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2023-11-20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院校

黄 娅

高职院校“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黄 娅

(无锡开放大学 财经与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011)

实现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发展,强调主体劳动过程中体现创新元素,以创新创业丰富新时代科学劳动体系,赋予职业教育全新的育人要求。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存在对劳创融合内在契合性认知不足,资源整合不够,课程模式单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发展形势不协调、不均衡等现实困境。基于当前高职院校育人特征及社会发展需求现状,提出构建高职院校“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创兴校园文化,滋养劳创融合根基;优化课程体系,输送劳创融合养分;拓展实践平台,凝练劳创融合成果;强化专业培训,提升教师认知与本领;细化协同指标,完善劳创融合评价体系等,实现二者协同发展、双向深化。

劳创融合;实践模式;协同育人;高职院校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时代命题。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劳动情怀、劳动热情、劳动技能的培养。现今社会环境呈现功利化趋势,重智轻劳思想使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片面强调对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追求,忽略了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均衡发展的育人宗旨。因此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高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积极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养提升的助推作用,既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举措,也是高职院校的新任务、新课题。而现实中受到劳动教育边缘化、劳动教育理念窄化、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健全、实践平台不充裕、教育教学内容缺乏融通性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实现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依然困难重重,迫切需要多方携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双创型职业人才培养实效。本文基于现实育人困境,探讨高职院校“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的构建与运行,从而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深化。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新形势下各职业院校均着力发展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建立在各自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进行常规推进,缺乏对二者深度融合的研究,亦或是做简单加法,这使得劳动教育新时代性得不到彰显,而高职类创新创业教育无法与本科类进行标志性区分,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优势。立足现实,深究其融合瓶颈,不难发现二者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以下困境。

(一)主体认知不足,劳动价值影响弱化

就当前高职院校劳创融合教育开展现状来看,融合模式尚不够完善,相关理论基础偏薄弱,实践路径不够明确。在育人过程中,学校任教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都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充分,概念片面化。从调查学校教师的现状看,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掌握不透彻,未能树立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育人理念。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专业性强的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是思政课教师、学工队伍和班主任等的任务的狭隘理解。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深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但在进行双创实践教育过程中,剥离出劳动教育,将创新创业实践混同于脑力劳作,将劳动教育归类于普通的体力劳作,忽视了二者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对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重视不够,理解不足,未能在教育教学中融会贯通。此外,高职院校融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时过于强调理论灌输,使劳创融合教育内容成为泛泛之论,劳动教育的具体性、长期性被虚化掉,双创教育少了针对性、务实性的深入剖析,导致学生对通过劳动体现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劳动价值观念弱化,片面的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划为一体。

(二)资源整合不够,多方协同机制僵化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彼此游离、相互分化,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未能产生同频共振的协同效应。在双创大环境驱动下,各学校积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整合校内外多方人力、物力资源来支撑双创理论传授和实战培训,搭建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丰富教育形式。而劳动教育的发展却略显滞后,停留在表面功夫,学校成为单一主体,家庭、社会等力量在参与实施劳动实践教育中较薄弱,未能凝聚成合力,更未从政府制度保障、校企平台搭建、家校信息资源、网络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有力支撑,导致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陷入僵化。相对而言,劳动教育成效显现性、成果具体化等均稍逊于创新创业教育,且教育周期较长,具有延续性,实践验证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更重视、更耐心对待。社会及政府在青少年劳动教育投入上明显不足,无论是给予政策支持、强化条件保障,还是丰富实践资源等方面都未能跟上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中也忽视劳动教育的科学意义,混淆了宠爱与劳动的含义,未能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这些现状造成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严重阻碍了劳创融合的进度和质量。学校应该在提速劳动教育发展的同时,对各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归类,并服务于劳创融合机制,主动打通家庭、社会与学校的融合通道,促进多方力量投入,协力激活劳创融合模式,产生叠加效应。

(三)课程模式单一,内容实用性窄化

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联系不够紧密,相对独立,学生无法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劳动实践中,难以进行较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二者教学内容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课程内容与市场契合度偏低,与人文素养结合较低,与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匹配度较低,缺乏个性化和差异性指导。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计划设置上不协调,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同时使用的教材较落后,教学方法不够新潮,未能结合新时代需求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对劳动价值和创造性劳动认知不明晰,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没有充分体现。现有劳创融合的课程模式较为单一,融合形式相对固化,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低。许多高职院校借助传统的创新创业主题讲座、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形式,生搬硬套的扣上劳动教育的主题字眼,或是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案中加入几句体现劳动教育的话,只是呈现元素突出,是实现不了融合发展的。

