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展览助力旅游“走红”与“长红”
2023-11-18赵成清
赵成清
随着“十一”黄金周落下帷幕,各省纷纷晒出自己的中秋国庆旅游成绩单。文博游热度的持续攀升,让很多学者和公众都开始思考其走红的原因,并展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文博类旅游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首先源于党中央的政策指引和国家对文博事业的重视。而中国文博旅游热度的不断高涨主要在于坚持了以下几点:
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掇英与创造性转化。中华民族自古有优良的文化艺术传统,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舞蹈诗剧选段《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此剧正源自对2017年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演绎。2023年10月15日,“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该展的标题出自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早在此前,“五星出东方”的舞剧已经公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艺术评论家彭锋分析这一现代舞时说“它体现了汉代以来的中华文化,由这一舞蹈可以回望陶俑的造型与身姿,戏曲人物的曼妙、壁画与雕塑的轻盈及厚重”。可见,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中华文明才是吸引观者的重要动力,这种文化自信借由观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民族凝聚力也在文博旅游中不断增强,此类展览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铜镜展”、清华大学博物馆举办的“山西文物精品展”、四川博物院举办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都向观众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绵延的历史。
二、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展现开放的中国形象。在全球化遭受挑战的新时代,人们不禁重思亨廷顿有关“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这一预言。中华民族却始终坚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大胆借鉴和吸收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和艺术。如2023年,南京博物院举办的“不止于艺: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展”、上海博物院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展”等,这些展览展现了中国拥抱世界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中国也表达了进一步文化开放的目标和决心,从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题为“弥漫”的展览到2019年中国馆题为“Re-睿”的展览,中国策展人都强调将中国文化话语的书写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无论任何一种文化,在遭遇他者时难免会经受摩擦和冲撞,但中国文博展现的态度是“开放和交流”,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也吸引着更多观众的目光。
三、以人民为中心、以追求美好生活为导向。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追求。例如,2021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美术展览,向观者展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筚路蓝缕,建设现代中国与美好生活的历程。而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成都博物馆举办的“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等展览,既展示了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又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向人们传达了中国人尚美的价值诉求。
四、把握时代脉搏,讲好中国故事。在当代,文博旅游热促进了博物馆开发出更多的创意节目、美育课程和文创产品,除了传统的观展方式,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沉浸式互动场景体验开始为更多观者所瞩目。在中國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特色文艺理论指导下,观者对中国文博兴趣日浓,从中国人物、中国风景、中国品牌、中国艺术等关键词的追索中,讲好中国故事与传播中华文化已经成为文博旅游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文博旅游热见证了国人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切热爱,彰显了国人日益高涨的文化自信。在考察三星堆博物馆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文博类旅游的“走红”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更有赖于国家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深研“中国学问”,坚定四个自信与两个维护,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世界视野中传播中国故事,中国的文博类旅游方有“长红”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