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经典艺术作品构成因素探析

2023-11-20段祎晴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时代情感

摘 要:经典之作,在各行各业、在各个维度上都是值得人们去欣赏和追求的。经典作品是经由历史和人民大众的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最有研究与欣赏价值、最具典范性与权威性、最能表现行业本质和精华的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对艺术实践人员而言,对艺术史中经典艺术作品的思考和贴近,是使其创作走向经典、成为经典的必由之路。通过对西方经典艺术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艺术家的艺术革新和艺术情感这三方面的探究,总结创作经典作品的共性和必要性,力图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笃定从容,创作出能够融入时代、凝聚人群、启悟心灵的作品。

关键词:经典作品;时代;情感

真正的绘画史,其实就是经典艺术家和经典绘画作品的编年史。经典绘画作品是历史的瑰宝,它们与那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制度交缠于一体,与艺术理念和情感思想交相辉映。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无一例外都是乘着时代的巨浪,用艺术的方式表达着对现实的思考和态度,并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人心的审视,时间和人群永远为它们证明。在学习、借鉴经典作品时,一定要对经典作品有思考、有认识。所谓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只有这样,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不迷失方向,做到精准有效提升,才能在实践中融入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情感,赋予作品蓬勃长久的生命力。

一、时代为经典作品作序

几万年的艺术史,经典艺术作品并不是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那什么时期经典艺术品最多呢?笔者觉得不能将这问题的答案固定在某一时期,事实上,也绝对不止一个时期。笔者认为经典艺术作品的涌现不在时间段,而在时间点,准确地说,是历史的拐点。就是艺术创作在历史的延展过程中,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的重大转折点的影响而成为映射时代风貌的经典之作,它首先要紧紧贴合时代面貌和需求,反映人民的生存境遇和生活理想。如荷兰在16世纪末期发展成为第一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同时海上贸易大力发展,经济飞速繁荣,国力强盛,自信自强的人民大众成为艺术的欣赏者和订购者,同时也成为艺术家笔下的主角,进而在此后的艺术创作主流中,我们会发现艺术作品不再有宏大的尺寸,也不再被搬进教堂供信徒膜拜,而是进入寻常人家的房间用作美化装饰,表现的人物也由圣母替换成了用盎然的兴致经营家务的朴素健硕的普通人。在荷兰小画派代表艺术家维米尔诸多小尺幅画作中,如《倒牛奶的女仆》(图1)、《花边女工》、《绘画艺术》,规整洁净的环境和温顺生活的女人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种超越肉眼所见的由自由富足的精神所带来的静谧、满足、专注与生命之美,普通却不平凡。

同时,经典艺术作品的创作,还应体现当下的科学文化、艺术观念和潮流,充分利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带来的新工具、新材料、新角度、新审美,创造出展现时代新风、符合人民大众喜好的艺术作品。如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各国之间的文化、科技、艺术都有了相互学习相互浸染的机会,光学理论的突破、照相机的发明使得艺术家们开始关注时间和动态的表现,关注画面中的光色与时间和环境的关系。在照相机的帮助下,艺术家能够捕捉到运动中的物体,从中传达出的时间和动态的概念,也使他们意识到具象写实的绘画技术的表达能力远不及照相机的输出,酱油色的古典油画也显得陈旧过时。于是走出画室,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影色彩成为画家们更时髦的追求。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们无不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画面,对外部世界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实保持着敏感和关切,在充满光影感的空间中捕捉鲜活生动的人与物,创作出了大量惊艳后世的经典佳作。如:点彩派充分利用了颜色的分割理论,其纯真、丰盛、密集的色点让《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有了科学性的诗意;对于光色的着迷与捕捉也使得莫奈画布上的草垛与荷塘新鲜耀眼,远近深浅,四时朝暮,风雨明暗,尽在其中;从在巴黎接触到新潮艺术流派的凡·高所作的《普罗旺斯的收获》《唐吉老爹》中的颜色选择、线条运用和构图设计上,我们同样看得见日本浮世绘的影子。这就是因为与时俱进的艺术家们充分利用了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踩着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浪潮,不断学习,推陈出新,彰显时代新风貌,其作品成为经典乃是必然。

