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翻越了那座山
2023-11-19王紫涵
王紫涵
我买了一套戏服。
小时候,奶奶总会带着我去村子里的戏台上表演。“奶奶,秦腔好看吗?”奶奶点点头。她在帷幕升起的舞台上,翘着兰花指,头戴着那叮当响的华丽头饰,穿着及脚的戏服,眉眼微动,唱出了千年的传奇。我对奶奶那古朴又庄重的戏服很好奇,每次都悄悄地看它,摸它,想象着自己穿上它的样子。
九岁那年,奶奶教我唱戏。
唱戏是讲究功底的,而最基本的就是背词。那词,对于年幼的我来说,篇幅很长,枯涩难懂,要背下来真是难如登天。每日清晨,我都站在院子里背词,春秋尚可,天气温和,是极舒服的日子。可每逢夏日,那火红的日头照在身上,火辣辣的,令人心烦意乱,根本无心记词;每到冬日,寒风呼啸,刮到脸上如刀割一般。奶奶平时对我是有求必应,可唯独在唱戏上这件事上对我很严厉。在奶奶的监督下,我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终于把戏词背熟了。
“这场戏,还要吊嗓子,最重要的眉眼间的神态,一定要有那一抹神韵。”于是,我又开始吊嗓子、练神韵。吊嗓子倒是简单,因为我声线本来就细,又会发力,便不成问题。但这神韵倒是奇怪,我千百遍地练习着,可奶奶总是说“少了,少了”。
终于,我忍不住了。“这秦腔有什么可学的,都是多少年的老玩意,這是现代,是网络时代,谁还听这老掉牙的调调?”我将那头饰恨恨地摔在了地上。
奶奶哽咽着,轻轻念叨:“听剧的人都是在看前世,看今生,寻知己,思故人。我们唱的并非老古董,是在传承经典,传颂真情,就像古人一样,高山流水觅知音。”
奶奶从此话少了,也不逼我唱戏了。她有时一坐就是一下午。直到那一次,她再次踏上戏台,幽幽地唱着那《玉堂春》,凄凉动人,那哀怨的眼神刺痛了我。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奶奶的良苦用心,我体会到了那一抹神韵。我在心里说:“奶奶,请您相信我。我一定要学好秦腔!”
我偷偷地练习着,穿着那套戏服,起舞,眉转,吟唱。
奶奶送我上戏台,与我共舞。我终于翻越了这座山,也终于领悟了:戏曲不拘泥于这一方小舞台,而是那千年故事的传颂,是古今的对话。
【陕西渭南瑞泉初中】
●点评
“起舞,眉转,吟唱”,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表现了传统戏曲的特征。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戏曲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所以此类素材成了稀缺,就连“我”也差点半途而废,但最终在奶奶的感召下,“我”翻越了心里那座“山”,与奶奶同台演出。作文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与细节描写,体现了奶奶对于戏曲的热爱,为小作者对戏曲的态度发生转变做了良好的铺垫。此外,祖孙俩演戏练戏的细节描写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