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西洋参研究热点分析
2023-11-19胡怡林刘甜甜毛积磊
胡 静,胡怡林,刘甜甜,毛积磊*
(1.威海市农业科学院,山东威海 264200;2.威海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山东威海 264200)
0 引言
西洋参原产于北美,是一种兼具药用和经济价值的特种农产品。1948年,江西庐山植物园曾成功引种,但直至1980年前后,西洋参才在北京、山东和吉林等地区大面积人工栽培[1]。其后,我国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热点也大体经历了种植技术探索、采收后加工处理、保健药用价值开发和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四个阶段,大量研究文献在各类、各级刊物上发表。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以“西洋参”为主题词,以1981年1月1日~2022年5月13日为时间段,共在CNKI上共检索出相关文献4628篇;其中,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献3438篇。在用NoteExpress导出并进行去重后,分别从发文量和主要来源期刊、机构、作者分布和研究热点等方面对3402篇有效文献进行量化分析;然后按照SU=“西洋参”AND“时间段”或“作者”的公式,再次进行文献检索并用NoteExpress进行关键词分析,从而实现了对西洋参研究情况的更深层次解读。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趋势分析
运用NoteExpress对进行发文年度分析显示,1981~1900年,我国关于西洋参研究的年发文量从1981年的个位数,稳步增长至1990年的88篇。其后30余年,我国关于西洋参的研究文献基本保持在每年100篇左右。截至5月13日,2022年西洋参研究文献的学术发文量只有28篇;从趋势上看,有关西洋参的研究文献在逐渐减少(图1)。
图1 中国知网数据库西洋参分期发文量
2.2 载文期刊分析
运用NoteExpress对进行文献来源分析显示,全部3402篇文献分散国内在800多个期刊上发表,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共发表了其中的1044篇(表1)、占比30.69%。其中,排在前两位的《人参研究》和《特产研究》分别发文322和182篇、分别占比9.46%和5.35%,平均每篇仅分别被引用4.40和7.12次。《中国药学杂志》虽以仅发文33篇、排名第十,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却高达22.85。发文量分居第四、六和三位的《中国中药杂》《吉林农业大学学报》《中草药》分别以191.91、17.85和17.26次,在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方面位列二至四位。其余期刊载文的被引用量均不高。
表1 中国知网数据库西洋参文献发文量前十期刊
2.3 主要发文机构分析
运用NoteExpress对全部3402篇文献进行机构分析显示,发文排名前十的机构全部被各类大学和国家级研究院包揽,共发表982篇、占比28.86%(表2),显示出它们对于西洋参的关注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其中,吉林农业大学以236篇的发文量排名第一,平均每篇引用次数为13.21;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以178篇紧随其后,但是其平均每篇引用次数却仅为4.85。各类医科大学的发文质量令人瞩目,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白求恩医科大学虽然发文量分三四位位,但平均每篇引用被次数却名列前茅,分别为21.45和21.22次。沈阳药科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发文被引用次数方面也有不俗表现。作为目前我国西洋参人工栽培的最大地区,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虽然快速增长,共发文34篇,排名第十一位。
表2 中国知网数据库西洋参文献发文排名前十位机构
2.4 主要作者分析
排名前十的作者主要来自两个机构;分别是吉林农业大学的李向高、张崇禧、郑友兰和张连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王铁生、王英平、王化民和孟繁莹。另外两人分别是吉林省西洋参场集团的王刚和吉林大学的李平亚。其中,李向高、张崇禧和郑友兰3人就西洋参皂苷、挥发油、氨基酸含量多次开展合作研究[1];王铁生、王华民和孟繁莹3人在西洋参种植技术方面合作紧密[2]。王英平和张连学存在一定的跨单位合作,吉林省西洋参场集团的王刚和吉林大学药学院的李平亚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工作[3]。
2.5 研究热点分析
在排名前十的词频中,皂苷和人参分别为337和273次,其余依次为鉴别(69)、多菌灵(55)、三七(52)、生晒参(49)、高效液相谱法(46)、保健食品(44)、锈腐病(44)和含量测定(41),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存在变化明显。1981~1900年,热点主要为出苗率、微量元素、中胚发育和栽培技术等[4];1991~2000年,热点主要为生晒参和鉴别等采收后处理技术[5];2001~2010年,中药材、保健品和抗疲劳等受到学者们的关注;2011~2020年,高效液相谱法、质量标准和含量测定开始出现。2021年起,网络药理学、指纹图谱和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手段标志西洋参相关研究开始进入新阶段[6]。
3 讨论
尽管因将CNKI作为唯一数据库,本文在文献来源上存在一定的局限,且使用NoteExpress软件自动去重和关键词筛选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但通过对多达3402篇文献的计量统计分析,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西洋参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对客观的分析判断。
在载文期刊方面,多达800多份国内期刊发表过与西洋参有关的文献,排名前十期刊的发文量仅在其中占比30.69%。发文期刊的不甚集中说明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级,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同时也说明西洋参的保健和医用价值得到社会各领域的一致肯定,而这也正是西洋参产业化发展的希望所在。
在主要发文机构和作者方面,作为我国人参传统主产区的吉林省在西洋参研究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无论是发文机构,还是发文学者数量都在全国遥遥领先。与之相比,山东省威海市虽然目前拥有我国最大的西洋参人工种植面积,但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因缺少经验积累而没能发挥出集团力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西洋参的基础研究。
在研究热度方面,虽然自1981年起发文量稳步增长,但年均发文量不足百篇,不足人参、黄芪等中国传统中药材的十分之一。这表明,与其他传统中药材相比,由于受人工种植区域的局限,对于西洋参研究还没有形成更广泛的学者群体。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西洋参的开发利用。
在研究热点方面,相关研究总体经历了种植技术探索、采收后处理、保健价值开发和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四个正常阶段。目前,前两个阶段的相关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保健价值开发和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尚处于逐步深入和完善阶段,更深层次上的西洋参有效成分分析及临床药用价值开发成为当前西洋参研究的热点。其中,吴首蓉等[7]对西洋参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类。喻春皓等[8]以结直肠癌为研究范例,重点研究了西洋参的抗癌研究。张慧琼等[9]的研究认为,“西洋参总皂苷联合顺铂对Luc-A549肺癌小鼠有明显抑瘤作用,可克服顺铂导致的脾脏萎缩,体重减少等副作用”。基础研究的相对不足,极大地影响了西洋参的产业化发展。NoteExpress关键词统计分析显示,以“产业化”为关键词的文献仅3篇,以“产业”为关键词的仅4篇;即便是采用模糊搜索的方法,以“产业”为关键词,CNKI上的相关文献也仅有33篇,且绝大多数与西洋参的产业化发展研究无关。
而产业化开发,恰恰是目前我国西洋参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在耕地“非粮化”的大背景下,西洋参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限制;一方面,国产西洋参的目前还是以初加工为主,处于加工产业链条中的最低端。以我国目前西洋参人工种植面积最大的山东省威海市为例,该市西洋参常年种植总面积约3400 hm2,年产鲜参占全国60%以上;其总皂苷含量高达8.0%~8.6%,远超5.0%国家标准,与美国进口的西洋参相当(7.5%~8.5%);但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和相关技术,全市30多家工厂仅能从事烘干、切片和微粉等初级加工。受上述原因影响,威海西洋参的产业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包括国家西洋参产业政策、深加工技术和药用价值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今后应当引起国内学者们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