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京师首刹”感受“宣南文化”

2023-11-19李盛

工会博览 2023年29期
关键词:会馆士人北京

□本刊记者 李盛

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长椿寺内。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为皇家敕建庙宇,明末清初有“京师首刹”之称,盛极一时。2019年以来,长椿寺第二次大规模文物修缮工作启动,对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进行改陈升级。

今年上半年,焕然一新的宣南文化博物馆再度对外开放。在展陈设计上,博物馆以“沉浸式”体验为导向,巧用数字化技术,率先探索出沉浸式戏剧导览的全新展陈活化路径,实现了文物古建保护、展陈艺术效果与人性化观展体验的统一。

究竟什么是“宣南文化”?

1402 年,明成祖朱棣称帝,改年号为永乐,设北京为京师。1407 年动工兴建北京的宫殿城池,1421 年正式迁都北京。到了嘉靖年间,加筑北京外城时设立了“八坊”,其中宣南坊、宣北坊、白纸坊、正西坊、正南坊都在原宣武区内,泛称为“宣南”。自此,“宣南”一名流传至今。

提及“宣南文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宣南文化”是指宣南的地域文化。“宣南文化”形成、发展于清代至民国,位于北京宣武地区,在特定的历史、区位条件下形成的三个文化层次,即皇家文化、士人文化与平民文化。再进一步细分,以先农坛为代表的皇家祭祀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以湖广会馆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等,浓缩了北京各个层次的文化。狭义的“宣南文化”是指清代京师的汉族士人文化。居于宣南的众多汉族士人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在中国文化和思想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宣南文化”具有全国范围的文化意义。

因此,用“小地域,大文化”六个字形容“宣南文化”再恰当不过。经过多年的繁衍,“宣南文化”已集通俗、儒雅和华丽于一身。

文人学士与宣南士乡

宣南,古都北京城区最古老的地段,几度沧桑兴废,至清代成为汉族官宦士人的聚居区,并逐渐形成了宣南士乡。

科举时代的“士”,其具体身份延及官僚、学术、文学、艺术等群体。“宣南文化”以士文化为核心,涵盖城建、民俗、商业、戏曲、会馆等诸多方面。清代的宣南士乡,人数众多、活动空间紧凑、延续时间长久,特别是地处京师,士乡所形成的文化学术平台,既是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地位的体现,又向全国辐射其巨大影响力。

清初诗风甚盛,京城诗坛名家汇聚,尤其以宣南诗社繁多、诗会频仍。翁方纲、蒋士铨、程晋芳、吴锡鳞等人结成“都门诗社”,创建诗歌“肌理说”,对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提出质疑;嘉庆九年后,宣南诗社兴起,在诗会上以科举同年间诗文会友、诗酒唱酬开始兴起,逐渐有了以学问志、相互砥砺的群体意识。而后徐宝善、黄爵滋发起江亭雅集,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诗友集会,饶有野趣……宣南士乡汇聚人才,宣南学术辐射全国,王士祯的“神韵说”引领诗坛数十年,翁方纲、沈德潜的“格调说”、“肌理说”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桐城古文也借助宣南名宦学人的宣传、奖掖,逐渐引领各地文风。

游客在宣南文化博物馆体验传统投壶游戏

清代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政策,官员士子朝见皇帝栖居宣南颇为便利。士人间的交往或切磋学问,或吟咏宴饮,或叙师生同年之谊,或念同宗同乡之情。清初汉族士人几乎都居住在宣南,空间的聚集为士人的各项活动提供了便利。士人聚居,活动之丰富、相聚之畅快就会吸引更多士人居住于此。如此往复,时代更迭,形成丰富的士子文化,沉淀越来越多的名人遗迹、士林佳话。宣南对于士人的感召力进一步增强,200 余年来,宣南承载了清代士人在北京除上朝理政以外的几乎所有活动,堪称“士乡”。

如今,宣南文化博物馆以宣南士乡历史文化为主题,讲述着宣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主展览《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以“文以载道、家国情怀”为核心,分为“此地为宣南”“士聚宣南”“斯文在兹”“先忧天下”“宣南新声”五个部分,围绕“宣南士乡”的城市空间,士人群体的生活空间、学术活动、精神追求等梯次展开,全面解读士乡内涵,展现了士人心系家国命运、挺立时代潮头、勇于担当大任的人文精神。

沉浸式戏剧导览连接古今

步入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导览剧《宣南往士》正在上演。《宣南往士》是由西城区文保中心和宣南文化博物馆联合主办,国内首部沉浸式导览剧,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为基础,由宣武门石额变化的白胡子神仙“石额公”和进京赶考的晚清举子“弘生”两个虚构角色引导观众走入展厅。

“您知道古都北京城‘东富西贵’之说是怎么来的么?”石额公捋着白胡子问弘生。弘生瞪大了眼睛,仔细聆听着石额公的讲述。清代北京外城集中了商业、娱乐业精华,不仅此类行业的从业者聚集于此,朝廷官员、幕僚及各类进京人士也大多生活或暂居外城。崇文门是北京各城门的总税关,为纳税方便,商贾、富室多居住于此。而正阳门外是北京最大的商业中心区,也是商人的聚居区域。

“明代,宣武门内外即有很多官员的宅邸、别业。清代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政策,以汉人为主的官员士子从卢沟桥经广安门入京,或出城至西山郊游,或前往西郊御园朝见皇帝,栖居宣南都颇为便利,因此清代士人、官宦多居宣南。古有‘东富西贵’之说。”石额公对着展板墙上的文史资料图讲述道。

紧接着,借弘生进京赶考找旅馆住宿之机,石额公带他在地图上游逛京师会馆。据统计,至清末宣南有会馆400 余座。会馆接纳八方士人,尤其是来京参加会试、殿试的举子。士人们或暂居会馆,或在其中举行祭祀、团拜,迎来送往、宴集唱和。会馆为他们在京师的日常生活、政治活动、切磋学问提供了相对稳固的场所。

就这样,观众在石额公和弘生的引领下,到孙公园领略万卷楼风采,看颜李讲学论道,赏笔墨丹青,听公祭杨椒山,了解清末“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读宣南报业发展变迁史,沉浸式感受了文人才子及热血青年的家国情怀。

在宣南文化博物馆戏剧展区,石额公向在场观众解释“清代戏园为何都集中在宣南”的情况。他说,清代北京内城禁止设立戏园,戏园集中在宣南,规模较大的会馆内也设有戏楼;伶人、戏班多聚居宣南;士大夫娱乐、交际中的听戏亦不可少;一些经典剧本的创作、伶人表演艺术的提高更是离不开士子学人的参与,我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就诞生于宣南。

……

展览内容巧妙化为戏剧体验,于演绎间寻迹宣南士乡,探秘“宣南士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世界,触摸北京历史文化的细微之处。

“我们打破距离感,改变单一的讲解模式,目的就是让大家提高兴趣,参与进来,进而主动去了解‘宣南文化’。”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导览剧每个月都在上演,不少周边居民从最初的“惊鸿一瞥”,到拉着老伴、孙子孙女一起看剧观展,已经形成了习惯。“我们现在正在尝试邀请参观者加入演出,扮演学生、进步青年等角色,进一步提高参与度。此外,还设计了专门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内容,利用周末开展公益文化课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百年古树下,演员深情诵读,观众沉浸在宣南士乡的文化记忆中,这座400 多年历史的古刹焕发着新的魅力。

展览《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内景

猜你喜欢

会馆士人北京
一岩九饮会馆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北京,北京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镇远·两湖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