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历史·进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的三维探析

2023-11-20邸允庆蒋俊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初心使命党的领导共同富裕

邸允庆 蒋俊明

DOI:10.3969/j.issn.1673-3851(s).2023.05.002

收稿日期:2023-04-06  网络出版日期:2023-08-14网络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KS040);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22_3580)

作者简介:邸允庆(1998—  ),男,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政党领导理论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蒋俊明,E-mail:1324667950@qq.com

摘  要: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责任。文章基于价值、历史、进路三重视角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的逻辑理路。从价值维度看,党领导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党为人民谋幸福与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定执政为民与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遵循、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从历史维度看,党领导共同富裕经历了萌芽孕育、初步探索、深入发展与扎实推进四个历史时期;从进路维度看,党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支撑、精神引领和制度保障。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的基本问题,对于新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现代化;初心使命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3851 (2023) 10-0516-09

Value, history and approach: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common prosperi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I  Yunqing, JIANG  Junming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01, China)

Abstract: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s a major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logic of the practice of common prosperity led by the CP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history and approach. From the value dimension,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is the original mission of the Party to seek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and rejuvenation for the nation, the value adherence of firmly ruling for the people and reflecting the people′s dominant position, and the goal pursuit of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and realiz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ommon prosperi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has gone through four historical periods:germinatio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solid promo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oach, the Party must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mprove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and provide material support, spiritual guidance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common prosperity.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basic issues of common prosperity practice led by the CPC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on the new journey.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mmon prosperity; modernization;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mission

習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1]13。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已然成为共同富裕实现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把中国式现代化界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3]这些论述直接勾勒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共同富裕实现的内在必然联系。因此,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角度研究共同富裕的相关问题,剖析其中的逻辑关系是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国特色”、剖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术界亟需讨论的重大议题。

当前,学界对于党的领导与共同富裕的探究不胜枚举,学界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三条主线:一是对于党的领导的研究,学界从概念内涵[4]、必要性与必然性[5]以及路径选择[6]等方面展开探讨;二是对于共同富裕的研究,学界主要从其理论渊源[7]、内涵要义[8]以及实践路径[9]等方面展开研究;三是对于党的领导与共同富裕关系的探讨,学界主要论证了党的领导是共同富裕实现的根本保证[10]。但就党的领导与共同富裕之间逻辑关系的研究仍然有待挖掘。本文从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过程中剖析中国共产党在引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问题,通过构建系统的逻辑体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共同富裕实现历史的、必然的统一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的价值意蕴

共同富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目标追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厘清谁来实现共同富裕、为谁实现共同富裕等根源性议题,准确理解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价值趋向,正确把握党的领导之于共同富裕实现的决定性作用。

(一)体现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与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外在表达,也是党区别于其他国家政党先进特质的集中体现。科学、系统地总结党领导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并使之上升为精神谱系之源头的实践旨趣,是党历经百年风华正茂的动力源。“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在党紧扣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坚定不移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的价值意蕴的核心要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意味着对相对贫困的宣战,这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意味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方面,为人民谋幸福是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的价值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从实践出发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性质,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196,由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奋斗目标。“谋幸福”内在地隐含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即为人民谋幸福意味着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物质匮乏与精神贫瘠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守正创新在共同富裕层面上的集中体现。为人民谋幸福与共同富裕实现具有内容的统一性、价值的一致性与发展的融通性。为此,党领导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原则规定上是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代表人民利益的需要政治诉求;在功能意义上是党获得群众拥护、巩固执政地位、凝聚政治认同的现实前提。

另一方面,为民族谋复兴是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的价值目标。从《礼记》记载的“以明民共财”到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毕生梦想,昭示了中华民族对于建立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大同”社会的憧憬,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核心主题。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2]39,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族复兴与共同富裕同样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为民族谋幸福与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和核心要义相同、实现路径相通;另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全体人民迈上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共同富裕社会,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因此,从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来看,中国共产党谋求民族复兴伟业与谋求人民幸福事业具有一致性;从党的百年奋斗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富裕实践证明了共同富裕的实现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相通、与人民群众理想追求相契的必然联系。

