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传播之成功

2023-11-20段志禹

今古文创 2023年43期
关键词:张恨水电影报纸

段志禹

【摘要】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在20世纪30年代的通俗文学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反响极其热烈。这种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作家张恨水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小说被有效地传播与接受。在《啼笑因缘》的写作与传播过程中,作家本人对传播的重视、对接受群体的关注、报纸电影等媒介的运用与商业运作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这种转播与接受的成功是如何而来,又是如何为小说的成功助力的,也正是值得探讨的论题之一。

【关键词】张恨水;《啼笑因缘》;传播与接受;报纸;电影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3-004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3.014

张恨水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市民通俗文学名家、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至今依然是当代市民通俗文学作品所借鉴的对象,其中不乏《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秦淮世家》《八十一梦》这样久经时间考验,当今依然有着广泛传播与受众的佳作,且在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活力依旧。但是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我们通常关注于作家张恨水自身的创作天赋与文学魅力,将诸如《啼笑因缘》这些作品的成功归因于作家自身的文学造诣与作品体现的创作技巧。回顾其作品发表的历史现场,大家便可以发现作品的传播与接受也为经典性的造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将以张恨水小说代表作《啼笑因缘》为例,浅析传播与接受在其大获成功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突出作用。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市民通俗文学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张恨水在众多的通俗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并于1999年7月经各地学者、作家联合评审,入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1930年3月16日,张恨水和他日后被高度赞誉的作品《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以一篇《对读者诸君的报告》的文章登场,随后便开始了小说内容的正式连载。张恨水作为已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佳作名篇问世的知名作家,其新作《啼笑因缘》在上海受到了市民读者的热烈追捧。以至于在三四十年代,文坛出现了众多版本的《啼笑因缘》续写与伪作,此后不久便又出现了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默片电影《啼笑因缘》,更是为这部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推波助澜。正因其极大的社会轰动,小说发表的第二年,即1931年有着“张恨水年”之称。①值得注意的是,《啼笑因缘》的成功,除作家张恨水本身的创作技巧外,其本人对小说传播的关注,对受众审美的体察,以及报业对作品的直接传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张恨水对小说受众的准确把握

张恨水《啼笑因缘》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对小说读者的准确定位,以及“言读者之所言,写读者之所想”有关。张恨水作为作者,对自己小说的读者群体有着明确的了解。张恨水的文学创作从第一部长篇小說《春明外史》起,就与严肃文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深知自己的文学作品是典型的通俗文学,所面向的受众是都市中的普通民众,应以娱乐性作为首要目的,而不同于问题小说、启蒙小说等严肃文学作品,将开启民智,呼唤人性作为首要的创作目的。但张恨水的作品又不同于传统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流于单一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为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而创作一些庸俗的低级趣味或哗众取宠的文化糟粕。“吾作小说,如何使人愿意看吾书,进一步思之,如何使人读吾小说有益” ②,这是张恨水为鸳鸯蝴蝶派小说所提出的新要求,在给普通读者带来娱乐消遣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肩负严肃文学所具备的启蒙教化作用。

如何创作出广大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小说,这得益于张恨水自身的报人职业。“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张恨水首先是一个报人,然后才是一个作家。” ③对于曾经做过编辑、记者的“全能报人”,以往的职业经验为他的通俗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能广泛的接触到各个阶层的社会人士,更清楚市民阶层的所思所想。因此在《啼笑因缘》中,无论是底层群众居住的大杂院、市民云集的北京天桥,还是五光十色的公馆府邸、流光溢彩的饭店跳舞场,各种场景描绘逼真,各色人物刻画均入木三分,让接受者在书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形象。此外小说中对北京风物的逼真刻画,让北方的读者感到亲切的同时,又带给上海这样的十里洋场大都市读者新奇感,因此受到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好评,甚至超越了普通的市民读者,进入权贵之书房。在运用已有的素材之外,张恨水时刻不忘与接受者群体——市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绝不局限于从事记者职业时所获得的已有见解,不断采访、倾听群众的审美追求,也正是在对市民审美趣味的倾听中,发现了市民阶级对严肃文学的陌生,因此其立志在通俗文学中传达反对军阀独裁、反对封建压迫、追求民主进步的现代精神,书写健康的通俗文学。

