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理论基础、现实挑战和战略路径
2023-11-19杨博旭
杨博旭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能治理实验室,北京 10073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提出“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实现共同富裕都给予高度重视[1-2]。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成就,我国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3]。2021 年5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开启全面探索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4]。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科技创新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以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1]。为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22 年1 月25 日,科技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科技创新在共同富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同时,我国尚处于探索共同富裕建设的早期阶段,在体制机制、要素流动、成果转化、收入分配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5],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谋划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
1912 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强调创新通过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实现经济增长。20 世纪90 年代,Romer[6]、Grossman 和Helpman[7]、Aghion 和Howitt 等[8]学者在熊彼特创新理论基础上,吸收和融合演化经济学、系统理论等,构建起新熊彼特增长理论框架[9-11]。
新熊彼特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破坏经济平衡的力量,其本质是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而创造性破坏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根本动力,也就是说,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组合与重组,通过对知识元素的重组,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新消费需求的不断产生,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新熊彼特增长理论还包含经济发展的系统观,强调区域之间、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同[9]。综上所述,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本文认为科技创新能够支撑我国共同富裕扎实推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带动消费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区域协同。
(一)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创新活动是打破经济均衡状态的重要力量,通过创新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并在市场中逐渐占据优势,进而形成新的均衡状态[12]。创新活动之所以能够打破原有均衡,是因为其产生具备优势的创新成果,如更高质量的产品、更高效率的流程、更有效的组织方式、更低的制造成本等,进而提升整体生产效率[9]。换言之,创新对均衡状态进行破坏性创造的过程,也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一,科技创新激发企业能动性。企业家通过创新获得一定时间内的市场垄断,并以此赚取超额利润,为了维持市场地位和企业持续收益,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金开展创新活动,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13]。对于部分潜在竞争者而言,则需要通过创新实现对在位者的挑战。第二,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14]。科技创新具有典型的外部性,不仅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效果,而且通过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创新成果伴随着人才和资本等要素的流动,扩散到不同地区,进而带动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第三,科技创新促进要素流动,资本等要素具有逐利性,会流向经济活动效率更高的地区[15]。科技创新的最终结果是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创新活动越活跃的地区,往往能够聚集更多人才和资本,进一步提升当地创新能力和经济水平。同时,在要素流动的过程也是创新扩散的过程,将创新成果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更多地区。
(二)科技创新带动消费升级
新熊彼特增长理论指出,创新是创新要素组合与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旧产品功能不断完善和改进,新的产品不断被创造,进而带动社会整体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是指消费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消费升级正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量,科技创新在促进全社会消费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不同区域的消费升级[16]。一方面,科技创新通过提供更多高质量产品和高端生活方式,满足人民对高端消费的需求。随着科技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对物质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科技创新成果使生活更加便利化和智能化。例如,高铁技术的发展,极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旅行时间,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跨地区消费;冷链物流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满足人民对不同地区的新鲜食材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拓宽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并激发新的消费需求[17]。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不仅通过其创新成果惠及民众,同时也会带动互补产品的发展,进而增加人民对互补产品的需求,反过来推动其创新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发展趋于平台化和生态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对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例如,直播带货平台的兴起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进而将传播销售模式转为线上,加速服务行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18]。
新熊彼特增长理论强调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捕捉机会窗口,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9]。科技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为:第一,科技创新有效促进产业升级[19-20]。产业的繁荣发展是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基础,产业升级是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过程。创新活动能够创造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将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培育和壮大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高端升级。第二,科技创新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提高供给质量,调整经济结构,进而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科技创新不仅通过对已有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实现供给质量的提升,而且可以创造出全新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更好发展。第三,科技创新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21],而科技创新则是实现绿色低碳的关键路径[22]。科技创新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 的能耗;通过创新提升废气和污水的治理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科技创新对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传统能源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四)科技创新助力区域协同
科技创新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创新要素的“逐利”特征,导致创新增长极的虹吸效应[14],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跨区域协同创新,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区域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23],并进一步支撑共同富裕。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系统观,则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9],为此,本文提出科技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助力区域协同。
