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人类纪的凝视
2023-11-18肖玉
肖玉
2023年9月下旬,中国大地艺术家王刚在黑龙江省鹤岗市,利用露天煤矿矿坑,创作出恢宏壮观的宇宙生态艺术《鹤岗大地之眼》。该作品链接了自然之根和宇宙之魂,是工业时代向生态时代转换的艺术地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为此创作提供了学术支持。
今年4月,王刚接受鹤岗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历经四个多月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经过寻根溯源直面未来的深入思考,形成了宇宙生态艺术《鹤岗大地之眼》创作理念:
“浩瀚宇宙中,地球是一粒微尘。地球上产生的人类最早进化的是眼睛。人们开采沉睡亿万年的鹤岗露天煤矿,让大地睁开了双眼。大地之眼不同于地球上80亿人的眼睛,它不平视地球上的万事万物,而是以从地心发散的角度看宇宙,宇宙中的南环星云酷似美丽的眼睛,大地之眼与宇宙之眼遥相对视。地球经历45.5亿年,从寒武纪、泥盆纪、侏罗纪、白垩纪,进入人类纪的工业时代,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鹤岗大地之眼》见证了地球和人类的演进,审视着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这只眼长2.5公里,按比例幻化出脸长12公里、身高90公里的人。这个人,把伟大自然与卑微人类合为一体,连带山川河流隆隆立起,一步40公里,1002步绕地球一周,9600步到月球。他一生二二生三,生成445个,手拉手背护地球,以地球的名义重返宇宙家园,寻找生命本源;以艺术的名义回归自然母体,寻求生态平衡。”
鹤岗市人民政府高度认同这一理念,决定由向阳区对接新岭煤矿,整合社会力量,支持王刚实施艺术创作。
创作团队保持原始地貌,不动矿坑一土一石,在相当于300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大、180米深穿越若干地质层的矿坑内,用最像煤色的环保颜料,喷涂出直径1.1公里、宽70米的黑眼珠轮廓线,把东面立陡的坑壁喷涂成上眼睑,把原本隐约像眼睛的矿坑“画”成轮廓分明的眼睛。矿坑很陡,布满滚石,最大落差超过百米,“画”的过程异常艰险。
整个作品从宇宙的视角,用地景、3D模型、3D影像、视频影像、装置等综合艺术手段,表达宇宙生态主题。通过艺术的想象和创造,把鹤岗与宇宙联系起来,是未来鹤岗生态修复的“奠基”和“灵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9月24日,来自国内外的艺术批评、哲学、生态学、文学、地理学、建筑学等领域的20位专家学者围坐在《鹤岗大地之眼》的“眼底”,举办跨界跨学科研讨会。这个研讨会亦是一个大型装置行为艺术,是宇宙生态艺术“鹤岗大地之眼”的有机组成部分。
圆环形露天会场面积1300平方米。内径21米,象征21世纪。内环一圈45块1米左右的黑色石块,象征地球45亿年。外环一圈445块煤矸石,象征人与自然的合体。
圆环一侧3万平米的“瞳孔”里,倒映着日月星辰,充溢着天光地气。与会学者围坐在圆环里交流碰撞,思想通天达地、直入苍宇。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到场祝贺;齐东亮、范吉涛两位鹤岗市和向阳区的领导及杨卫、王春辰、吳鸿、刘礼宾,高山、张慨、杜学敏、严梦阳、谭琼琳、冯亚星、孟垚、王刚等12位批评家、哲学家、生态美学家、艺术家出席落成仪式暨研讨会;张子康、夏可君、何向阳、程原,鲁枢元、周尚意、袁兴中、智利学者里卡多罗齐等八位批评家和自然生态美学专家在线上发言。
研讨会由批评家杨卫和苏州大学副教授高山共同主持。研讨内容涉及“鹤岗大地之眼”的学术地位、人类宇宙精神的寻根溯源、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鹤岗的城市气质等问题。
研讨会进行了四个半小时,直到夜幕降临。会场投向夜空的光柱,是对接宇宙的目光。鸟瞰会场,宛如人与自然合一的发光体围护着地球。一轮巨大的明月投映在乱石错落的矿坑岩壁上,无数昆虫穿梭于光柱间闪闪发亮,小生灵们用飞舞来演绎星辰大海。会场的灯光携带着与会者的思考投向宇宙,融合宇宙之光反视着霓彩的城市夜景,引发深刻的反思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