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洋淀里的红色记忆

2023-11-19李燕徐嘉艺

阅读(高年级) 2023年10期
关键词:苇塘孙犁白洋淀

李燕 徐嘉艺

孙犁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也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36年,孙犁初次来到河北省白洋淀,看到这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浩荡的白洋淀水天一色、渺无边际,风中飘着浓郁的荷花香,芦苇蓬勃茂盛,一切都是那样静谧美好,充满诗意。

白洋淀宁静、美好的风景和淳朴、善良的民风,给予孙犁极大的心灵慰藉,也大大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欲望。但抗战爆发,他离开白洋淀投入抗战,由此“白洋淀”在孙犁心中成为抗战爆发前的静谧和美好生活的象征。

来到延安后,当他听到友人讲白洋淀人民抗战的故事时,往日的记忆奔涌而来,让他不禁心驰神往,仿佛再度回到那片安静祥和的“家园”。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就是他怀着这种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创作出来的。

抗战时,白洋淀惨遭日军践踏。在《采蒲台》中,孙犁再现了日军侵略对当地经济的破坏和百姓的悲苦生活:“苇席专收专卖,抢了席子去,压低席的价钱,就把人们逼到绝路上来了。端村大街,过去是多么繁华热闹?现在一天要饿死几口人!” 在《琴和箫》一文中,孙犁借助人物之口展现战争之苦:“两个女孩死得好惨。”“刚上船来,你没见过那股欢喜劲儿,她们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那小的也就有十岁……”这些看似平常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日寇蹂躏下百姓生活得多么水深火热。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唯有奋起反抗才能获得生机,白洋淀的儿女们奋勇发起了保卫家乡的斗争,白洋淀很快成了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孙犁的笔下,白洋淀记录着抗战时的炮火硝烟,见证着当地百姓的赤血雄心。抗日游击队队长水生主动请缨参加地区队,很多和他一样的男人积极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抗战到底的意志令人感佩。而白洋淀的女人们也不甘落后,在男人们走向保家卫国的前线时,无数个“水生嫂”用乐观、坚韧撑起了家——“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床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无疑,正是这些追求进步、果敢坚韧的“水生嫂”们,为稳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推动根据地的生产力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孙犁的很多作品中,抗日根据地的人们所展现的,除了邻里亲情之外,还多了一份“战友”间的同仇敌忾和不言而喻的默契。在《芦苇》中,“我”遇到了两个妇女,面临敌人追踪而至的风险时,那个小一点儿的女孩仍用她的蓝褂子换下“我”的白衬衫:“‘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

在现代文学史上,孙犁的独特风格在于,他不仅展现了白洋淀百姓在抗战炮火下的赤胆忠心,而且细腻地描绘出了白洋淀独特的风土人情。他笔下的白洋淀如同一幅风景画,展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当时,很多作家大多集中于描写战争是如何惨烈、人民是如何饱受摧残、乡村是如何破败萧条。相较之下,孙犁笔下的白洋淀依然那样优美、诗意且生机勃勃,宛如一顆明珠,落难而未蒙尘。

在白洋淀,曾经有多少“水生”和“水生嫂”,他们忠诚善良、细腻温和,如同白洋淀里生长的密匝匝的芦苇一般,温顺中饱含着热情,平静下蕴藏着坚韧;他们坚信舍弃一时儿女情长,可保岁月无忧、山河无恙,因此义无反顾地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当中。在孙犁看来,白洋淀人民的坚强不屈和必胜信心,正是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反抗侵略者的缩影。因而,他深情地赞美道:“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采蒲台的苇》)

抗战胜利后,白洋淀重新恢复了宁静。1947年,孙犁回到白洋淀,再次被白洋淀的惊人变化和人民的勤劳创造所折服。他欣喜地得知曾经被阻断的苇席业也重获新生,得到快速发展。他更无比欣喜地看到人们的生活重归于祥和、富足,平静的水乡继续滋养着新一代的白洋淀人民。

孙犁笔耕一生,白洋淀在他的文学领地中占据了难以取代的独特地位。1972年,孙犁再一次来到了白洋淀,此时的白洋淀所象征的,是他那曲折却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暮年的他还在《葛覃》一文中这样写道:“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这生动写照了孙犁与白洋淀的文学情缘和心灵羁绊。

猜你喜欢

苇塘孙犁白洋淀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东北地区苇塘河蟹成蟹养殖技术要点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孙犁装外行
美丽的白洋淀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梦中的苇塘〔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