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的国际文化传播价值
2023-11-18刘凯
刘凯
“丝绸之路”是镌刻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心中的文化记忆。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贸易形式的变迁,使得丝路沿线人民对连接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丝绸之路”的感知越来越疏远和模糊,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在读图与短视频盛行的时代,丝绸之路典型美术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将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带一路”主题下的“典型形象”大致可歸为两类,一类是古代丝路典型人物形象,因为丝绸之路本身承载了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例如汉武帝、张骞、马可·波罗、郑和等,同时丝路沿线的各族人民也可以成为丝路典型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类是丝路典型景物形象,丝绸之路连接亚洲、欧洲与非洲,沿线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特征,丝路典型景物形象的创作可以赋予丝绸之路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其促进东西方文化、宗教和经济交流融合的价值所在。
这些典型形象或是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和开拓者,或者是沿丝绸之路东来西往的探险家、外交家、宗教人士,或者是丝绸之路沿线具有强烈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牧民、工人、农民,抑或丝路沿线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等,形象本身负载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和文化意义,当被放置到传播丝绸之路文化语境之下,可以使这些典型形象反映或暗示出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人物、事件和精神,从而将视觉形象纳入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性时间进程之中,使观者思维获得时间上的拓展和延伸,实现图像的叙事表达,从而唤醒人们对“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政治、文化、经济等内在记忆,实现历史叙事与艺术叙事的统一。
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艺术家运用画笔和颜料展开对“一带一路”工程的形象诠释,所创作作品虽然选题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存在差异,但是却能窥见艺术家们对“一带一路”视觉形象体系的尝试性建构,主体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以丝绸之路相关历史人物为中心建构场面宏大的历史事件,从重现史实转向形塑史诗,以凸显丝绸之路开创和发展的重大政治、文化价值,如张江舟《海誓——郑和下西洋》,尼玛泽仁、德西央金《文成公主入藏图》等。其次是全景式壮阔表现“一带一路”沿线代表性景物,如龙瑞《贺兰古韵》、卢禹舜《永远的敦煌》以及周韶华《阿尔泰山》等。再次,典型、细腻表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风土人情,以展现“一带一路”沿线民族以及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如于文江的中国画作品《哈萨克迁徙——春的牧场》,以细腻的笔法再现了游牧民族举家长途跋涉,在转场中追寻生命绿洲的景象。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以跨国家、跨文化的国际化视野,进行了丝绸之路视觉形象体系的建构,该美术工程的提出,正是中国国家画院基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需求,“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所进行的视觉形象体系的创建,正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更广范围和更深度的传播。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有来自中国、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与,体现出“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家参与的积极性。当我们回望历史,再纵览当下之后更可以发现,“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组织和实施是建立在丝绸之路悠久历史文化与当下中国坚持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追求之上的。
因此可以说,“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实施,正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定推进文化自信与自强,开始加强面向国际的自主文化传播,以饱满的文化自信传播带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世界性文化精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激发他者的文化认同,构建文化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