(二)凸显了党坚定执政为民与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遵循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義政党的执政之本;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代表哪部分人的利益,获得哪部分人的拥护和支持是无产阶级政党获得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2]40,党的执政之本在于党的领导是否有利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否有利于坚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载体,是彰显人民意志、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标志。因此,共同富裕是党执政为民与体现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

执政为民是党始终秉持的执政原则。理论层面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2]101这一论述概括了党的执政理念的三层意涵:第一,坚定原则。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第二,笃定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就是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明确内涵。为人民服务和敢于担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的执政理念。而原则、目标与内涵都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富裕社会。实践角度上,中国共产党紧抓“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3]46,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依托领导权威有效整合和调节社会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民生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进步,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良性互动,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基础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现实指向是,在领导全体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举措,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落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追求中。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13],也是从党的性质、宗旨出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指向。因此,党领导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和立党原则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的现实表达,二者统一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诉求。

(三)彰显了党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协同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阐释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形态以及基于这种社会形态的人的存在状态,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11]185。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同构型的逻辑关系:共同富裕社会意味着社会财富真正实现主体本质化,“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4],为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随着人的全面发展而建立起来。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置于国家发展大计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从人民立场来看,共同富裕表现为社会民生事业的多维度发展以及个体生活质量的全方面提升;从国家层面来看,共同富裕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党和政府履职能力的系统性发挥。具体而言,一方面,党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聚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着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国家,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核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着眼于彰显社会治理的人民性、科学性和共享性,形成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于一体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在于“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2]95。可见,党领导下的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的实践实际上包含了对“人”的现代化的逻辑表达。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了共同富裕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15]。在以共同富裕为主要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又为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这一必然规律论证了共同富裕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性。纵观党领导共同富裕的实践脉络:保证人民群众自由劳动的权利,充分尊重个人的生存发展,通过制度体系的优化,超越西方私有制基础上的“物的逻辑”,协调平衡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上层建筑,为人的本质的真正解放创造了物质条件与精神基础。因此,共同富裕实现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统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的历史脉络

实现共同富裕自古以来是人类的美好向往,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确立的奋斗目标。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突质性进展”[1]14,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机协同的历史进程。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于共同富裕的概念认知、目标设定、实现方法均有不同的认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萌芽孕育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6]之际应运而生。面对经济落后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的重点工作之一是通过革命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除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导致的不公,为革命年代谋求共同富裕奠定必要的社会性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7],中国共产党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审视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分析出广大农民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阶级对农民生产资料的剥削。因此,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斗争成为这一时期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

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以没收地主土地等生产资料为手段逐步消灭私有制。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以“打土豪、分田地”为口号,多次开展区域性土地改革,并先后制定实施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县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一系列土地政策,充分肯定了广大农民团体在土地资源上的所有权。抗日战争时期,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准确转变土地政策,有效扩大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为了改变财政滞后的经济问题,毛泽东向全社会提出“自己动手”的号召,鼓励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运动,解决了这一时期抗战前线物资紧缺问题,大大减轻人民负担。解放战争爆发至1947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改革;同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8],全面肯定了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绝对地位,正式开启农民平分土地的历史时期。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有效地解决了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土地问题的实践探索从真正意义上找到了一条把共同富裕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统一起来的正确道路。一方面,在党的革命纲领、革命目标以及革命口号等革命思想中,全面勾画了“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党通过多次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生产前提与物质保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初步探索期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运行逻辑不是以人的需求为目的,而是资本和财富迅速集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时指出:“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活动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绝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11]614,表明“消灭私有制与建立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19]。因此,富裕与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使然。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二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这一时期中國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就是社会制度的确立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依靠无产阶级建立起来的合法权威,变革私有制生产关系,组织广大群众走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化道路,以社会革命引领生产方式深度调整,进而实现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使党对于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的理解引入生产关系的角度。1953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党准确分析农村形势,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党的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将在保证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走互助合作道路作为党的农村工作的中心环节。1955年10月,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合作化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系,强调“只要合作化了,全体农村人民会一年一年地富裕起来”[20]。合作化标志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下,城市地区全面实行公有制经济,农村地区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另一方面,为了快速恢复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在建设繁荣的国民经济与现代的工业体系中实现共同富裕,进而从生产力的角度把握共同富裕的实现标准。“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党的中心工作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经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方法。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提供物质保证。二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技革命,为改变中国贫穷的面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党还强调发展人民教育、完善政治制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抓住主要矛盾,有计划地展开“一化三改”,实现了从个体经济到集体经济,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这一时期,社会生产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生产力有较大提升,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逐渐完善,科技水平、交通运输、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等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党在这一时期走过弯路。但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取得的独创性成果是党推动共同富裕事业的“参考书”。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深入发展期