二、构建高职院校“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

为解决以上问题,依据职业教育新标准,结合区域发展对创新型劳动人才的需求,以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和创新素质提升为主线,立足当前高职院校发展机遇和优势,构建了“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见图1),促进劳创融合深度,培育更多优秀劳动者,服务于职业教育和区域发展。浓厚的校园文化是滋养劳创融合的基础,在氛围中唤醒意识,强化学生认知;科学的课程体系是输送劳创融合养分的关键,传授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丰富的实践平台是凝练劳创成果的试验田,验证学生创造性劳动方法,孵化创新成果。此模式的三个部分互利共生、螺旋增进,最终实现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图1 “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

(一)兴文化:滋养劳创融合根基

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宣传渠道,丰富劳创融合文化内容,渲染氛围,发挥文化育人生态功能,为全面塑造学生劳动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提供肥沃的土壤。高职院校要深入剖析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真实内涵,在遵循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充实劳创融合校园文化,夯实融合根基。

一是以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为抓手,实现全覆盖、深熏陶,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紧抓阵地优势,借助自媒体的传播力与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拓展宣传栏、校园网、社团展板、微博、公众号、抖音、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系统化联合宣传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递进式携手连载劳创融合典型人物故事,计划性同步发布赛事公告等内容,有组织地定期弘扬劳动精神和创新精神,正面吸引学生注意力,熏陶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和创新创业观。严守活动优势,亦可以通过开展参观劳模基地、观看影视纪录片、劳动模范进校园等讲座沙龙活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主旋律思想,渲染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努力奋斗、刻苦钻研的劳动热情和创新意识。二是以制度文化建设为载体,为劳创融合的实施提供规则基础。高职院校主要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完善顶层设计,把劳创融合纳入教育教学督导体系,丰富课程思政督导细则,明确课堂教学、教案设计中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的体现与渗透,从教师主体角度贯彻劳创融合理念。重订学生学分制度,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明确劳动指标和创新创业指标,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从学生主体落实劳创融合举措。通过将劳创融合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细致化,调动学校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双向助推劳创融合,实现协同育人明确化、具体化。

(二)优课程:输送劳创融合养分

课程是实施劳创融合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成长为高素质人才的主渠道。高职院校应积极优化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中心探索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融合,更新基础型通识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应用型劳动方法研究、专业化创新思维和职业技能创新等课程体系,实现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效能,促进双向深化。

劳创融合课程体系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将劳动情怀根植学生内心,还要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应该包括普及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有针对性、阶段性纳入教学计划,持续向学生输送养分。普及性课程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面向低年级学生,以基础知识讲解、典型案例分析等课堂授课为主要形式,充分挖掘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元素,厘清二者的内在逻辑联系,着力于劳创融合知识传授和意识唤醒,让学生既要“明创业之理”又要“晓劳动之义”。个性化课程阶段是面向已具备基本创新创业素养、劳动认知较强的中高年级学生,以技能训练、打磨成果等应用型知识为核心,应纳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环节,依托专业教学提炼创新创业和劳动教育内容,可涵盖本专业的劳动伦理品德教育、专业劳动发展趋势及就业趋势教育、创造性劳动技能教育、创新思维训练教育、创业模拟教育等,培养学生主动结合专业学习识别创业机会、预测创业风险、强化创业管理,加强学生核心劳动价值观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

(三)拓实践:凝练劳创融合成果

主动拓展劳创融合实践平台,筑牢专业实践实训体系,打通劳动教育内涵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经络,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中蕴含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中凸显劳动价值。创新以劳动为载体,劳动以创新促发展,二者都需要系统的实践检验,需要一个连续性、贯通性的实践体验体系,需要一个能将加深认知、增进知识、打磨技能融合在一起的实践场域。

一要科学规划专业实践课堂体系,包括专业实训、顶岗实践、暑期实践、创新创业专项培训等内容。实践课堂内容的融合规划不仅丰富劳创融合教育课程的内容,还给劳创融合实践开拓了思路。通过将现有各类专业实践实训课堂进行重组和规划,合理分配实训资源,整合专业实操实训与创造性劳动技能、专业劳动习惯、创新创业素养等元素相契合的教学内容,构建由易到难、由熟到巧、由专到创的递进式实践课堂体系,开展以“劳动+”为内容的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引导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有效抓好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一手抓学生专业技能,另一手抓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

