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023-11-20李军
李 军
为提升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水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实验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合理利用不同生长特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农业资源作用。但玉米、大豆极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为了满足市场对玉米、大豆的种植需求,避免减产,应合理引入病虫害防控技术,采用绿色生态防治模式,以达到预期的种植效果。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指的是合理调整农作物间距,在玉米田间种植大豆,形成镶嵌式的栽培结构,期间还应引入现代机械化种植技术,提升栽培效率,保证玉米与大豆的生产效益。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期间极易发生病虫害问题,期间技术人员应利用使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方法控制,杜绝污染土壤环境,达到预期的绿色种植效果。
一、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期间病虫害类型
通过复合种植玉米大豆,可以合理使用耕地资源,且玉米的遮盖可以降低大豆遭受病虫害侵袭的几率,提升大豆产量。而大豆属于固氮作物,可以为玉米提供充足的氮元素,玉米根系酸性物质分解矿物质,促进大豆发育,两者形成共生关系。但复合种植期间也会遭受病虫害侵袭,严重影响生产效益。对此,技术人员应合理分析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特点,明确病虫害类型,并实行严格防控措施。
1、玉米病虫害类型
①常见玉米病害
一是叶斑类病害,危害玉米叶片,不断蔓延扩展,严重时还会导致玉米全株受到影响。整个生育期均会发生叶斑病,抽穗后更为严重。叶片位置先发病,之后出现各种斑点,变为青灰色与水渍状,随着叶脉的扩大变为面积更大的斑点,颜色变为淡褐色,发病严重时斑点会逐渐融合,叶片大面积枯死,病菌还会在残株上越冬,并通过气流传播。玉米抽雄期与灌浆期最易发生叶斑病,危害严重,苗期的病斑较小,7~8 月份降雨量增多时,叶斑病会更为加剧。二是纹枯病,较常发生于苗期与成株期阶段,茎秆与叶鞘均会发病,茎基位置变为暗绿色,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不断融合为云纹状。7~8 月份温度较高时,发病位置还会出现白色菌体,不断聚集为菌核,进入抽雄期后纹枯病发病速度加快,进入灌浆期时危害更为严重。三是穗腐病,玉米生长后期较易发生穗腐病,果穗颜色会发生改变,病变顶部产生霉层,颜色变为黑灰色,仔粒并不饱满,外表没有光泽。产生果穗病会严重危害玉米产量,当田间温度保持在15℃~28℃时,发病率最高。
②常见玉米虫害
一是玉米螟,幼虫具备趋光性与趋糖性,当玉米苗生长至7~10cm 时,玉米糖分增加,吸引更多的玉米螟幼虫啃食叶片,影响玉米苗的光合作用,无法正常发育。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玉米进入开花时期,此时玉米螟会啃食玉米花朵,影响果实发育。9月底后开始结出果实,此时玉米螟依然活跃,会继续攻击果实,导致玉米出现霉粒、破损等问题,降低玉米产量。二是玉米黏虫,属于迁飞性害虫,7 月中下旬会大面积发生,幼虫会啃食玉米叶片,严重时会短时间内吃光叶片,导致减产。成虫防治时应利用其趋光性与趋化性特点,利用诱捕器、杀虫灯、糖醋液诱杀,减少成虫产卵量。或者适当采用化学防治方式,利用20%辛硫灭多威乳油80~100g/667m2、48%毒死蜱乳油30~40ml/667m2、5%高效氯氰菊酯12~18g/667m2等药剂,兑水40~50kg 均匀喷雾。需要注意的是,危害严重的地块应施加两次药剂防治,对于麦秆较多的地块,应翻动秸秆后喷药,且避免在早晨、阴天、雨天时喷药,以达到预期防治效果。三是二点委夜蛾,6 月中旬成虫大量羽化,开始交配产卵,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进入幼虫危害盛期。当玉米幼苗2~3 片叶时,由根部咬断,导致玉米缺苗减产。玉米生长至3~6 片叶时,会蛀食玉米茎基部,导致玉米心叶枯死。
2、大豆病虫害
①大豆病害
一是大豆病毒病,发病初期会导致大豆叶片产生明脉,之后逐渐生长为花叶斑驳,叶肉出现隆起,产生苞斑,严重的玉米植株还会矮化,影响大豆的出油率。部分可以抵抗病毒病的品种,症状较轻,但若播种的种子带有病毒,则会增大发生率。且蚜虫会加重病毒病的传播,当气温在18.5℃时症状更为明显,温度上升至30℃时,症状逐渐隐蔽。二是细菌性叶斑病,整个大豆发育阶段均可以发生,一般大豆幼苗时会发现半圆形或圆形的病斑,颜色为褐色,病斑为水渍状。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病斑逐渐变为深褐色,附近出现较多晕圈,并逐渐变为大斑,病叶呈现破碎状。风雨会加重叶斑病的传播,影响豆荚,甚至种子内部也会出现细菌。三是荚腐病,会导致豆荚出现凹陷,病斑颜色变为灰褐色,无法结实。五是大豆根腐病,大豆苗期至成株期阶段均可以发生,受病害影响后,大豆根部出现腐烂问题,侧根数量减少,叶片开始萎蔫,叶片颜色变黄。苗期会导致大豆侵染,田间处于分散状态,成株阶段时降雨量增加,病害危害程度会进一步加重。
②大豆虫害