第一,以协同创新助力协同发展。通过科技创新的跨区域合作,构建跨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基于各城市自身优势,形成基于生态位的错位发展框架,提升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24],进而形成城市群协同发展合力。因此,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来看,科技创新有助于区域协同发展。第二,科技创新促进公平分配。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而分配公平则是科技促进公平的重要反映。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压缩非法收入空间。同时,以普惠金融为代表的普惠性数字技术发展,也对优化资本和要素配置具有重要作用[25]。第三,包容性创新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包容性创新是面向金字塔底层市场的创新形态,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机会,进而增加其收入[26]。通过在发达地区倡导包容性创新,可以实现对社会底层人群的精准帮扶,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协同发展,进而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27]。
二、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主要进展
(一)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不难发现,共同富裕贯彻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1-2]。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科技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50 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为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2020 年10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表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讲话,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并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28]。新发展阶段是一个新起点,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同时,新发展阶段也面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系统性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第二,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业。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22 年,我国创新能力全球排名第11 位,位居36 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开启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通过图1 可以看到,过去十年,我国创新能力的全球排名稳步上升,已经从2013 年的第35 位,提升到2022 年的第11 位(图1)。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1 中国创新能力全球排名变化情况
第三,中国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 年我国国民总收入(GNI)1 197 215 亿元,人均国民总收入为8.48 万元,约为1.260 8 万美元,略低于世界银行规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1.320 5 万美元)。过去20 年,我国人均GNI 快速增长,在1998 年迈过下中等收入门槛,并于2010 年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过去10 年,中国人均GNI 快速上升,逐渐接近高收入门槛[29]。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中国经济的前景暨2023 年两会解读报告会”上预测,中国可能于2025 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①北大国发院“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第64 期举行,多位学者共同展望中国经济的前景并解读2023 年两会报告[EB/OL].2023[2023-05-22].https://www.nsd.pku.edu.cn/sylm/xw/529008.htm.。
(二)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已有政策措施
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国以顶层设计为抓手,全面统筹、系统推进,以消除“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现阶段,我国不断出台各类政策措施,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支撑作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中央重点谋划推进,自上而下统筹推进的重大战略。因此,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的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在共同富裕中的支撑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共同富裕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内容,先后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十四五”规划纲要等重要会议和报告中多次强调。国务院发文将浙江确定为共同富裕示范区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和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与浙江省政府联合发文,统筹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从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支撑作用。
第二,浙江先行先试,探索共富道路。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也不同。为保障共同富裕建设的顺利进行,党中央决定将浙江省确立为共同富裕示范区,赋予浙江省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的重要使命。浙江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构建全域创新体系,强化数字赋能,有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共同富裕中的支撑作用,涌现出一系列先进做法和可复制经验。
第三,构建统一大市场,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创新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对于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支撑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畅通国内市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2022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于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正外部溢出效应,解决区域创新发展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创新要素市场壁垒,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共同富裕。
第四,推进“东数西算”,平衡区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发明显。数字技术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赋能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强化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支撑。2022 年2 月,我国正式启动“东数西算”工程,一方面,通过“东数西算”工程,将东部先进的数字技术向西部地区转移,提升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依托“东数西算”工程,促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东数西算”工程凸显了数字技术对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
三、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创新系统整体效能,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且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共同富裕的推进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事业,随着共同富裕道路的不断推进,创新整体投入、区域均衡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5],科技支撑共同富裕中依然面临问题和挑战。一是新熊彼特增长理论强调的系统观尚未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二是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作为加速要素流动的重要机制,有利于促进创新实现要素组合,而相关体制机制并不完善;三是数字技术发展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可能进一步加剧非均衡发展。
(一)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充分不协调
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促进经济增长,有效支撑共同富裕的前提。现阶段,我国尚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且存在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问题。
1.研发投入水平不高