在《啼笑因缘》的形式与内容上,张恨水作为传播者,也重视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在形式上极力符合接受者的阅读习惯,书写其喜爱的内容,传播符合接受者文化氛围与心理认同的价值观念。《啼笑因缘》一反流行新文学的常态结构而选取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方式,以改良的章回体来谋篇布局。章回体作为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特征,更容易让接受者阅读,引起他们的熟悉感与亲切感,不至于“望而却步”。同时在每一篇的结尾,也采用传统文学中的收尾方式——制造悬念。作为在报刊上连载的通俗文学,小说情节更注重新奇性与曲折性,充分调动接受者的接受兴趣,以求在阅毕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传统的古典章回体结构加之以浅近朴素的白话文叙述拉近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让传播更加有效。小说在内容上也不同于张恨水之前的创作,《啼笑因缘》将“武侠”“言情”“社会”合为一体。正如他的女儿所言:“父亲的小说都离不开爱情的故事”,但又不局限于爱情的书写,“父亲的小说是以言情为纬,社会为经的,爱情不过是穿针引线的东西,他所要表现的,是社会上真真实实存在过、发生过的事情,应该属社会小说,记述的是民初野史。” ④无论是《啼笑因缘》还是《金粉世家》,主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均集中于社会层面,但巧妙地通过爱情的方式加以反映,让接受者能更容易体悟到言情背后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例如《啼笑因缘》虽然描写了富家青年学子樊家树与唱大鼓书的姑娘沈凤喜的爱情故事,但主要还是借助两人的爱情悲剧——凤喜为军阀刘将军所霸占,来揭露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无人道的外部环境下底层市民的坚忍性格;通过武侠传奇人物关寿峰、关秀姑的侠义行动,道出市民阶级对正派市民形象的呼唤,对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的赞赏,很符合市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又不失一个报人针砭时弊、以笔为剑的社会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张恨水在传统的内容中,也融入了一些现代性的创作技巧,达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例如在小说结局部分,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言情小说的结局模式进行情节安排,而是将古典小说的大团圆结局改为具有现代性的开放式结局:本应该与樊家树相结合的沈凤喜因饱受军阀刘将军的压迫而失常,侠女关秀姑因为民锄奸未能与樊家树留在北京,与其父关寿峰回归故乡,而与樊家树门当户对的富家千金何丽娜虽然与樊家树相遇,但两人的爱情成功与否,作家张恨水也没有向读者给出肯定的答复。这种颇具现代性的结局安排,让广大的接受者群体在享受传统的审美趣味的同时,又不失一些对已有的阅读习惯造成的小挑战,更能让接受者产生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阅读体会。

作为传播者的作家张恨水通过对小说的接受者群体的审美追求、情感价值、阅读习惯的准确定位与把握,结合自身报人的职业经验与深厚的文学功底,让小说《啼笑因缘》从众多的市民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受到读者广泛的认可支持与欢迎喜爱,也由此奠定了“通俗文学大家”的称号。

二、报业对小说《啼笑因缘》传播的大力相助

小说《啼笑因缘》的成功得益于传播者张恨水与接受者市民群体的良好沟通,对接受者的阅读趣味准确把握,也得益于作为传播媒介的《新闻报》《快活林》报纸的大力相助。张恨水身为一名通俗文学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位“全能报人”,在报业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他,对报纸这一媒介的特征有着准确的把握,深知报纸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市民通俗文学传播的益处。张恨水的小说创作多由报纸进行连载、刊登,其文学作品也在报纸的大量发行中取得轰动效应,造就不可逾越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地位。而在以往对于张恨水小说的研究中,我们往往忽略这一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仅从传播者与接受者两方面进行分析,这无疑应该加以重视。

报纸作为近现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媒介,其发行量大、受众多、受众阶层分布广泛的特点很适合市民通俗小说的造势与传播。报纸作为广大市民群体茶余饭后的消遣物品,为市民娱乐、大众消费文学提供了合适的载体。而张恨水小说的连载刊登,在可以很好地节约发行成本的同时,又可以针对作品的走向、情节的发展与读者沟通,让读者也进入到故事情节的想象与策划中,与作者共同谋篇布局,建构故事情节脉络。而这种读者参与创作与策划的方式,也可以让作者较早地得到读者的读后反馈,通过读者对一些情节的情感态度来及时调整或重新建构故事的发展演变。让传播者与接受者可以即时沟通,以便作品可以更好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这无疑是以往的中国文学创作传播过程中所未有的经验,因此报纸虽为一种媒介,却为传播者与接受者建立了一座及时交流的桥梁,更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由于连载小说作家往往随写随发,因此在小说《啼笑因缘》的连载过程中,《新闻报》经常接到一些读者有关情节内容询问讨论的一些来信,经由编者的挑选后,在《本埠附刊》进行刊登,让读者之间相互交流,为20世纪30年代的张恨水热潮与啼笑因缘热潮助力。同时,报业的编辑人员在刊登《啼笑因缘》时也通过排版的方式进行了一些创新,例如《新闻报》编辑严独鹤,在刊载小说之前,对其内容进行了二次的整理,将作者设定的一回目故事分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不断激发接受者的阅读兴趣。此外,报业还积极为小说造势,开展相关的周边活动:在《啼笑因缘》未结束之时,编辑严谔声即有意识地发起了《啼笑因缘的结局如何 大家猜猜看》的读者调查⑤,而在《啼笑因缘》连载结束后不久,严独鹤向广大接受者群体发起了读后感征集运动,让读者围绕其内容进行点评。⑥报社一系列的商业运作为《啼笑因缘》的传播推波助澜,让接受者时刻保持阅读的兴趣。