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实际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来看,这一时期的共同富裕实践并没有取得完全胜利,但这一时期的经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于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作了科学论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1]。这一论述明确了生产的目的不仅在于生产力的提升以及经济文化的进步,更在于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但是,长期“重生产,轻消费”的计划经济使得此时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无法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出路在于改革。

在明确社会主义视域下生产的最终目的以及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后,为了使生产更加符合人民的需要,使人们尽快富裕起来,中国共产党聚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与时俱进地概括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实践步骤、路径选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共同富裕的推进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参考。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党克服了上一时期同标准、同水平、同时间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共同富裕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确立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壁画了蓝图依据。此外,邓小平还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22]。这一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又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解决了“先富”“后富”与“共富”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导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有效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2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16],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党领导的事业朝着生产力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向迈进,实现了从平均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各类改革有效解决了效率与公平、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巩固发展成果、满足人民需要创造了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实践条件与认识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将共同富裕的内容由经济物质领域拓宽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把共同富裕的地位由理论要求提升到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要求的高度,为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物质支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扎实推进期

新时期党积累的物质财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创造了条件,但“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24]。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生活不仅局限于物质文化的需要,而是对政治民主、社会法治、公平正义、生存安全、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精准研判新时代社会生产力质的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调整。从本质上看,“富裕”与“需要”具有内在统一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味着人民需要的多向度满足。解决改革“瓶颈期”人民生活“好不好”的问题,要求党坚持以人民需要为创新导向,与时俱进地把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体范围、需求内涵及实践进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使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论遵循、价值立场、本质判断、制度保障的认识进入新的阶段。从中国道路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5]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6]144,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生产力运动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社会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又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运用。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7];同年8月,他又进一步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6]142。从“政治问题论”到“本质要求论”,深刻体现了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立竿见影、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科学地回答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治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城乡贫困治理、生态环境整治等实际性问题,使主要矛盾的化解成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使共同富裕社會的建设成效随着党的领导实践而取得更加实质性的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人民立场,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从价值指引和行动指导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一整套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为一体的理论成果。党坚持从主要矛盾入手,解决人民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物质”与“精神”美好生活的需要,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巩固了共同富裕中“富裕”的物质基础,也为“共同”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解决了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过程中的重大矛盾。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的进路选择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考量,也是党的政治担当。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迫切需要一个审时度势、统揽全局的具有强大执政能力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战略地位,强调全面、全民和渐进富裕的核心内容,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原则,聚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重要任务,旨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8]。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规律、实事求是,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支撑、精神引领和制度保障。

(一)物质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是解决共同富裕道路上突出问题的基础与关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永恒主题和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6]144,这是在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任务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贯彻落实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的根本在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依托高质量发展建立起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与物质保障。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构成了目标与手段的内在关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着力解决“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问题,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伟大转变,这是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成功实践。