二、革新为经典作品賦能

在西方艺术的列车浩浩荡荡前进的过程中,并不是始终都在同一条轨道上向着单一的方向前进,除了经济、政治、文化使艺术更换行进轨道外,产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因素还有人的前瞻性与革新的胆识。意大利画家马萨乔被称为“现实主义开荒者”,他的壁画是人文主义的里程碑,他也是第一位在绘画中使用透视法则的画家,在他的画面中第一次引入了灭点。在《圣三位一体》和《纳税银》的创作中,对灭点透视法的运用开始使画面呈现出科学的深邃的空间感,画面仿佛有了一个通往另一空间的途径。观者的视线穿越过前景的视平线,仿佛能够看到一个确凿无疑、呼之欲出的美的空间。意大利艺术理论家瓦萨里称赞马萨乔摆脱了艺术上的僵硬呆滞,成为把运动精神和生气赋予人物形象的大师。马萨乔虽然只拥有27年的短暂人生,却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绘画革命,使同时期和后世的画面中的众神退场,真实的肉身跃然纸上,贴切的形体弧度和颜色开始在画面上彰显人的质感、温度和灵性,同时,画中建筑和场景也告别了过往宗教式冰冷肃穆的基调,仿佛有了可供人穿行其中的空间感,亲切而寻常。毫无疑问,马萨乔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熊熊燃烧的星火原野点燃了第一把火炬。

保罗·塞尚,法国后印象主义巨匠,他是连接古典与现代艺术的一座桥,被冠以“现代绘画之父”的称号。毕加索说:“塞尚是我们所有人的父亲。”塞尚试图超越印象派的传统,他尝试通过将自然界的物体分解为基本几何形状和色块来表达形式和结构。他对形体和空间的理解从传统的透视法转向建构性和立方体化的表现方式,开创了新的视觉语言。“塞尚已经意识到色彩乃是形式的组成部分,亦具有独立造型价值的元素,而且他还意识到了这种价值能够体现于何处:体现于用色彩的变化来呼应与画布表面相平行的各个平面,亦即以色彩变化来暗示空间感。”他相信色彩能够创造结构,“以色造型,形色一也,这可以被视为塞尚对现代绘画的伟大贡献”。塞尚的作品对后来的艺术派别,如立体派、野兽派和表现主义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构图和色彩处理方法为现代抽象艺术奠定了基础。

同样,在20世纪,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毁灭性摧残后,人们对生命开始有了更多思考——何为人?何为艺术?何为艺术家?现代艺术时期,艺术家们大膽革新创作理念,摆脱透视,挣脱了单纯的光影规律,甚至放弃了传统油画中对于视觉真实的执着,去追求画面光色的鲜活和造型的平面性,比如光色冷暖灵动的印象派,比如色彩直接狂暴的野兽派,再极致一点,比如对构图色彩极度冷静克制的蒙德里安、马克·罗斯科。再后来,后现代主义时期,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用一个小便池砸破了几百年的油画布,引出了“绘画一定是二维的吗”“艺术可不可以使用现成物”这样的追问。杜尚通过他的艺术实践,强调了艺术的概念和观念的重要性。他主张艺术应当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物质形式,而是更加注重思想和观念的表达。这种艺术理念对后来的观念艺术和概念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日常生活物品提升为艺术品,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艺术对象的定义,为后来的装置艺术和观念主义艺术打好了地基。杜尚的作品挑战了当时流行的审美观念,以幽默和嘲讽的方式与传统艺术界进行了对抗,消解艺术的符号与边界,打开思维中固化的精神枷锁,同时引起了观众对艺术、美学和现实的思考,促使现代艺术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姿态。

三、情感予经典作品生命力

经典作品除了要应时代之需,显现人类社会真实的生活境况与进步之外,还应在作品中融入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视角和关切。若屋宇是肉身的避难所,那优秀的艺术创作就是人心灵的避难所,是精神的栖息地。艺术家倾注其中的情感让观者在体味艺术与生活时不再那么紧张,给人喘息的空间和时间。