三、影剧业为小说传播提供新形态

小说《啼笑因缘》获得广泛的好评后,引起了上海电影业的极大关注。《啼笑因缘》在截稿之后,多次被不同的电影公司搬上银幕,为小说的传播提供了更加现代化的新形态。在被搬上电影银幕之前,《啼笑因缘》就以电台广播、戏曲、话剧的形式跨媒介传播,均获得很好的反响,不断扩大着这部小说在市民阶层中的影响力。1931年,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导演张石川看中其高涨的反响与背后的商机,便联系张恨水与上海三友社购得拍摄权且发表声明,并与大华电影公司发生了抢夺冲突。最终于1932年拍摄成同名默片电影《啼笑因缘》。⑦为此张石川在拍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请有“电影皇后”之称的名影星胡蝶来饰演女主人公沈凤喜与何丽娜,由郑小秋饰演学生樊家树,导演张石川甚至携摄制组远赴北京进行拍摄取景,以求还原小说《啼笑因缘》中所描绘的北京风貌。在1941年,由艺华影业公司第二次拍摄电影《啼笑因缘》,两部电影基本都还原了张恨水小说的原貌,未对故事情节做太多改动,这也为小说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形态。1949年之后,香港也拍摄过多部同名电影以及影视剧作品,并加入了一些香港元素。在大陆地区也于2004年拍摄了同名电视剧。在小说《啼笑因缘》成书后,关于其影视剧改编工作便紧随其后,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与内地的影视剧市场也不断重新翻拍这部作品,让小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与报刊等媒介相结合,丰富了小说的传播形式,让小说的接受更为直观。影视与书报一同为其传播与接受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不朽动力,实现《啼笑因缘》传播与接受的成功。

四、结语

《啼笑因缘》作为一部典型的鸳鸯蝴蝶派市民通俗小说,其在文学史上的经典性远超其他大众消费文学。张恨水因其大获成功,在上海这样的“鸳蝴”重镇,市民文化相对集中的大都市文坛立足,《啼笑因缘》也成了张恨水的代表著作,进入文学经典之中。回顾历史,我们不能忽视传播与接受的成功运用在作品经典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正是张恨水作为一名通俗作家对接受群体的准确定位与把握,传输为接受者所喜爱的内容,同时结合有效的商业运作,凭借报纸、电影以及各种媒介的有效宣传,才让《啼笑因缘》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因此,小说《啼笑因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传播与接受的成功,而这种成功也不断启发着新一代的文学家模仿借鉴。

注释:

①王德威:《文学的上海——一九三一,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麦田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278页。

②袁进:《张恨水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5页。

③周林妹:《对张恨水小说的传播学透视》,《学术交流》2006年第4期。

④张恨水:《张恨水全集·回忆我的父亲张恨水》,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48-249页。

⑤石娟:《〈啼笑因缘〉缘何轰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

⑥石娟:《〈啼笑因缘〉缘何轰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

⑦张燕、钟瀚声:《张恨水〈啼笑因缘〉》的多元改编历史与香港文化呈现》,《民族藝术研究》2021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张恨水.啼笑因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严谔声.凤喜姑娘怎样——夫妻间所见不同[N].新闻报副刊·本埠附刊,1930-8.

[3]严独鹤.啼笑因缘的结局如何 大家猜猜看[N].新闻报副刊·本埠附刊,1930-10.

[4]张恨水.张恨水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

[5]王德威.文学的上海——一九三一,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8.

[6]袁进.张恨水评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7]周林妹.对张恨水小说的传播学透视[J].学术交流,2006,(04).

[8]石娟.《啼笑因缘》缘何轰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02).

[9]张燕,钟瀚声.张恨水《啼笑因缘》的多元改编历史与香港文化呈现[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5).

[10]储雯.《啼笑因缘》的改编与传播[D].苏州大学, 2013.

[11]谭望.传播学视野下张恨水与鸳蝴派关系再辨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09).

[12]谭望.传播意识与张恨水小说创作的得与失[J].东吴学术,2022,(03).

[13]申湘华.张恨水报纸连载小说的传播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3.

[14]刘少文.众媒体联手打造神话——论20世纪30年代《啼笑因缘》的包装出品[J].北方论丛,2004,(06).

猜你喜欢

张恨水电影报纸
报纸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张恨水后期小说创作简论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