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23-11-20黎慧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实现乡村发展的现代化,需要政府、农民、企业等各社会主体参与,把科技手段作为乡村生态文明振兴的重要工具,促进环境的修复,尊重自然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续,只有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才能使脱贫人口真正的致富。首先,农民在种植稻谷、玉米等植物时没有注意生态恢复,导致原有的山地植被、野生动物等巢穴遭到严重损坏,以至于土壤、树木等绿色生态无法与之前相媲美。其次,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出,造成了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匮乏、人均收入降低,给乡村发展形成了一道阻碍,导致乡村振兴工作滞后、进度缓慢。最后,因为乡村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的落后性,导致乡村发展停滞不前,要想打破当前的僵局,就必须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吸引大量人口回乡发展。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找准乡村发展定位
目前我国正面临农业转型发展的矛盾、城乡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的矛盾、如何有效推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矛盾。要解决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矛盾,就必须大力扶持当地产业,让农村发展具有支柱性产业,优化乡村环境,找到乡村发展的定位,转移城市发展的过剩资源和人口就业问题。张晓霞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助于实现生态美、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态道德水平、城乡融合速度”[1]。
(一)促进农业转型发展
对农民的转型工作处理得当,既能体现对乡村发展的支持,也体现了对周围环境治理的宣传理念。在以前的农业发展中,农村一般使用的方式简单粗暴,对周边环境影响甚大,不利于绿色环境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乡村发展可以对应城市人口发展的需求,走服务发展产业,种植有机蔬菜,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学习高科技养殖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和稻田鱼,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创造更高价值中恢复其生态发展。农业转型发展有助于乡村耕田生态环境的恢复、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循序性发展,环境可以变为金山银山。
(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更能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优化,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在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下,能够更好地消除这种对立的发展现状,使二者能够形成更加和谐的发展模式。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要扶持资源互补性产业,打开农村市场的需求,找到城乡发展的市场需求点,形成生态化的发展模式。
(三)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是百年大计,关乎千万家庭的发展,乡村想要实现现代化发展,不只要政策倾斜,还要人口回流发展,年轻人看到回乡创业发展的时机,将主动向乡村转移,通过发展乡村支柱产业,改造乡村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互補性发展模式。乡村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乡村人口、经济、生态、乡风文明的现代化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有助于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乡村地区只有实现了人与物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三、落实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中国的发展已经由经济快速发展转变到经济高质量发展,衡量一个城市发展质量不再单纯比GDP的高低,一个地方的政绩评比加入了环境因素,从而使环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张彩玲认为:“要增强绿色GDP意识”[2]。
(一)重视环境保护
在落实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对乡村环境的保护,增强其生态建设理念,强化乡村地区的青山绿水,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农民发展的途径。环境保护需要一套长期有效的机制,约束各个参与主体对环境的责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二)解决城乡矛盾
中国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国际大市场,更要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乡村发展市场有效地辅助城市市场,转移城市的就业压力,起到缓解城市矛盾的作用。要想有效地解决城市和乡村的实际矛盾,需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使乡村的青山绿水发挥其附属功能的最大作用,促进乡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乡村振兴要重视对优质人才的引进作用,减少乡村知识人才的流失,以人才振兴带动经济、生态文明等振兴,实现乡村人口家门口就业,乡村振兴不仅靠政府,更需要千千万万的农民参与其建设。
(三)提升科技水平
在发展的进程中,经济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点,科学技术提升对乡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3]。在传统农业中,粮食生产受大自然的影响较大,种植过程受工具影响导致效率低下。科技兴国、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靠科技,农业现代化更是离不开科技。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越来越精准化和多样化,在现代农业中积极地引入科学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耕种收效率。实现现代化发展,但是要将技术引进到乡村农业,还需要对农民进行技术科普,让科学知识武装广大农民的头脑,提升其科学种植意识,避免滥用化肥农药等产品对乡村造成污染,农民也应注重培养生态意识,促进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发展[4]。
(四)因地制宜实施政策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发展速度远低于城市的发展,因地处偏远,交通堵塞,发展条件落后,国家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充分发挥乡村自身的发展条件,有序开发乡村的再生资源,维护好乡村的生态文明。在考虑每个乡村发展的初期要积极地展开调研工作,重视乡村地理环境、经济现状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因素,找到乡村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制定一套适合乡村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案。中国南北发展差异较大,乡村发展建设要立足于地理条件,依靠环境带来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养殖业,在有效利用环境带来红利的过程中,努力恢复生态建设,规划乡村整体生态发展[5]。
参考文献:
[1]张晓霞,顾光海.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20(01):59-64.
[2]张彩玲,王鸿.“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7(06):72-78.
[3]董鑫.绿色发展理念价值意蕴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7):17-19.DOI:10.13665 2022.17.015.
[4]陈博雅,赵静. 保护生态环境 创造高品质生活[N].辽宁日报,2022-08-19(011).
[5]仲音.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N]. 《人民日报》,2022-08-17(004).
(作者简介:黎慧敏,1997年—,女,土家族,贵州铜仁人,硕士在读;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