二要优化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活动、职业技能导航节、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假期社会实践考察等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专业学习和劳创融合的有效补充。通过优化设计品种杂多的课外实践活动,精炼活动内容,研究活动形式,使常规型实践活动意义化,创新型实践活动专业化,有意识地将劳创融合教育元素渗透进设计准备、活动过程、总结提炼三个环节中。此外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传帮带作用,大幅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率,全面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增进学生劳动热情,从而使学生获得劳动能力。推行打卡积分机制,借用量变到质变的原理逐步提高学生创新素养,为学生提供创意空间,使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理解劳动平等,感悟创造性劳动教育的意义。

三要拓展产教融合实训场域,搭建紧跟行业发展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创造的实践平台,包括产业学院、企业冠名班、项目孵化基地、产教融合项目、企业导师进课堂等形式。学校借助产教融合契机,丰富劳创融合实践场域,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常规课堂等,引入企业生产技能、作业标准、职业道德的元素。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教学、共同备课,在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依托该平台引导学生掌握了解企业生产一线情况,深入企业与社会服务岗位,使学生既能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又能切实体验劳动文化,增强职业情感认同,在具体职业劳动中总结实践创新方法,从而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创”。

三、完善“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一)强化专业培训,提升教师认知与本领

实现劳创融合要求高职院校相关教师具备较高的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理论水平、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相应的实践技巧,这需要学校提供专业性培训平台和机会,提高参与教师对劳创融合的深刻认知,摈弃对创新创业教育狭隘化、功利化认识,深化融劳动价值观塑造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协同育人观,全面提升育人本领。

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师资之间具备可互通性,意味着高职院校可将劳动教育的师资与双创教育的师资合二为一,进行“1+1>2”的培育,建设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应积极完善台劳创融合的师资培养体系,优化“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保障劳创融合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专任教师深入企业或实训基地挂职锻炼,真正接触到产业新技能、管理新方法,实现学校教学实践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行业发展前沿无缝对接。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源介入课堂,培育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专业技能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或劳动模范担任兼职教师,引导学校“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符合社会需求,紧贴岗位一线,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劳动价值观的一体化培养。二是突出校内“专任”教师培训培养,开展高质量劳动知识教育和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打造一支精通创新创业教学技巧又深谙劳动教育方式的“专任”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传授学生科学劳动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学生劳动热情的同时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逐步提高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二)细化协同指标,完善劳创融合评价体系

“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有效运行离不开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劳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明确学生主体指标和教师主体指标,在大量收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活动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对高职院校劳创融合的实施过程、目标实效、任务完成等做出科学研判,制订可操作性的科学评价方案。学生主体指标要突出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思想认知、技能掌握、实践能力等方面,评价标准应当与目前行业期望的工作水平相一致,可将校企合作单位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应用表现纳入评价指标。同时明确劳创融合素养量化评价标准,定期进行对标考核,系统客观记录学生参与劳创融合的过程和结果,作为评奖评优、转专业、入团入党、就业等参考依据。教师主体指标要注重教育教学内容是否融入劳动观念培育,劳动意识唤醒等内容,同时要明确课程课时要求、教案设计要求、教学实效要求,立足于学生全面成长实际情况,体现以人为本,融合定性与定量、过程与总结、综合与个性的评价机制。只有形成科学长效的劳创融合评价体系,才能明确劳创融合专任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激活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主动融入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确保高职院校劳创融合实施体系的持续、有效、正常运行,实现育人效果。

四、结语

“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的构建,充分汲取协同育人理念的精髓,打通文化熏陶、课程传授、实践凝练的内在联络,形成良性循环驱动体系,全方位渗透劳创融合教育。然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的有效运行,仍需要各学校高度关注,及时分析并解决实践中的阻碍,持续在师资质量、评价体系、顶层设计、资源挖掘上下足功夫,作出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整和建设。此外,当前三位一体劳创融合模式的理论体系研究不够深入,理论逻辑依据不够坚实;“文化—课程—实践”三领域中育人成效的转化与衔接不够精准,极易出现形式主义。只有解决这些研究难题,才能实现三位一体劳育模式联动效应,有助于青年学生的劳动主观能动性培育。

[1]泥川.劳动教育视阈下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1):119-124.

[2]高雪平.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55-58.

[3]王莹,王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7-71.

[4]夏爱萍.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78-81.

[5]刘春博.“双创”背景下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初探[J].农家参谋,2020(22):273.

[6]刘丽红,曲霞.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同构共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1):103-109.

[7]于兴业,张迪,李德丽.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2):65-69+85.

[8]张佳,颜正英.基于“135塔式”社团群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7):68-72.

G710

A

1672-1047(2023)04-0029-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4.08

2023-07-02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课程劳育与实践劳育同构并进路径研究”(2023SJSZ0395);江苏开放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协同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QN2021022)。

黄娅,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

[责任编辑:钟思琪,郭杏芳]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