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俊:教育强国建设与新工科改革创新
2023-11-2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建成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前提条件,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带动我国的国家发展程度。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高等工程教育要发挥引领作用。
一、工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
李家俊指出,在国际国内尤其是非常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没有领先的工程教育,就无法培养创新的工程技术人才,也就无法保证我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繁荣与安全。所以,高等工科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量,在引领重大原始科技创新、突破技术难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支撑。
从数量上来看,无论是专业数量、专业点数、高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医生的数量,高等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都占据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美国的STEM毕业生人数比中国少一点。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设立是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体现。1895年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同时设立机械矿业工程专业。1921年北洋大学专办工科,办学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抗战时期成立西北联大,后来以北洋大学为主,叫西北工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体系,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对工科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加强工科学校建设,培养工科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一步凸显了工科和新工科的重要性。前三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纳米技术、大脑研究、3D打印、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网络,甚至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辅助效用均是此次工业革命涉足的领域,而这样的组合势必产生强大的力量。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现有的商业模式被颠覆,生产、消费、运输和交易被重塑,技术和数字化在改变一切,这给工程教育带来很大挑战。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引发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颠覆现有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目前看,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封锁打压遏制,现在的科技竞争已经是国运之争、民族的生死存亡之争,而理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二、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创新
李家俊强调,我国工科人口与经济增速是正相关的,我国目前的工科毕业生数量是美国的9倍,是整个欧盟的3倍;我国航空航天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理工科出身,平均年龄30多岁,这是我国最大的优势。2000年,美国的工科博士是我国的1倍,但到2025年我国的工科博士毕业生是美国的1倍。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开始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理工科人才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国家资产,是国家的核心资源。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推动高等教育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良性互动。全球科技和产业快速发展,在很多技术领域,企业走在大学前面。世界各国大学的传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更新修订周期与快速发展的技术和知识不适应、不协调。所以,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要进行深刻变革和全面创新,以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世界正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工程教育进入快速和根本性变革的时期,最好的工程教育现在已经不限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小而精的学校,新的竞争者将为未来优秀的工程教育建立新的标准。在学校推动新工科改革的时候,要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要重新定义工程教育,基于实践、注重实践、保持改变、关注学生。
李家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工科教育是引领。新工科要拥抱新一轮工业革命,促进工程教育主动变革。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化新工科改革创新,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一是实现教学教育理念革新。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专业,要用不同的方案来落实,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学生的收获、社会的认可。二是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解决学生内生动力问题,去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三是课程体系改革。文科、理科、工科,每个专业都是不一样的,要考虑到底教给学生什么,改革要有针对性。四是创新治理管理方式。学校要突破院系管理设置,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工科教育主动变革,从而实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