谈到经典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所带给人的庇护和力量,不得不提荷兰印象派画家凡·高。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生产需求越发旺盛,昼夜不停运转的蒸汽机带来的还有对自然的不断剥夺,和对底层人民身体、心灵的不断劫掠。26岁的凡·高在一座矿区做代理牧师,那时的挖矿工人每日需下潜到几百米深的矿井中,在暗无天日、窘迫狭窄、闷热难耐的隧道里连续工作一整天,生命如同深埋地下却被烤焦的土豆,人的肉体被煤灰染成炭黑色,心灵则更加破败与颓唐。做着代理牧师、宣读着教义的凡·高看到这些无助的灵魂,忽然明白关于地面之下的芸芸众生如何摆脱水深火热的牢笼,上帝的答案是苍白无力的。在现实生活中,凡·高将自己的房子和食物与矿工们分享,把教堂改成了更为实用的医院,甚至还和矿工们一起下到矿井中工作,总之,就是倾注所有深情和力量,为这些被上帝遗忘的可怜人提供小小的避难所。此时期,表现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深受米勒启发的凡·高更偏爱表现有着粗糙皮肤和艰涩生活的农民,如后来打动很多人的经典画作——《吃土豆的人》。这幅画最突出的是挤满画面的人物,虽然人物和场景的透视比例没有严格按着透视学的规律去表现,但凡·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恰恰是形体的偏差使得凡·高脱离了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的记录者身份。凡·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画面整体色调为灰绿色,透着农民们苦涩的生活基调,有暗绿的墙、黄绿的脸、昏暗的油灯、没有生气的眼神、没有热气的土豆等。他们骨节粗大,像老树粗糙的枝节,竭尽全力地抓住泥土和稀少的养分,浑圆的鼻头仿佛也是为了在沉重的劳动中能够得到大口喘息的可能。这幅画承载的是凡·高一直坚守在内心的一份人道关怀,我们也能感受到,他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与贫穷善良的劳动者进行着既亲切又丰沛的共情。故事虽然发生在地面之上的一个窄小低矮的屋舍里,却何尝不是矿井下焦灼灰暗人生的缩影?而艺术是否有能力将矿井下的逼仄人生转移到地面之上,为受尽折磨的生灵搭建避难所?笔者相信凡·高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并用经典之作给出了答案。矿区的人们亲切地称凡·高是“矿场耶稣”,是的,凡·高的艺术给苦难人如耶稣般的关怀和慰藉,而通过凡·高的画面,我们也对那个时代特有的苦难有了观察与共情。

当保罗·高更断言:“你永远成不了艺术家,……除非你能在看过大自然后,回到画室再冷静地把它画出来。”凡·高掷地有声地驳斥道:“我不愿意冷静地画,……我要热血沸腾地画!……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使人们感觉到它是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墙壁和房屋为人遮风挡雨,而艺术可以给人提供一个庇护之所,再慷慨给予一个灿烂夜晚,容人安稳睡去,无论现实多么残酷,梦里星光长明。经典的作品不会允诺人绝对的爱与欢乐,却会给我们种下一片明晃晃的麦田,邀人捧出真心去体会风吹来时生命的波动。经典的艺术也不会欺骗我们冬日将会过去,但我们可以热烈地尝试,尝试爱的发生。

四、结语

经典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艺术家直面时代,不会在远离人世之处,凭空追问人生、索要答案,也不会在阅尽人世繁华与苍凉后,忘却追问人生,漠视人情的可贵。艺术家的创作要积极地融入生活,感受时代的脉搏,汲取经典的智慧,并且革新求变,努力生发自己的爱与热望。坚守与突破、谦逊与张扬、深情与奉献,是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经典艺术作品时的必修课。面对时代浪潮袭来的挑战和变革,唯有敢于革新的人才能开天辟地,创造另一番欣欣景象,在时代动荡的夹层里,艺术才更有暗潮汹涌的势态,由此创作出的经典艺术作品才会延展出长久的生命力,它们散出的火光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心,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而让生活更加繁盛与美好。安抚创痛,平添沟壑,凝聚人群,艺术此为。

参考文献:

[1]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M].沈语冰,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

[2]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M].常涛,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2.

[3]丁宁.西方美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段祎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油画创作。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时代情感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