研发投入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也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保障。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整体研发投入相对较低,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未突破,进而导致产业链和供应链风险增大。从经合组织主要科技指标(OECD Main S&T indicators)的国家研发投入变化来看(图2),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和基础研究投入强度都较低。2016—2021 年间,中国大陆研发投入强度从2.06%提高到2.44%,已接近OECD 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30],但远低于美国、韩国和日本。截至2021 年,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一直处于0.2%以下,低于美国、韩国、日本。
图2 部分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动态变化
2.创新能力空间分布不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的不均衡和不协调,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重要瓶颈。变异系数是数据离散程度的直接反映,由于其无量纲特点,可用于数据的跨组比较。变异系数计算公式如式(1):
其中,CVit表示指标i在第t年的变异系数,σit表示指标i在第t年的标准差,μit表示指标i在第t年的均值。基于以上公式,本文分别计算各省2012—2021 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 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变异系数。其中,GDP 和人均GDP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创新能力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各省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三个指标变异系数动态变化如图3 所示。
由图3 可知,过去十年,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变异系数始终在高位徘徊,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从人均GDP 发展不均衡来看,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变异系数始终保持在0.4 以上。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状况整体好于经济不平衡。同时,我国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如京津冀协同创新问题突出,绝大多数年份高于全国水平,且在2016 年以后,变异系数持续增加;东三省处于低水平协同创新,变异系数相对较低,但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也较低[31]。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双重叠加问题,既是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科技创新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二)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尚未形成
转移支付是改善落后地区发展现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在科技支撑共同富裕过程中,对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转移支付”,对于支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科技创新成果依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支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第一,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的转移支付比财政转移支付更为复杂,不仅要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还要与转移地区进行匹配,需要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平台等方面的支持。我国尚未出台关于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方面相关政策,浙江省在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尚未形成体系化政策,也未进行大规模推广。
第二,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信息不对称。科技成果的信息不对称,一直以来都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难题。一方面,科技成果的“阿罗悖论”,需求方无法正确评价成果价值;另一方面,大量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成果,由于缺少信息发布渠道,无法被成功转移转化,更无法进行“转移支付”。
第三,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供需不匹配。不同于财政转移支付,科技成果“转移支付”需要当地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创新基础。然而,由于地区之间在创新能力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差异,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和科技成果的承接能力也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大多数科技成果无法直接转移到落后地区。因此,需要在对供需信息充分调研和掌握的基础上,对科技成果“转移支付”进行匹配,并根据当地需求,对科技成果进行再创新,以匹配当地需求。
(三)数字创新可能加剧非均衡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纵深演进,数字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数字经济规模和占比也不断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以数字技术为底座的创新,对共同富裕的支撑作用也在不断加大[32]。与此同时,在发展数字创新过程中,也可能加剧非均衡发展,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带来挑战。
第一,数字技术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创新基础和数字产业布局的差异,导致数字技术和数字创新在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分布[33]。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全球产业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22 年)»,我国区域数字创新发展形成梯队式格局,崛起六大数字创新高地城市群。除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鉴于数字技术具有创新密集型特点,数字技术更容易集聚到经济更为发达、数字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的城市[34],导致数字技术的城乡差距也较为明显。
第二,数字鸿沟问题有待解决。数字鸿沟是由于数字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等数字相关要素分布不均产生的鸿沟。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数字鸿沟可能进一步拉大差距,不利于推进共同富裕[32]。我国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正在扩大,限制我国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二是我国各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日趋扩大的数字鸿沟,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均衡发展;三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并成为阻碍中小企业追赶大企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第三,数字平台可能形成新的垄断和剥削。数字平台凭借强大的锁定效应、网络效应、规模效应以及拥有的巨大经济体量、海量数据资源、技术创新优势和雄厚资本优势,形成自成一体的生态竞争体系。在这种体系背景下,形成典型的寡头垄断现象,如网购平台形成以淘宝、京东和拼多多三大巨头为核心的体系。同时,部分数字平台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大数据杀熟”。数字平台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同时对平台用户和供应商收取费用,且随着平台垄断地位的巩固,费用和抽成比例不断提升。
四、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战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35]。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引领,统筹科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共同富裕现有进展、问题挑战,谋划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战略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创新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再一次将科技创新提升到新的高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35],必须坚持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将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竞争的底层逻辑是科技竞争,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制度保障创新驱动发展顺利实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二是以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四个面向”等,把握科技发展前沿,凝练基础研究重大问题,下好“先手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中国特色实验室体系,适度超前布局基础研究平台和基础设施。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健全基础研究长周期支持和激励机制,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梯队。