一是蚜虫,导致大豆叶片变为黄褐色,逐渐枯萎,导致植株因养分不足无法正常生长,无法分支,大豆豆荚减少,严重降低大豆产量水平。二是食心虫,主要食用大豆豆荚中的豆粒,导致大豆减产,遇到雨季食心虫还会大量繁殖,受损严重。三是红蜘蛛,导致大豆出现黄白色的斑点,聚集后叶片会逐渐变为红褐色,出现丝网状。丝网中隐藏大量的红蜘蛛,导致叶片死亡,延缓植株生长速度。
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治原则
在防治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病虫害时,种植人员应结合大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重视利用复合种植结构,引入空间阻隔、自然天敌、生物多样性等防治理论,全面贯彻绿色防控模式,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基础上,杜绝污染生态环境,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在防治病虫害时,应科学控制农药使用量,杜绝土壤环境中深入化学元素。同时,还应遵循重前兼后的原则,在玉米与大豆的生长前期科学管控虫源,降低后期的防控难度。在大豆与玉米的共生阶段,还应使用同种药物治理多种病害问题,提升药物的利用率。收获大豆与玉米后,也应加大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杜绝出现害虫与细菌的越冬问题。另外,还应遵循兼防共治原则,利用压低集成与预警技术,科学防治初期感染源,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达到统筹兼治的效果。
三、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农业防控技术
首先是科学选择种植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大豆玉米种植土壤的肥力,保证玉米与间作的大豆均可以获得充足营养,达到长势均衡的效果。且还应选择地势开阔的区域,保证土层深厚,砂土粘度适中,提升垦殖率。
其次是合理选择种植品种,种子质量直接影响着大豆玉米的复合种植效果,为了提升产量与质量水平,种植人员应科学选择大豆与玉米的种子品质,实现科学轮作。当选择玉米种子时应选择颗粒饱满、紧凑型、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包括登海605、德单5 号、鑫瑞25 等,生育期保持在110d 左右。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结合玉米特性,保证颗粒饱满,抗逆性较强,一般选择齐黄34、荷豆12、齐黄35、安豆203 等,生育期保持在105d 左右。选择种子后,种植人员还应在播种前2~3d 进行晒种,增强种皮的通透性,并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种皮表面的细菌,完成晒种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及时包衣处理,提升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再次是科学整地并合理施肥,播种前应深翻处理耕地,深度超过25cm,加快土壤的熟化,达到预期的保墒效果。若种植冬小麦,应在收获小麦后及时翻耕,保证耙实、耙透,确保种植区域上层结构松弛,下层结构紧密。翻耕时应合理施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并增加适量的磷肥、氮肥、草木灰等,提升土壤肥力。复合种植时,应根据2 行玉米、4 行大豆的模式进行,起垄操作时应保证垄面平坦,垄高保持在10cm,垄宽保持在60cm。
最后是适量播种与施肥,复合种植玉米大豆时,应严格控制种植时间与种植密度,起垄后1 周必须开始播种,一般在完成玉米播种后开始进行大豆播种,选择条播方式,保持合理的行距与株距,避免影响玉米与大豆株苗的合理呼吸,确保光照通风。为了抑制杂草生长,还应在完成大豆播种后,在整个农田喷洒浓度为50%的乙草胺乳油。除了合理播种,还应适量施肥,一般玉米对肥料的要求较高,大豆需求较少。因此,种植大豆时应施加复合肥作为种肥,施加量为3~4kg/667m2。施加种肥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种子,花前施肥时应根据植株长势进行,开花至鼓粒期,施加磷酸二氢钾,达到保花保果的效果。针对玉米施肥时,应追施苗肥,一般玉米生长至3~4 真叶时,应追施尿素,用量为10kg/667m2,当植株生长至6~7 片叶时,应追施尿素20~25kg/667m2,追肥后还应及时中耕培土,加快玉米根系的生长速度,加快茎秆的分化。另外,还应追施穗肥,当玉米植株生长至9~10 片叶时,若玉米叶色泽浓绿,生长良好,则无需追肥,若玉米下部叶片发黄,则应追施尿素15~20kg/667m2,保证养分需求。施肥后,还应合理灌溉,玉米拔节期与大豆开花后,对水分需求量增加,玉米抽穗期与大豆结荚鼓粒期对水分需求量减少,两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一致,种植人员可以根据气候与土壤水分情况,同时灌溉与排水。
2、物理防控技术
