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问题研究
2023-11-20宋雅娇余万紫
宋雅娇 余万紫
摘要:本文结合河南省通许县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当下乡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实际情况,以开封市通许县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乡村教育信息化在通许县的实际落实情况,从“信息化专业教师缺乏”和“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等角度分析根本原因,通过教育公平理论、场域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佐证信息化助力乡村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深入调查研究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本文旨在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繁荣乡村”。本文以开封市通许县为研究对象,对通许县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多个维度提出一系列提高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着力解决信息化专业教师缺乏、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浪费等问题,为通许县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道路。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符合党和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1. 当地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本研究走访了通许县下辖两个街道、五个镇和六个乡,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共发布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有效问卷为300份。其中包含通许县学生247名和通许县教师53名。调查问卷包含24个不同类型的问题,最终筛选出17个主要面临的问题,从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和总体主体三个角度对现状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17个问题,我们对现状进行了如下三方面的分析:
1.1 地方差异化严重,教育资源匮乏
政府对通许县内的学校在硬件设施、信息化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与开封市区内学校存在极大的差距,如表1所示,在通许县内仅有11.32%的教室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完全达到了基本要求。政府对于乡村教育的激励力度不到位,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不合理,乡村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直接制约着教师对学生的信息化教育。
1.2 信息化设备资金投入不足
表1中的问题显示,通许县内学生运用信息化设备进行学习的时间较少,每周使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学习的时间不足1小时的占总人数的45.34%,反映出乡村学校应用于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教育资源无法做到平等共享,加大了信息化教育的城乡差距,而这种差距具有可持续性,可能对乡村学生之后的学习造成影响。
1.3 教师信息化技能水平较低
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发展缓慢,大部分教师获取信息化教学技能的途径基本是自学,这类教师占总人数的56.6%。通过省、市、校本培训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1.51%,认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的高達60.33%。大部分乡村教师还仅仅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依靠课本传授知识,教学效率低,也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乡村学校在进行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经调查可知,57%的人认为学校对于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没有明确的鼓励性规定或者政策,有47%的人认为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乡村学校内教师的数量较少,一个教师需要身兼数职,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件制作。因此,乡村学校的领导要与时俱进,不断了解新政策,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
2. 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
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2.1 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公平是将教育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学生。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家和政府可以增加对通许县各个学校的教育补贴,从而使整个通许县的学校实现“信息化资源的全覆盖”,让信息化教育资源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通许县的各个学校也应积极关注政府教育的各项政策,积极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公平。
2.2 场域理论
场域是用以阐述人的行为概念模式,强调人的一切行为都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社会关系的不同、文化水平的不同、经济发展的不同,又或是对于乡村教师和学生而言教学模式的不同。在场域理论下,通许县政府应结合自身社会关系、文化水平等方面,让教师在信息化资源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2.3 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立足于“行动者”“转译者”和“网络”等概念而展开讨论的。行动者可以理解为“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转译者可以理解为“学生观念的改变”,对应网络这一概念,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通许县各个学校的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入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信息化渠道获取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
3. 乡村学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通过数据可视化分析,本团队调查通许县一高与衡水中学在占地面积、在校生人数、教职工人数、本科升学率和学费等数据上的不同,对比差距寻找通许县在教育信息化上存在的问题,如图2所示。
3.1 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差距大
3.1.1 经费投入力度不足,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乡村教育,但是目前乡村教育面临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极大地限制着乡村教育的发展速度。通许县大多数乡村学校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部分的乡村学校仍然存在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不齐全的现状,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城乡差距绝对缩小、相对拉大。
3.1.2 政策倾斜力度低,信息化基础设施使用不充分
教育领域长期着重于对城市教育发展的支持而忽略了农村地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1]。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校园网络接入率达到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校占比达99%[2]。为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许县的各个学校对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了基本完善,但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却较低。
3.2 乡村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质量不佳
3.2.1 信息化师资力量匮乏,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
随着中国乡村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乡村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年龄大的老教师,习惯于板书教学,缺乏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基本技能,但拥有信息化能力的教育者由于乡村教师工资低、培训机会少等原因不愿下乡教学,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
3.2.2 乡村教育工作者对信息化理念理解片面化,教学思想滞后
根据通许县2022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公告表明,应聘教师数量少并且应聘教师学历不如开封市区教师,教师普遍教学创新素质不高,大部分通许县教师容易把教育信息化片面地理解为教育的网络化,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增加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因此,他们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转移到信息化“技术”的一面,而忽略了信息化“理念”的重要性,导致了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的信息不对称。
3.3 教育主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受限,学习主体能力不足
3.3.1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内涵存在偏差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中,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目前,多媒体教学逐步成为一种教学趋势,信息技术有着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以将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2 乡村儿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能力不足
随着乡村教育信息化的稳步增进与普及,我们还发现城乡对比下,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乡村孩子的个人综合素质与城市孩子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乡村孩子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低且不会灵活变通。乡村的整体落后情况使得一部分孩子在此之前并未过多地接触、了解过互联网以及相关信息化设备。
4. 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4.1 提高乡村教育信息化基礎设施建设能力
4.1.1 推动教育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通许县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为通许县教育事业吸引信息化人才,留住信息化人才;同时通许县可以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乡村大学生回乡发展,为建设通许县的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通许县与开封市区的教育同步发展。
4.1.2 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充分发挥最大效益
通许县的学校可以加强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视,并建立一系列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许县的乡村学校同时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强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乡村教师在此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4.2 加强乡村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4.2.1 引进优质教师,加强本地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
首先,通许县的学校要对已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让教师突破使用技术上的难关,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其次,通许县各个学校对于即将上岗工作的教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达标考核,为教学质量提供又一重保障。最后,对返乡到通许县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工作者提高工资待遇,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通许县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4.2.2 深化教师对信息化的理念理解,转变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角色
教育改革的路线需要顶层设计,教育信息化不能把所有的注意点放在“技术”教学上,教学变革的主体一定是奋战在课堂上的教师。教师应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目标。例如,在通许县2022年政府文件中提到,通许县政府致力于优化岗位结构,完善教师激励制度来壮大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转变当地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角色,尽可能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4.3 充分发挥乡村教育主体作用
4.3.1 培训乡村教师,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改革融合发展
通许县的乡村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建立不同的培训方式,可以让教师“走出去”,去教育资源优质的学校,向优秀教师学习;也可以“请进来”,邀请开封市市区内学校优秀的城镇老师到学校进行授课。还可以组织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进行互助交流研讨会,推进信息化教育与教学改革。
4.3.2 完善相关信息化配套设备培训机制,增强乡村儿童适应信息化的能力
我们应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学校应该付出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相应配套设备的使用培训,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使用。课堂上,教师也应在开展前期适当放慢进程,给学生足够的适应时间,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信息化的脚步。
结语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人才振兴本质上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问题,而乡村教育振兴本质上是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乡村教育实现信息化必须抓住目前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匮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受限等突出矛盾,坚持提高乡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加强乡村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教育主体作用,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推动乡村教育与新时代同步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参考文献:
[1]姚郑晗.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8):248-250.
[2]高志,石雪.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职校数学教学效能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5):105-106.
作者简介:宋雅娇,在读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余万紫,在读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
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省本科高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以通许县为例”(编号:202313501005);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2023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以通许县为例”(编号:KCCXSYLX-202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