三是以产业创新推动价值链攀升。我国建成世界最为完整产业体系,但是从全球价值链来看,诸多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通过建立健全产业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产业自主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强化“四链”深度融合,实现全球竞争力和价值链地位有效提升。四是以创新联合体助推产学研合作。创新联合体是由领军企业牵头主导,按需求联合能够优势互补的大学、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联合体能够面向市场需求,有效发挥企业和高校优势,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进而实现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必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也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过程中,通过持续优化政府职能,全力构建“有为政府”,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创新中的重大风险。一是以制度体系保障科技创新。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创新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通过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强化研发投入预算的保障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支出只增不减;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企业以及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突破的支持力度;提高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鼓励新兴技术探索与创新。二是以政府投入应对市场失灵。政府研发投入在促进基础创新,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将科技创新作为财政支出的关键领域。发挥政府研发投入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共同提高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三是以考核激励政策落地实施。将研发投入强度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加强以科技创新引导高质量发展。同时,综合运用政策宣讲、考核激励等方式,确保各市区县研发投入保持正增长,并为重大项目开展优先提供金融以及基础配套设施服务。
(三)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在依托科技创新实现共同富裕中,有必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各类企业在创新中的协作与互补,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一是以领军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领军企业是行业发展的排头兵,立足当地产业和资源优势,精心谋划部署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科技领军企业。对领军企业创新活动给予适当支持和资源倾斜,鼓励领军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提升对高端创新人才等资源的集聚能力。引导领军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带动全产业的技术进步。二是以中小企业激发创新活力。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贡献了70%的技术创新,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破解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培育长效机制,加强“双创”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能力。加快培育“独角兽”“专精特新”和“小巨人”等创新型企业,强化对创新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投资退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以生态系统强化优势互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机构为系统要素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利共生和优势互补。提升创新主体合作创新意愿和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要素的匹配和优化组合。融合产业链-资本链-创新链的有效资源协作,建立开放式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模式。
(四)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必须把握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必须发挥地区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建立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格局。一是以顶层设计增强区域协调。政府不仅加大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等配套设施,更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培育优质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为整个区域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各个地方政府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协调各地区具体实施方案。二是以特色产业构建比较优势。各级政府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打造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板块经济。明确地区的发展定位,统筹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积极推动区域间的良性互动,促进要素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有序流动,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以机制改革促进城乡融合。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浙江“千万工程”的全国推广,对农村进行科学分层分类,谋划农村地区生态效益与共同富裕协调发展路径。引导技术、人才等向城乡流动,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五)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必须推动数字赋能发展
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截至2021 年底,数字经济规模45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近四成[36],共同富裕建设将在数字时代快速推进。数字经济既是一种数字技术,也是一种数据要素,成为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37]。推动数字赋能发展要做到:
一是以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是共同富裕的典型特征,也是“有为政府”的重要体现,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公共服务的提质增效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积极开展“城市大脑”“智慧城市”等数字化场景建设,打造数字公共服务综合场景,精确做好民生需求分析,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对接。持续优化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有序推动民生、医疗、金融等领域的数据共享,实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全面覆盖。
二是以数字场景服务科技创新。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衍生出一些新的数字场景,成为服务和驱动科技创新的新动能。推动科研仪器设备进行数字化管理,提升科研设备的开放共享水平,促进科技创新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提升创新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打造“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等科研范式,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促进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三是以普惠效应促进成果共享。数字经济的可共享性和低边际成本等特征,加快了数据要素的传播速度,有助于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通过平台的网络化协作运营,降低中小微企业入市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参与经济活动并共享数字经济红利的机会。加快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智慧农业,驱动农业增产提质,尽快实现电商平台农村的全覆盖,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村收入水平。
四是以人工智能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同样需要科技创新进行支撑和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极大提升了人机交互体验,为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有效抓手。引导和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开发,促进人工智能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和精神取向方面的作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文化供给,弥补精神文化资源鸿沟。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立法和制度,规范人工智能应用,维护良好的信息文化传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