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三要做好非遗保护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激发非遗活力,写好“非遗+”文章。将非遗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例如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在各大景区设立传承基地或非遗活态展示空间,开发“非遗+体验”精品项目,开辟非遗旅游线路。还可依托当地产业特色,积极探索“非遗+产业”的发展模式,把传承基地作为一个“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空间,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比如黄梅挑花、红安绣活等传统技艺类传承基地,可以打造成一个集生产、展示、营销、研学、培训以及文化欣赏等功能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的展现形式、产品形态进行优化或升级,在保留非遗传统精髓的情况下,研发非遗新产品和衍生品,进一步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全民非遗 保护意识

通过非遗的展示,向人们生动诠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和价值。一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开展非遗系列活动。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举办非遗展示、演出、比赛、交流等活动,加大对非遗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二要创新宣传形式,提高非遗传播效度。随着5G、VR、AR、AI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将非遗项目更时尚的展现出来,必将会吸引更多人群进一步关注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将传统的非遗融入现代的生活,使其进一步焕发新的时代生机。三要构建非遗教育传承体系。将非遗保护与传承和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编写黄冈地方特色非遗教材或编排黄冈地方特色非遗课间操或舞蹈,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非遗民间艺术课程,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纳入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将黄冈优秀的非遗传播给青少年一代,引导更多年青人走上非遗传习之路,营造非遗保护与传承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将会与文化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振兴、乡村振兴等结合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永远在路上,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调适。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坚持尊重主体地位、调动各方积极性,深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实现黄冈从非遗大市到非遗强市的提档升级。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1-11-25)[2023-05-25].https://www.gov.cn/flfg /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2]冯骥才.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EB/OL]. (2020-09-29)[2023-05-25].https://www.mj.org.cn/xwll/kmsd/202009/t20200929_231933.htm.

[3]韩邦云,林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日照市为例[J].文教资料,2013(33):60-62.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 [2023-05-25].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5]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EB/OL].(2021-05-25)[2023-05- 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9/content_5616511.htm.

G114

A

1672-1047(2023)05-0110-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5.28

2023-09-14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黄冈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2022C2011113),“黄冈市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2021C2011119)。

黄忠,男,湖北浠水人,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就业创业指导,黄冈地域文化。

[责任编辑:程朝晖]

猜你喜欢

黄冈市黄冈文化遗产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题黄冈市老干合唱团旅游照
赞黄冈市“校企合作”
黄冈市图书馆连续六年为驻黄海军官兵提供图书服务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