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沿长江铁路走廊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3-11-20张明辉
□ 张明辉
长江经济带是串联我国东部长三角城市群、中部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轴带,在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的前提下,铁路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将会发挥重要的“火车头”作用。因此,通过对沿长江铁路走廊的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建设理念、实施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以提升沿长江铁路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加强沿长江铁路走廊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效能,重点围绕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充分利用沪汉蓉铁路、提质扩能普速铁路、积极推动沿江多式联运的主要任务,打造层次分明、便捷高效、功能互补、优质绿色的复合型沿江铁路走廊,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基础
1. 发展现状
沿江铁路客运通道为沪汉蓉客运通道,自东向西由沪宁城际、合宁铁路、合武铁路、汉宜铁路、宜万铁路、渝利铁路、成遂渝铁路组成。沿江铁路货运通道有北、中、南3 条通道:北通道由襄渝、汉丹、小厉、宁西、淮南、宁芜、京沪等线路构成;南通道由渝怀、沪昆等线路构成,均为双线铁路;中通道主体由沪汉蓉铁路构成,部分区段也可利用鸦宜、长荆、汉丹、武九、铜九、宁芜铜等线路。
沿江铁路通道对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沿江铁路客运通道标准较低,存在高铁“短板”;铁路运输的骨干作用未充分发挥,不能满足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要求;既有通道能力紧张,不能满足未来客货运输需求;多式联运比重程度较低,沿江港口前后一公里仍不畅通。
2. 形势要求
(1)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发展政策部署。战略的实施和交通层面的顶层设计,聚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运输结构调整,对沿江铁路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重点任务。
(2)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提供更有效的支撑。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构建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立要求整合更高效的资源。循环流动既需要依靠高标准高质量的沿江高铁通道,发展铁路客运支撑区域协调发展,又需要依靠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发展铁路货运支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4)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保障更流畅的循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物流体系的进一步提质升级,而完善长江沿岸铁路货运设施、发展多式联运,则是经济循环的重要链路和关键环节。
(5)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发挥示范先行作用。加快发展铁路运输,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
二、发展目标和建设理念
1. 总体目标
沿长江铁路走廊建设,充分发挥铁路绿色环保的比较优势和长江主轴线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沿长江铁路走廊打造成为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标志性工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黄金运输动脉、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工程和兼顾多重路网功能的铁路网络脊梁;以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为战略,以“带内畅通、南北通达、辐射全国”为目标,加快构建沟通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横向主通道,加强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与我国南北主要经济区之间的纵向重要通道,构建沟通我国南北的经济主动脉;完善区域路网布局、扩大路网覆盖面,构建铁水联运系统,建设发达、完善的沿长江铁路网;提升沿江通道供给质量、增强沿线交通保障能力、构建长江沿岸多层级、多维度、多元化的高效综合交通运输走廊。
2. 建设理念
(1)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部署,围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和“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秉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献身长江沿岸铁路”的工作宗旨,集聚沿长江铁路资源,增干线、补短板、强弱项、通堵点,着力把沿长江铁路通道建设成为连接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运输动脉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走廊,促进沿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铁路基础设施保障。
(2)坚持“三个层次”建设理念。突出“从甲地到乙地”“从甲地到乙地干什么”“从甲地到乙地能干什么”从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理念,建好沿长江铁路走廊,促进资源要素在沿线的优化配置和集聚发展。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做好建设进度、安全质量、投资控制和环境保护等具体工作;注重需求牵引供给,围绕服务旅客需求,做好配套设施规划及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可达性程度;着眼供给创造需求,围绕沿江高铁建设和开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拉动,做好产业项目的超前谋划和同步实施,实现高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
(3)坚持“两个深度融入”的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提升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粘度,切实与国家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相衔接、与铁路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责任担当相结合,以“明确需求、合理分工、构建体系、疏解瓶颈、顺应市场、创新模式”为重点,深化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铁路比较优势,与长江水运、公路货运形成差异化互补格局,持续增强铁路的骨干作用,构建长江沿岸绿色、高效综合交通走廊。
3. 建设任务