新征程上的共同富裕实践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支撑。首先,牢牢把握创新这一不竭动力。创新是关乎发展方向、发展效能的第一动力,是壮大高质量发展成果、培育创新致富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加大创新投入、经费投入,制度政策向基础性学科和数字化产业倾斜,重点解决“卡脖子”难题,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共同富裕的战略支撑。另一方面要优化创新支撑,继续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力度,探索税收、贴息、贷款等间接扶持机制,通过完善的支撑体系培育社会的创新共富能力。其次,建设高质量的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运行逻辑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而实体经济则是创造社会财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源泉。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实体经济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优化转型,这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向质量和效益转型,创造坚实的物质财富,更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调动全体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最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共同富裕的阻碍因素。“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6]146实现高质量发展客观要求破解城乡割据状态,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总结脱贫经验,巩固脱贫成果,依托乡村振兴构建起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的新型城镇。

(二)精神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物质与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必需品。物质需要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关键;精神需要则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要,影响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物质文明决定了精神文明性质,精神文明反过来影响着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这是一对相互约束又相互促进的矛盾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同富裕必须体现二者的统一。当前,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上升、人民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共同富裕进程中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严重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29]133因此,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人民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共产主义事业夯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总结出的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既体现了时代要求,又凸显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此,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需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9]135,推动共同富裕就必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加快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转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人民,用文艺工作感染人民,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与传播传统文化。其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继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加快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大力弘扬乡村文化,加强乡风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事业的基本性、均等性功能;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新的服务形式,利用数字技术传播文化产品,使文化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鼓励青年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大力弘扬家乡乡村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让传播文化成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形式。最后,营造勤俭节约、勤劳致富、甘于奉献、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弘扬时代楷模、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让知荣辱、讲正气、肯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成为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行动指南。同时,加强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让精神文明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促进者。

(三)制度保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各类主体优势互补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的主要方式。在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分配不均导致工人极端困苦,所以私有制条件下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创造的全部财富由人民共享,不存在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既可以扬弃私有制,又可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效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26]14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活力,推动政府与市场关系优势互补,还可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分好蛋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对于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大力发展生产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夯实了制度保障。

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公有制经济,发挥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性、保障性、主体性作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经营制度,强化国有经济在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使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更好地彰显主体作用;与此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人士健康成长。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新征程上,必须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管理规范,营造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优化投资、竞争等方面的规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使民营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社会财富;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保障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推动国有资本循环,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其次,继续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制度。大力推进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有机协同,探索按要素分配新的实现形式,不断提高劳动群体的劳动报酬与收入水平,充分彰显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探索针对不同群体的税收制度,制定最高和最低工资标准,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探索低收入群体负所得税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献,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有效补充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短板;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坚持高质量引领,构建“中间小,两头大”的橄榄型收入格局。最后,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系统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补齐市场短板,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四、结  语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用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以及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基本问题,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一动态性的历史过程,不但从思想发展的角度引导中国共产党思考和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更是形成了党对于社会主义道路、本质和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规律性认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诸多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而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关键就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3]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J].求是,2023(11):4-6.

[4]张士海,骆乾.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东岳论丛,2019,40(12):12-18.

[5]张振,曹亚雄.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多重逻辑[J].人民论坛,2018(5):90-91.

[6]宗刚,朱小玲.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基于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透视[J].党的文献,2018(3):24-30.

[7]欧庭宇.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演变、内在逻辑和现实启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2):19-26.

[8]燕连福,王亚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基本遵循与发展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1):1-9.

[9]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21(9):76-83.

[10]郭晗: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红旗文稿,2021(21):36-42.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

[16]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17.

[19]潘斌.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学逻辑及其当代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6-84.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08.

[2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34.

[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

[23]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91.

[2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7.

[25]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7]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001).

[28]庞妃,史春林.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及实践要求[J].实事求是,2022(2):5-13.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陈丽琼)

猜你喜欢

初心使命党的领导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坚持党的领导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解
勇于自我革命的底气何在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