通过物理防控方法可以在不改变土壤与农作物性质的基础上,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具体包括杀虫灯、粘虫板、热处理等方面,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一是杀虫灯,可以防治玉米螟与大豆红蜘蛛等,结合玉米与大豆的实际种植情况,观察害虫活动规律,合理确定杀虫灯的密度与使用周期,一般使用时间为每天下午6 点至次日下午2 点。二是糖醋混合液,玉米叶端具备取食糖分的喜好,因此可以使用糖醋液诱杀玉米叶端,降低害虫数量,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三是粘虫板,包括蓝色、白色、黄色等颜色,可以在田间悬挂限制害虫的活动范围。为了达到预期的杀虫效果,应合理控制粘虫板的悬挂高度与密度,一般与玉米植株顶端距离15cm,密度为40 张/667m2,科学捕杀玉米螟。需要注意的是,粘虫板只可以控制高空飞行的害虫,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四是热处理方法,利用热水浸泡消毒大豆与玉米的种子,恒温持续30min,达到预期的杀毒、杀菌效果,预防灰斑病与大斑病。
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主要利用自然界的食物链规律,通过物种竞争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杀虫效果,常用的生物防控手段包括投放性信息素、引入害虫天敌、引入真菌等方面。一是投放性信息素,有效干扰玉米螟、玉米叶端、蛴螬、地老虎、红蜘蛛的信息交流,阻断害虫繁殖链,减少害虫基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二是引入害虫天敌,比如可以在田间释放寄生蝇、赤眼蜂、步行虫等,消除卵期、幼虫、成虫的玉米螟等害虫。种植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在田间投放害虫,一般投放频率为4 次/d,投放密度为1 万~2 万头/667m2,由根本上消除害虫。三是引入真菌,达到消灭病原菌的效果。比如种植人员可以引入木霉菌,与玉米尾孢、大斑病凸脐蠕抱等细菌形成互作用机制,利用木霉菌生长期间产生代谢物的光谱抗生素效果,遏制玉米病原菌的生长发育速度。在田间引入木霉菌后,其会快速生长发育,争夺其他病菌与害虫的养分,使其失去生存条件。
4、化学防治技术
当前病虫害主要的防治方法依然为化学防治,但为了满足绿色防控要求,应合理调整药物用量与浓度,杜绝大豆、玉米植株残留较多化学成分。当单作玉米时应注重包衣种子,重点防治立枯病与纹枯病,当玉米与大豆进入共生阶段时,应混合种子与浓度为2%的戊唑醇悬浮液,科学预防大豆根腐病。一是玉米病虫害防治,玉米苗期主要防治旋心虫、蚜虫、苗枯病等,在防治苗枯病时应苗基部喷洒浓度为20%三唑酮10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 倍液,连续喷洒2~3 次,间隔时间为7~8d。防治蚜虫时,应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防治旋心虫时应喷洒40%乐果乳油500 倍液;在防治玉米螟时,应喷洒50%敌敌畏乳油600 倍液,或者喷洒75%辛硫磷乳油1000 倍液。中后期时还应防治玉米纹枯病、小斑病,纹枯病时应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 倍液,科学保护叶鞘。防治小斑病时,应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者25%苯菌灵乳油800 倍液,连续喷洒2~3 次,间隔用药时间为7~8d。二是大豆病虫害防治,苗期主要防治病毒病、天蛾等,病毒病时应喷洒5%菌毒清400 倍液,连续喷洒2~3次,间隔时间为7~10d。防治天蛾时应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2000 倍液,或者90%晶体敌百虫700~1000 倍液。大豆中后期还会发生灰斑病、豆荚螟等,一般每亩混合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40ml 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开花结荚时期,为了科学防治豆荚螟,应兑水喷洒乙酰甲胺磷或10%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 倍液。
四、杂草防治方法
大豆与玉米复合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若没有及时开展田间管理工作,将会出现大量杂草,争夺农作物的养分与阳光,影响健康生长。对此,种植人员应结合玉米、大豆的生产情况,科学采用封闭除草措施。或者在种植大豆时,若玉米行间杂草较多时,应利用微耕机灭茬,之后喷洒化学试剂,喷药期间不得在玉米叶片表面喷洒,杜绝发生药害问题。种植大豆前,玉米行距较小时,应先利用微耕机灭茬,之后开始播种大豆。除了可以采用定向除草方式,还可以合理选择绿色除草剂药物,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设定除草剂的使用量,杜绝玉米与大豆植株出现病害或焦糊死亡问题。当草害较轻时,可以开展肥水管理措施,延长除草剂的喷雾时间,选择自走式双系统的分带喷雾机,并安装塑料薄膜等分离装置,达到快速清除杂草的目标。
总之,通过引入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农作物品质,且相较单作模式,复合种植发生病虫害问题的几率更低。为了保证玉米大豆的健康生长,种植人员应在复合种植期间合理引入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手段,必要时可以联合使用多种防控方式,以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