沿长江铁路走廊的建设推进,应全面体现铁路在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使命,围绕高质量建设沿江铁路走廊,发挥沿长江铁路走廊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火车头”作用,加快构建“六个现代化体系”,重点从高质量建成沿江高铁、充分利用沪汉蓉铁路资源、提质扩能普速铁路、积极推动沿江多式联运等4 个方面明确建设任务。
三、工作措施
1. 高质量建成沿江高铁,打造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标志性工程
(1)高质量建成沿江高铁,提升战略骨干通道功能。沿江高铁是沿江铁路通道的客运主轴,是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的骨干线路,将全面提升沿江通道高铁网络运营品质,高速联通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个城市群,沟通六个省会(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和24 个地级市,强力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助力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铁路支撑。
(2)抓好沿江高铁建设契机,推动智能高铁实现新的突破。通过沿江高铁项目建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定位、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速铁路技术的集成融合,实现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全面提升,重点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智能化试验,实现智能高铁新突破和示范性工程建设。
(3)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标志性工程。围绕沿江高铁通道布局,增强高铁对城市群联通的保障能力,开展精细化设计,推进智能化、信息化、机械化工程建设,打造沿江高铁精品工程。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注重沿江高铁与沿线生态的有机融合,打造绿色工程。同时,在沿江高铁建设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技术与工程建造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工程。
2. 充分挖掘沪汉蓉铁路资源,提升通道整体能力
(1)挖掘既有沪汉蓉铁路资源,构建复合型沿江通道。沿长江铁路通道中,以客运便民周到为目标,沿江高铁以承担中长途客流为主,既有沪汉蓉铁路以城际客流为主,既有沪汉蓉铁路与沿江高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建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沿江客运复合型通道,进一步推动区域交通的互联互通,更好地发挥长江经济带“一轴”对“两翼”的带动作用,增强南北两侧腹地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发挥沿江通道整体效益优势,提升沿江通道整体能力。以沿江通道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沿江客运通道建成后,南京至上海段由京沪高铁、沪宁城际、苏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高铁等高速铁路以及宁启铁路、京沪铁路客货共线铁路构成,输送能力可达2.5 亿人次/年;南京至宜昌段由沿江高铁、沪汉蓉铁路构成,输送能力可达0.8 亿人次/年;宜昌至重庆段由沪汉蓉铁路、郑万高铁和沿江高铁构成,输送能力可达1.3 亿人次/年,成为沿长江综合交通骨干,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3)逐步恢复沪汉蓉铁路货运功能,强化集装箱化运输。沿江高铁建成后,沪汉蓉铁路能力得以释放,充分利用高铁高速大通道和普铁运能主骨架,统筹摆布高铁和普速客车、客运和货运列车开行结构,提供高质量铁路运输产品供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沪汉蓉铁路货运功能,增加快速货运设施,加强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既可以高效地解决三峡货运过闸瓶颈问题,畅通长江黄金水道,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又可以提升铁路综合运输效益,实现对沪汉蓉铁路的充分挖掘利用,进而提升铁路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支撑力和保障力,提高运输质量、满足沿江通道铁路运输需求。
3. 优化沿江普速铁路布局,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1)优化沿江普速铁路通道,提升货运支撑能级。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突出补短板、强弱项、重配套,加快提升沿江货运能力“瓶颈段”,加快推进宁芜、芜铜、铜九、小厉、长荆等扩能改造,规划建设常岳九等铁路,强化沿江南、北通道能力,全面提升沿江铁路货运的运输能级、服务品质。
(2)加强货运营销组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货运惠企高效,加强双向货源营销组织,开展班列化、集装化货运组织模式,打造铁水、铁海联运集疏港班列服务,提升全程送达效率,构建以铁路为骨干的绿色低碳经济的货物物流通道,促进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撑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4. 积极推动沿江多式联运,提升设施联通水平
(1)扩大铁路品牌效应,加快培育沿江铁水联运品牌。以铁路资源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沿江铁水联运一体化水平,强化组织协调,理清铁路货运系统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协作与竞争,提出沿江铁路货运产品服务优化方案,做大做强铁路多式联运,在沿江港口逐步开行铁路集装箱联运列车,提升长江经济带铁路联运发展水平,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长江号”等货运品牌,增加并稳定沿江多式联运线路,提升研究货运铁路竞争力。
(2)畅通沿江铁水联运微循环,提升设施联通水平。加快发展沿江铁路货运及多式联运,进一步促进优化区域运输结构、缓解三峡船闸“肠梗阻”、实现社会物流降本增效。具体措施:①加快推动建立多式联运工作机制,促进沿江沿线政府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多式联运管理协调机构,强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协同管理。通过把握区域特征,推进多式联运资源整合和差异化发展,形成区域内集群、区域外联动的发展格局;②统筹优化多式联运运输组织,提高货物运输效率,提升服务供给水平。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针对市场需求,整合资源,开发运输产品,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强化不同运输方式间标准规则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打造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③积极推进多式联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沿江铁路联网、补网、强链建设,提升沿江重点港口枢纽场站衔接效率;推动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由公路向铁路转移,形成干支结合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实现沿江铁路通道通过疏港铁路与沿江港区、产业园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